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教育心理学:孩子厌学怎么办?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孩子不想上学,尊重他?

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一旦孩子不想上学,身边就会莫名出来很多热心人,积极地出主意,表达观点:“孩子不上学就算了,你自己不也就是个初中毕业吗?”“还是要尊重孩子,逼他要是逼出问题来了怎么办?”“人生也不是就上学一条出路,你看很多名人也不都是高才生,也有很多辍学的。”“不上学就让他在家里待着,等他某一天想通了自己就会去找出路了。”还真有家长认为大家说得有道理,干脆就让自己的孩子休学在家,彻底地放松放松,静待花开。

不是提倡民主,提倡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孩子的想法吗?为什么要反复谈厌学问题,谁规定每个孩子都必须上学?孩子难道不能有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吗?

这也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一旦孩子不想上学,身边就会莫名出来很多热心人,积极地出主意,表达观点:“孩子不上学就算了,你自己不也就是个初中毕业吗?”“还是要尊重孩子,逼他要是逼出问题来了怎么办?”“人生也不是就上学一条出路,你看很多名人也不都是高才生,也有很多辍学的。”“不上学就让他在家里待着,等他某一天想通了自己就会去找出路了。”还真有家长认为大家说得有道理,干脆就让自己的孩子休学在家,彻底地放松放松,静待花开。

的确,有很多名人都中途退学了。

三毛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说起三毛退学这件事,还得从三毛初二时的一堂数学课说起。三毛是一个偏科的孩子,文科类的成绩要明显好过理科。但在面对数学这个“拦路虎”时,幼小的三毛没有想过退缩。为了把数学考试分数提上去,三毛把课本后的习题一道道背出来:因为她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的考试题目,都来源于课本后面的习题。发现这个秘密后的三毛,凭借惊人的记忆力,把课本后所有的习题包括答案都背了出来。

结果,三毛那段时间一连考了6个100分。

平时连及格线都难以达到的三毛,引起了数学老师的注意。有一天,在两节数学课之间的休息时间,老师把三毛叫到了办公室,叫她临场做一张全新的数学试卷,规定她10分钟内把一些习题演算出来。且不说这张试卷是初三的,就凭三毛死记硬背的数学功力,她也只能束手无策。在干坐了10分钟后,三毛告诉老师:她不会做。可是,回到教室后,数学老师并没有罢休,她拿着墨汁和毛笔在三毛的两只眼睛周围画上了两个大圆圈!意思是三毛只会吃鸭蛋(即零分)!这样还不够,整整一节课,三毛就一直站在教室的角落,直到下课,更要命的是,这位数学老师下了课还叫三毛“带妆”到操场上绕一圈再回教室。小小的三毛哪有反抗老师的意识和勇气?众目睽睽之下,三毛乖乖绕操场一圈后回到教室。

这件事对三毛的打击相当沉重,它成了迫使三毛彻底离开校园的最后一根稻草,原本三毛也经常逃学不愿去上课。自此之后,三毛无法再在学校正常上课,每天早上想到自己要去上学,三毛就条件反射似的昏倒并失去知觉。

因为这样的状态,13岁的三毛只能退学。

退学后的三毛也自我封闭了很长时间,甚至想到以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在手腕上留下了28针的伤口。三毛的父母都是非常有涵养的文化人,不仅给她转入美国的学校学习一些才艺,还带她向各路名家学习画山水花鸟之类的画。在三毛退学后的求学生涯中,对她人生轨迹影响最大的,其实并不是她父母带她拜师求艺的这些名家,而是一位年轻的画家,名叫顾福生。这个人对三毛有莫大的影响,不仅对她有知遇之恩,更有疗愈创伤之效。在师从顾福生门下的这些日子,一直封闭在自我世界里的三毛开始变得开朗爱笑起来。同时,找到了她的缪思女神——文学写作。

讲这个例子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退学对于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巨大的打击,即使是对于三毛这样从小便很有个性和想法,早早展露文科天分的孩子而言也是如此。与众不同,对孩子而言是沉重的负担,需要极大的信心和能量才能承担。见过那么多休学的孩子和家庭,真的在家里过得如鱼得水,有理想有目标,合理安排时间、生活和学习,走上另外一条自我实现之路的几乎没有。厌学,常常伴随着明显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会是很多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挫败。休学、退学,很难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更像是在掩盖、逃避问题,这样的应对模式一旦形成,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

第二,是否每个孩子都像三毛一般拥有过人的天赋?三毛除了文字能力了得,画画也非常有天分。

第三,三毛的父母是文化人,有经济条件,有人脉,有思想,能够带三毛去美国学习,去拜访各路名师学习。试问,有多少普通家长有这样的能力?面对一个学龄期天天在家的孩子,该怎么安排他的时间,怎么让他继续坚持学习,不至于在基本能力上落后于同龄人?可能有人会说现在是网络时代,大把网上学习的课程和资源经济实惠,大可以让孩子在网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不可否认,这是时代的进步,然而,网上学习最大的缺陷是无法考查和督导,学与不学,学的效果如何,根本不可能评估,更不要提师生之间其实需要情感的连接,这些都是无法实现的。

接受应试教育的孩子,大多都已经习惯由学校安排学习时间,有的学校几乎精确到分钟地去规划孩子在校的安排,孩子不需要自主学习,不需要规划时间,不需要安排学习进度。孩子在家有家长安排和督促,在学校只要跟着老师的节奏和进度就万事大吉。休学之后,面对大量的空闲时间,很多孩子一开始都觉得新奇和兴奋,通宵游戏,日夜颠倒,但一两个月之后,游戏玩厌了,觉也睡够了,空虚感随之扑面而来。想自学技能,大多都是三分钟热度,难以坚持。缺乏良好规划能力和习惯的孩子,面对每天的时间空白是不知所措的,不知道如何过才有意义,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觉得“光阴不虚度”。

第四,休学的孩子真的会在某一天顿悟,进而奋不顾身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吗?很遗憾,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节节败退的例子。比如,一开始只是去不了学校,渐渐就可能变成出不了门,接着就是基本不出房门,后来干脆就天天窝在自己的床上,日夜颠倒,生活混乱。逃避、退缩,让青少年欲罢不能,越逃避越自责,越自责越无法改变,陷入恶性循环。青少年群体是尚在成长中的人群,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对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他们需要和期待的。上不了学,是他们遇到的困难,他们需要的是成人帮助他们一起去解决,而不是直接带着他们逃回家里。

也许有人会说,以前的人那么多小学没毕业,初中没毕业,十来岁就待在家里,玩了一两年不也都出去工作了吗?还不是照样养活自己?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出人头地的,只要养活自己,不成为社会的负担就行!现实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已经完全没有生存压力,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从未经历过物质的短缺,没有过吃不饱饭的生存恐惧,没有最原始的动力推动他去学习和振作起来寻找其他出路。父辈积累的物质财富,父辈吃过的苦,让他们本能地去保护孩子,为孩子提供最大的支持,这一代孩子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去工作的动力,已经明显下降。待在家里,最后沦为“啃老族”的可能性会更大。

我再谈一个7岁孩子的例子。这个孩子在上一年级时出现明显的适应问题,一到上学的时间就呕吐,还在家里不停哭闹,一路上都干呕,一直到走进教室里,才能稍微平静下来。父母从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几乎六神无主了,“热心”的朋友在这时候就及时地出现了。这个朋友的观点非常开放民主,一方面他跟夫妻俩痛陈逼迫孩子的种种恶果,还举出新闻上抑郁症之类的例子;另一方面,大谈特谈民主、尊重的重要性,表明现在的孩子都非常有想法,小学生已经比以前的高中生更有想法,更有主见了,并且再三强调:“尊重,一定要尊重,明白吗?”本来就不知所措的父母听了这一番话,哪里还敢不照做,当即就给孩子请了一周的假,告诉孩子千万不要有太大压力,好好放松,什么都不要想。这一周时间里孩子简直到了天堂,每天在家玩游戏,睡到自然醒,父母好吃好喝地伺候着,想要什么父母也都尽量满足。当然,他也答应得非常好:“下周一一定去学校。”父母满怀期待,等着他休息好之后正常回归学校。

从表面上看,给孩子请了假,他不呕吐了,也不哭不闹了,家庭似乎恢复了和谐,氛围也不再那么紧张。这样的转变,对处于焦虑紧张中的父母而言,也是必要的放松。每天跟孩子纠结上学的事情,也是非常令父母崩溃的,做出这样的选择,有时候也是父母的内心需要:寄希望于奇迹出现,孩子说话算话,只是稍微放松一下,一切就迎刃而解。就像很多父母一遇到孩子心情不好,就带他们出去旅游一样,期待着短暂的放松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然而,这充其量只是一个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不可能真正起到改变现状的目的。

一周之后,原本只是偶尔请请假的孩子,完全去不了学校,一走到校门口就大哭大闹,谁劝都没用,校长在校门口接他,老师在校门口等他,让他最好的朋友带他一起进校门,都没用。他一到校门口就抱着那个大柱子,死也不放手,恨不得跟柱子长在一起。软的不听,硬的反抗,每天早晨上学的时候都像打仗一般,一番抗争之后,父母只能再次妥协,于是他得以回到家里,再次获得一天的假期。如此这般,整整一个月只去了两三天学校,父母着急得不行,各处求医,孩子却像没事人一般,过得非常逍遥自在。

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当孩子体验到了逃避困难的轻松和愉悦,知道有人会想办法帮助他阻挡压力的时候,这就会成为一种欲罢不能的经典模式,他会想方设法维持这样的模式,而不是像我们理想状态中那样去主动挑战自己,战胜困难。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而对认知发展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舒舒服服地待在家里,肯定比去面对学校的压力要来得舒服,至于未来和前途,一个几岁的孩子是很难看得那么长远的。

综上而言,如果你不是已经具备足够好的条件,可以保证安排好孩子在家里的时间,能够帮孩子联系足够多的资源,有信心陪伴孩子在一次次不断的退缩中不放弃前进的希望……最好不要轻易松口同意孩子不上学,特别是年龄尚小,几乎没有发展出足够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的孩子。孩子是需要父母帮助他们指引大的方向,引导他们去进步和克服自身弱点的。

这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作为父母责任的一部分,与尊重无关,与民主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