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一:为什么说阳明学是医治灵魂的良方?
(一)
古往今来,大凡医者,可分为五个层次:
大医治神!
上医治心!
中医治身!
下医治病!
下下医治症!
阳明学是治心之学,更是治神之学,是医治灵魂之学!
心与神是什么关系呢?
心为神府!
府,就是住宅也;神府,就是神明(灵魂)寄居的地方。
故,心宅越宽敞,灵魂越自由;
心宅越温凉,灵魂越自适;
心宅越素朴,灵魂越自在。
反之,心宅越狭窄,灵魂越局促;
心宅越燥热,灵魂越烦躁;
心宅越奢靡,灵魂越堕落。
故,修习圣人之学,实乃修建心宅之学,安置灵魂之学!
一个人,要修建好自己的心宅,装饰好自己的神府,应当注意些什么呢?应当遵循些什么呢?
阳明先生传授给我们三个字的秘方:循天则!
什么叫天则?
就是天道的自然法则。
什么叫循天则?
就是人的思维、理念、言行能遵循天道的法则。
天则这个概念,尽管并不像“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出现得那么频繁,但在阳明心学里,却是一个极核心的概念。如果把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比作星星,那么,“天则”就是阳明心学天空里的太阳!
在《传习录》中,阳明先生三次提到“天则”:
一次是,黄以方问他:“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先生回答:“当然,这就像最干净的地板上面也会有灰尘一样。但是,对于圣学上的初步用功者,千万要扫荡干净,别让灰尘在上面留积。这样,即便是遇到声色货利的诱惑,也不会成为负担,顺其自然地就应对了。净化自己的良知,一定要在扫除心宅里的声、色、货、利等灰尘上用功。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的良知净化得精精明明,没有丝毫的遮蔽,即便有声、色、货、利等私欲的侵蚀,也无非是循着天道的‘法则’流去了,不会有一点留积在心!”
一次是,有个朋友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可以治天下,何也?”先生回答说:“我儒家养心,从来没有离开过具体的实践和事物,只是顺着‘天则’自然去修为就行了。佛教却要抛弃世间一切事物,把心看作幻相的本源,渐渐地流入了虚无空寂之中,与世事仿佛没有丝毫的关系,既如此,也就无法治理天下之世事了。”
还有一次,阳明先生在给学生讲中庸时,举了孔子的例子:“孔子面对乡野村夫们的提问,也并不是事先准备了多少知识来应答,孔子的内心也是空无一物的,但是他根据内心明白的是非,帮他们客观地剖析判断,村夫们也便了然于心了。村夫们心中这种自知的是非标准,便是他们的本来‘天则’。圣人虽然聪明,也难以帮他们增减一分一毫。”
细细揣摩上述三段话的真髓,可以看出,阳明先生所谓的“天则”,乃天地间最大的法则,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本来的原生性;
二是绝对的规律性;
三是无限的外延性。
面对这种崇高的天地大法则,任何力量都是难以撼动和改变的,任何力量在它面前,除了“遵循”,别无选择!
(二)
一个人,怎样才能修炼到“循天则”的灵魂自由境界呢?
阳明先生开出了“四随”的药方!
其一,随遇而安。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遇到险境还是窘境,无论是踏上终南捷径还是陷入烂泥之途,都能保持一颗安然、安定之心,既不妄喜,也不惶惧;都能做到“险夷原不滞胸中”。
其二,随地而乐。就像阳明先生一样,漫步于湖光山色之中,能享受自然之乐;拘禁于阴暗牢房之中,能找到义理之乐;忙碌于官衙案牍之中,能享受亲民之乐;独处于龙场蛮荒绝境之地,能找到悟道之乐……也就是说,无论处于何地,都能做到“常快乐”!
其三,随感而应。世间万物有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心。如何以一心应万物,以一心应万事,以一心应万变?阳明先生告诉你,“跟着感觉走”!当一个人修炼到“致良知”“循天则”的境界时,他的“天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这种天感,像一面放大镜,更像一面显微镜,能将一切世事、一切人心,洞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真切的反应。
其四,随机而动。万化生于机。机者,机遇也,机变也,机会也。阳明先生一生,无论是处理政务难题,还是处置军事险情,从不给自己先画框框,搞“画地为牢”,而是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并根据具体分析再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如同样是处理土匪头子,在面对良知泯灭、不思悔改的浰头大贼首池仲容时,阳明先生就用了一个“诈”字,干净利落地除掉了他;而在面对良知犹存、一心归顺的广西大贼首卢苏、王受时,阳明先生就用了一个“诚”字,恩威并施降伏了他们。
(三)
世人都晓神仙好!
当一个人能够修行到“四随”之境时,那他即便不是神仙,也好过神仙了。
何为神?就是你心中的那一点灵明,就是你的灵魂。
何为仙?就是在“山”中修行之“人”。
两个字合起来,所谓的“神仙”,就是灵魂极度自由、内心极度自在之人!
一个人,如何才能拥有一个自由、自在的灵魂呢?
阳明先生又开出了一剂良方。这个方子,由三味药组成:
第一味,“君子穷达、一听于天”,破“执”念。有执念之人,往往是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特别是对孟子所讲的功、名、利、禄等“求在外”的东西,一片痴心不改,一味痴迷不醒,最终是自己把自己关进了声、色、货、利之牢笼。反之,无执念之人,则“人生达命自洒落”,其心就像广阔无垠的天空,其灵魂就像天空中飘着的白云,去留无意,舒卷自如。
第二味,“顺其自然”,破“逆”念。有逆念之人,往往喜欢较劲、较真儿,明明知道逆水行舟难上加难,可偏偏就是要顶着上、逆着进。就像1506年时的阳明先生,明明知道荒唐的正德皇帝和一手遮天的刘瑾不可能听得进逆耳忠言,当时的天下大势已经是“黑云压城”,可他还是逆势上了一道劝谏之书,结果呢?被打了个半死,发配到龙场绝境之地。龙场悟道,对阳明先生而言,不仅仅是悟到了“心即理”,更重要的是破了“执”念,破了“逆”念,凡事讲究物来顺应,凡事讲究顺势而为。正因为破了“逆”念,当1515年正德皇帝大搞劳民伤财的迎佛活动时,阳明先生虽然写了一道《谏迎佛疏》,却始终没有发出去。因为,他已经消除了当年的“逆”念了!
第三味,“勿以妄想灭真知”,破“妄”念。妄者,通“亡”也。古往今来,有多少帝国、多少组织、多少雄君、多少英杰、多少巨商、多少大贾,皆因一个“妄”字,而走向覆亡之途。龙场悟道,阳明先生之所以能在绝境之中浴火重生,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破除了妄念,破除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妄念。因为无论是当时的正德皇帝,还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根本不具备尧舜的胸怀,又如何做得了尧舜事业?妄念灭,真知出。正是破除了对昏庸之君的妄念,阳明先生才找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良知,才获得了灵魂真正的自由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