序言
担保法是关于担保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是民商事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融通社会资本,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以下简称《担保法》) 第一条所言, “为促进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 保障债权实现,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制定本法”。担保法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模式已经是远去的童话, 更多的交易行为, 是通过授予信用的方式完成的,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现代社会, 几乎所有的市场交易行为都是通过签订合同, 即建立债权债务关系的形式来完成, 合同发挥着组织社会经济的功能, 而合同签订履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信用授予的过程。此处所谓的信用, 即债权人以取得债权的方式给予债务人一定的资金、货物、服务等作为融通, 而债务人则以负担债务的方式提前取得债权人提供的资金、货物、服务用于生产经营。
在此过程中, 债权人实际获得履行利益的时间点与债务人负担债务时间点之间的差, 就是信用。但正是因为这一时间差的存在, 导致债权人可能面临债务人违约的风险, 而担保法的制度设计初衷就是为了保障债权的实现, 促使债务人积极履行债务。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合同法必须与担保法配合, 才能真正发挥组织经济的功能。没有担保法的合同法, 如同开车不握方向盘一样危险。
在众多的信用授予方式中, 市场主体为筹集资金向金融机构等借款融资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而金融机构等为确保债权能够得以实现, 最佳手段就是要求市场主体以自身固有资产向金融机构设立担保, 包括但不限于担保物权。当然, 资金的融通并不仅仅限于借贷, 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所有的资金融通方式 (金融) 的创新, 从本质上讲都是担保模式的创新。担保与金融相伴而生, 对于活络资本、诱导债权发生、促进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 现代社会是消费型社会, 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反过来也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对于一些高价值的消费品, 如商业住宅, 许多人因为财力不支望而却步, 此时采取担保物权的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 担保法还具有刺激消费、高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作用。
担保法律关系, 相较于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而言更为复杂。其原因在于, 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往往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而担保法律关系则涉及债权人、债务人、担保人三方法律关系。因此, 在法律理解与适用上, 担保法专业技术性更强, 往往并非一般交易主体通过自学或简单咨询所能掌握。法律人作为“手艺人”的称谓, 在担保法这一领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近些年担保法的司法实践上看, 担保纠纷所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 各级法院对于担保类案件的处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统一。本书所评析的98个案例, 基本上都是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 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全面反映目前国内关于担保的司法实践现状。这不仅为研究担保法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更为众多的企业家、司法实务工作者提供了最全面、最权威的指引。
本书突破了体系严谨的传统的教科书式编写方式, 也打破了《担保法》的规范体系, 着眼于具体问题, 在内容、方法及体例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力求简明扼要地介绍我国担保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本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 因此, 对于担保法上的基本原理与概念内涵的介绍较少。一方面是为了缩小本书篇幅, 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司法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及与之相关的裁判观点。本书案例的选取、论述的角度及行文的方式都并非着眼于学术意义上的担保法基本制度的探讨, 而是更侧重于从实务的角度以案说法,剖析、介绍担保法的相关理论。对于与实践脱节, 尤其是在司法实践中并未表现出来的“死了的法律规范”, 本书不予介绍。
二、以问题为导向, 突出实践研究。本书所引用的案例多为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高级人民法院的经典案例, 具有权威性。针对每一个案例, 以问题为导向, 明确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是为了更为有效地启发读者的思考, 揭示实际的法律问题, 探讨案例本身所要解决的实际难题; 另一方面也是对裁判规则的梳理与总结, 了解法官如何裁判现行法无明文规定的案件和疑难案件, 从裁判实务的角度看现行法存在的问题, 从民法理论和裁判方法的角度看现今裁判实务存在的不足。同时, 给出权威法院的裁判依据, 为实践中遇到的类似案例提供参考。以问题带动案例, 以案例剖析法理, 以法理指导实践, 不仅能够激发读者的问题意识, 也能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从败诉的角度分析问题。本书最大的特色, 是所有的案例评析均从败诉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并结合败诉原因提出了对应的避免败诉的方案建议。之所以选取这一角度, 是因为败诉对于当事人的警醒作用远大于胜诉。同时, 对于败诉原因的分析, 能够真正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也更能凸显担保法所涉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正是基于这一点, 本书作者认为, 当事人在遇到与担保相关的法律问题时, 应交给对担保纠纷处理有丰富经验的律师团队处理, 这是避免败诉的关键一招。律师能够提供的不仅仅是专业的技术分析, 更重要的是全面的诉讼策划及商业决策指导。
本书完成期间, 我们注意到中国当前民法典的编纂对众多的担保法律制度进行了若干有益的修改, 但由于目前民法典并未最终颁布实施, 相关规则尚有进一步变动的可能, 故本书并非反映民法典关于担保法部分的最新立法动态。但我们对于担保法司法实务的关注并不会因为本书的完成而终止, 我们将在民法典正式颁布实施后对本书所涉的所有法律问题、案例重新进行全面的审视, 以期与时俱进。
本书的完成, 一方面受益于丰富、权威司法实践判例及各位前辈先贤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作者司法实务工作的客观需求。由于作者水平有限, 难免存在疏漏, 所涉及的问题也难免挂一漏万, 请各位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我们也非常欢迎学者、律师界前辈同侪、法官及其他司法实务工作者就本书涉及的相关问题、观点同我们进行探讨。
李 舒 唐青林 李元元
2019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