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吠陀时代
一、雅利安人及其社会
通常人们认为,雅利安人的侵入,破坏了印度河文明,但也创造了雅利安文明。大约从公元前两千纪中叶开始,雅利安人从印度的西北方侵入南亚次大陆,从此开始了印度史上的吠陀时代。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6世纪,一般称为吠陀时代。人们通常把最早的《梨俱吠陀本集》形成的时期划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000年),把后三部《吠陀》(即《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阿闼婆吠陀本集》)和《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产生的时期划为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600年)。
雅利安人属于印欧语族,其故乡可能在中亚或高加索一带。雅利安人是何时移入印度的,对此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雅利安人出现于印度西北部,不会晚于公元前2000年。有的学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中叶许多雅利安人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上游一带。在早期吠陀时代(梨俱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居留地只限于阿富汗东部、旁遮普以及现代北方邦的若干部分。也许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雅利安人被迫离开那为群山所围绕的地区——狭小的故乡,去向远方寻求食物和住处。他们和那些他们想占领的国家的人民一定有过很多斗争,这一过程可能经历了许多世纪。雅利安人占据印度河上游以后,最初过着以畜牧业为主的生活。后来他们逐渐学会了耕种,用牛拉犁耕地,用河水进行灌溉。主要牲畜有牛、山羊、绵羊、马、大象等。到了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各部落从印度河流域逐步向恒河和朱木拿河流域之间迁徙,至公元前1000年前半期,雅利安人就占领了整个恒河流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是个很长的过程,并同当地的居民进行过激烈的斗争,在吠陀文献中有许多雅利安人同当地人战斗的片断记载。在《梨俱吠陀本集》中提到当地的土著人,称他们为“塌鼻子”“黑皮肤”“达萨”,雅利安人称当地的非雅利安人为奴、匪、鬼、蛮、恶魔等。后来雅利安人完全征服了当地的非雅利安人,成了主人。经过无数次战争,他们征服了当地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后来,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把当地人驱逐到印度的南方。
雅利安人初到印度的时候,还过着氏族部落生活,部落为社会单位,每个部落包括几个村社,村社由同氏族的若干家庭组成。父亲是一家之主,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占重要地位。女人管理家务,受到尊重,男女平等。土地为公社所有,但一部分土地被分给家庭使用。部落首领由民众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属于世袭性质,首领权力很大,但也考虑民众的意见,由民众会议决定重大事宜。
战争是经常发生的。早在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不仅与当地的土著居民之间发生战争,而且雅利安人各部落之间也时常发生战争。《梨俱吠陀本集》中所描写的“十王之战”就是十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共同反对当时最强大的婆罗多国王的战争。战时常用的武器有长矛、弓箭、板斧、石器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雅利安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阶级和阶级矛盾了。这时候印度历史开始向奴隶制社会过渡。
当时的宗教信仰比较简单,属于雅利安人原始信仰的延续,人们崇拜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力,自然现象的美丽和庄严激发了吠陀贤人的幻想,启发了他们的虔诚,对自然之物给予神化,进行崇拜。他们信仰天神、太阳神、火神、雷雨之神、风神等等。崇拜的方式也比较简单,点燃圣火向火里投掷祭品,敬天神时用牛奶、谷物和酥油。雅利安人不祈祷神在来世给他们什么,而是祈求神在今世给他们粮食、牲畜和智慧等。他们最大的要求是:“神主啊,请你把我的敌人消灭光!”到了后期吠陀时代,如梵书时代,他们的信仰开始复杂化,祭品也变得丰富,仪式也复杂起来。
雅利安人的社会基础是以家庭为单位。那时的结婚仪式,大体上和现在的情形相仿。但是,选择生活伴侣的方式及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同今天不大一样。男女到了成年才能婚配,没有童婚一说。男女青年可以自由挑选自己的生活伴侣。一般来说,妻子在世时男子不能娶妾。但这一条不适用于国王。一般庶民百姓,若其妻子活着,男子再娶一房则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事。当时,丈夫死后,没有妻子殉夫的风俗。寡妇只要自己愿意,她完全有权改嫁。不过,一般都是丈夫死后,就和小叔子结婚。如果没有小叔子,她有权和任何人结婚。
妇女在雅利安社会中的地位是高的。早期吠陀时代,妇女不罩面纱,在学习上也不亚于男子。像科夏、威希沃瓦拉和罗巴穆德拉这样一些妇女,都曾获得“精通《梨俱吠陀本集》的女仙人”的荣誉。在家庭里,妇女很受尊重,任何祭祀活动都不能没有妇女参加。
雅利安人的饮食简单,他们主要吃大米、大麦、黄油并喝牛奶。吠陀文献中还有菜豆、蚕豆等各种豆类的记载。在进行祭祀活动时,他们有喝苏摩酒的习惯。
雅利安人的衣着也很简朴。上身穿一件斗篷似的上衣,下身穿一件半身衣,头上缠一条头巾,布是羊毛和亚麻织品。男女都戴项链、臂镯、手镯和脚环等首饰。妇女一般梳辫子。有些男子梳发髻,一般留胡须,但也有剃光的。
到了后期吠陀时代,经济生活发展到以农业为主,耕作技术也大有提高,农作物的种类也大大增加,除了小麦和大麦以外,还种植豆类和芝麻等,也懂得了农时的重要,并掌握了各种农作物的不同种植方法和收获季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商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交易可以是物物交换,也可用现金进行买卖。那时借贷已经流行,赌博输了,往往借债。还不了债,就当奴隶。主要商品有服装、羊皮、首饰等。主要运输工具是牛车和船,也使用马和大象。
在后期吠陀时代,国王的权力增加了,君主制度更加盛行,歌颂帝王的故事大量出现。以前的民众会议的作用削弱。种姓制度开始形成,种姓区别和不平等现象变得明显,同时也反映到法律上——同样的犯罪,对婆罗门惩罚最轻,对刹帝利则重一些,对吠舍更重一些,对首陀罗是最重的;同样,借贷的利息也不同,婆罗门最少,刹帝利较多,吠舍更多,首陀罗是最多的。
妇女的地位明显地下降,不再拥有财产和财产的继承权,婚姻出现不平等,有了一夫多妻现象。丈夫去世,寡妇殉葬的现象日趋严重。
古代雅利安人分许多社会团体,一个群体称一个杰恩,即氏族,每一个杰恩有一个头人或罗阇(即王),他们是氏族的行政管理人。罗阇由百姓选举产生,而且需要全体百姓一致通过方能有效。选出以后,在罗阇的前额上点吉祥点,让他宣誓登基,由祭司、军事首领、艺人、车夫、铁匠等向他赠送国徽、玛尼或拉特纳(即宝玉),因此这些人被称为拉特尼(即赠送宝玉者)。罗阇在登基前要拜见拉特尼。
罗阇和十一名拉特尼共同掌管行政。十一名拉特尼是军事首领、祭司、王后、记事人、总会计、村长、王宫大管家、司库、总税务官、森林保护人和通讯联络人。
罗阇必须履行自己的誓言,完成自己的职责,否则,百姓可以将他废黜或驱逐出境。氏族里还有个名叫萨米迪的组织,相当于委员会,是老百姓行使权利的机构。萨米迪设一位巴蒂或伊香,即主席,罗阇也参加萨米迪。萨米迪的成员有村长、艺人、车夫和铁匠。此外,还有一种叫萨帕(大会)的组织,它比萨米迪小,但每村都有,它起法院的作用。有些氏族没有罗阇,由萨米迪执政。这样的民主制被称为“无政府氏族社会”。
古代雅利安人一生分四个阶段:
(1)独居期。小孩举行知识仪式以后才能开始。不同种姓有不同的开始学龄。过去婆罗门种姓的人是8岁开始,刹帝利种姓的人是11岁开始,吠舍种姓的人是12岁开始。首陀罗不被计算在内,因为禁止他们读圣典——吠陀。学生要去老师家居住,为老师服务,还要过艰苦生活,如穿绿色衣服,通宵坐着,下雨淋着,乘船时只能站着,以便体会翻船时的可怕滋味。时间一般到25岁为止,但也不尽然,若功课尚未学完,或老师对学生还不满意,则可延期,因此,有的延长到34岁。
(2)家居期。独居期完成后,通过父母或亲戚帮忙,孩子完成结婚手续,然后生育后代,赚钱养家糊口,尽各种宗教职责,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偿还人债、神债、仙债、祖宗债,包括对各种残疾人施舍在内。同时,他们每天清晨必须念吠陀经。
(3)林居期。通过家居期后,人们的皮肤松了,头发白了,子孙满堂了,这时,他们丢下妻子儿女,舍弃社会和家庭的享受而去森林过林居生活。他们在那里搭草棚,穿树皮御寒,吃野果充饥,有时若想家,可回家看看,但不能在家久留,必须尽快返回森林。妻子若愿与他们同住,也可以,但有一个条件,即夫、妻不能同床。林居者,夏天雨天受雨淋,冷天不烤火。
(4)出家期。林居期生活结束以后,这时人才有资格过出家的生活。他们到各村出游,进行说教,讲述自己的生活体会,努力改变或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向人乞食,过乞讨生活。这期间,他们的妻子可以同他们一起生活,以便对他们进行照顾。出家者禁止杀生,要穿别人穿过的衣服,睡在地上,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用来向神祈祷,也去城镇讨食,向别人说教。这样,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总之,幼年学道(法),长而持家,求财肆欲,老而修道出家,最后舍弃一切,死而得“解脱”。
雅利安人认为,每一个人生来就欠了四种债务,即人债、神债、仙债和祖宗债。每一个人都要款待邻居和客人,以还人债;举行祭祀,以还神债;学习和授业,以还仙债;繁衍子孙,以还祖宗债。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义务偿还这四种债务。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要把人一生分为四个阶段的原因。
雅利安人除了放牧、种田以外,还从事木匠、铁匠和皮匠等手工业。木匠主要制作犁和战车。铁匠做家用器皿。皮匠编织坐垫、席箔。纺纱一般是妇女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在雅利安时期,木匠、铁匠和皮匠等手工业者并不像现在这样被认为是低贱的,相反,那时他们在社会上受人尊重。
现在的旁遮普人可以说是印度雅利安人种的典型代表。但是这并不是说旁遮普人全部是纯粹的雅利安人。由于旁遮普在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成千上万的外族人在旁遮普先后定居下来,例如希腊人、伊朗人、塞种人、匈奴人、蒙古人、阿拉伯人等,他们不仅在这里定居下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都同原来的旁遮普人融为一体,成了旁遮普人。所以现在不少的旁遮普人,实际上是各个民族长期融合的结果。
虽然印度河流域的城市由于雅利安人的入侵而消失,但印度河流域的文化和文明相当“坚强”,在历经政治的灾难之后仍得以残存。随着时间的进展,雅利安人吸收了他们的敌人的文化和文明的某些特点,现代印度多神教的某些方面还可以追溯到那久远的文化渗透的时代。对雅利安化的印度来说,女神崇拜和阳物崇拜可能是代表印度河流域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