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经史以利后人
穿行古镇雾阁村,一幢幢久经风雨剥蚀的风火屋门楼矗立,飞檐翘角,书香飘溢,那就是古书坊。现仅雾阁一村尚有称为“印房里”的遗址百余处,主要由雾阁、马屋两组建筑群组成,现存林兰堂、翰宝楼、碧清堂、文海阁等八十余座,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雕版印刷遗存。四堡印书坊基本属家庭作坊,多由家族世代经营,而呈现家族性与民营性的显著特征。
走进飞檐翘角的林兰堂,这栋曾被村民当做柴火间、杂物间的古书坊已被修缮一新。林兰堂内虽已不见满屋的雕版、书籍,但院落里摆放的墨缸内清晰可见的黑色墨痕,还能让人遥想当年飘逸的墨香、书香、文明之香。
雾阁村邹氏和马屋村马氏,是经营四堡雕版印刷业的两大家族。邹氏族语载:“吾乡在乾隆时,书业甚盛,致富者累相望”,各书坊“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若素封”。子仁屋是一座明清住宅和书坊合二为一的典型建筑,由天宝堂、务本堂、翰宝楼组成,始建于1809年,由邹姓三兄弟建造,占地十亩,九厅十八井,有140多间房。上、中、下厅是公共活动场所,侧厅和第一披厢房为住宅和生活区,第二披厢房及大门前侧房为印书坊,后院为仓库和杂物房。刊印书籍销往赣、粤、浙、桂、苏等地。
四堡印刷业经历了明万历至清康熙一百五十多年的创始和发展后,进入乾隆、嘉庆和道光三代一百一十多年的鼎盛时期。印刷业遍及雾阁与马屋两大村庄,尤以雾阁为甚。这些书坊均是一个个小家族祖辈相传的家庭作坊,他们三、四、五代人同居共爨,男女老少分工周密,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投入到各个工序的紧张生产之中。从版面设计、底本考据、书写成形、校对详核、刨制胚版、雕刻印版到裁纸、调墨、印刷、折页、分册、装订、榨书、切光、缃绢封脊、订线、贴签、包装、打捆等二十多道工序到最后发运、布点联络等,均有专人负责。
图为福建中部山区遗存的安良古堡。四堡雾阁、马屋四周盛产枣木、梓木、梨木和小叶樟,雕印所需的纸张和烟墨可以就近取材,为四堡坊刻创造了物质条件。
四堡书版的来源,除一部分从外地购进或在别处请人镂版外,大部分在当地刊刻。有的书坊主人自己就是刊刻专家。所以新书定稿一成,即能付梓。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类丰富,琳琅满目,包罗万象。
各家书坊以家族为纽带,以家庭为单位,选定蓝本、誊写书样、雕刻、印刷、装订、运售……四堡所印书籍种类繁多,已查证的有启蒙读物、经史子集、诗词小说、医学等九大类,数百种,囊括历代经典之作和民间实用畅销书籍。刊版的农村幼儿启蒙读物有《人家日用》《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幼学故事琼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和《四书集注》等。还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精典扛鼎之作,如《康熙字典》《说文解字》《佩文韵府》《楚辞》、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以及王、杨、卢、骆、鲍、谢、李、杜、元、白、韩、柳、欧、苏等历代名家诗、文集以及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历代文学评论、医药、历法,乃至巫卜星相、堪舆诸书也均有刊本。
堪称出版史上罕见的珍本比比皆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同载一本书上,每页上半页刊《三国演义》,下半页刊《水浒传》,这在世界印刷史上可谓绝无仅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上部为图画,下部是叙述文字,图文并茂,别出心裁,与现代印刷的连环画如出一辙;有些历代禁书如《绣像金瓶梅》,据传也在四堡刊印过,时间当在清代乾隆前后。《金瓶梅》一书,历代均把它列为“诲淫”的秽书加以禁锢,既禁止看,更禁止刊印发行。因此,要在京、津、苏、杭等地刊印《绣像金瓶梅》绝非易事,只有在四堡这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僻远山区印刷地刊行,才有较大的可能性。
①四堡坊刻,纸张质地好,装帙考究,精致大方;字体多为宋体,笔划齐整,字形清秀:校核精细,讹错甚少。而且书页天头高,便于读者批注。因而信誉极高,销量极大,“垄断江南,行销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