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挖来“墙脚” 鼓了腰包
杨岸萌
“多亏了董书记,要不然像我这样的人哪能找到工作,还能天天上班挣钱?”2020年4月17日上午,叶县水寨乡桃奉村假发加工厂内,卷、辫、剪、缠,50岁的苏正芳“脚踢手扒拉”,半分钟左右,一只“毛毛虫”系列的机器卷管就做好了。
厂房门口,桃奉村党支部书记董晓柯与加工厂负责人杨小勇打招呼说:“最近太忙了,这几天咱找个时间坐一起商量一下吧,看看入股分红的事情大家都咋说。”
身材消瘦、皮肤黝黑,35岁的董晓柯已经当了五年村党支部书记。
村党支部书记“挖墙脚”
董晓柯是土生土长的桃奉村人,2007年从部队退役后外出打工。2011年,董晓柯的父亲因突发脑出血过世,两年后,董晓柯放弃在外面的工作回到家乡。
既然身在农村,就要扎根土地。
手里有积蓄,眼界也开阔,回到家乡的董晓柯与朋友一起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小麦、大豆、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成立了合作社,吸纳村里13名贫困人员务工。
2014年,董晓柯被选为村委委员。2016年,董晓柯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修路,安装路灯,安排人员保洁;打深水井,家家通上自来水;整治村容村貌,生活环境一天天变好,但看着村里留守的老人、妇女每天扎堆聊天、打牌,董晓柯很发愁:贫困村脱贫,主要还是靠大家,怎样才能让大家转变思想,主动劳动?
董晓柯与当时的省盐务局下派第一书记杨斌到舞阳县马村乡放磨店村一个假发加工厂“偷师”:室内操作,对人员的性别、年龄、身体条件限制不大,技术要求不高,计件工资,时间灵活。
这不正是适合留守人员干的活儿?
请吃饭、说好话,董晓柯干起了“挖墙脚”的活儿。
放磨店村假发加工厂老板常艳红的厂房是租赁的,租赁费是一大笔开销。瞅准了这一点,董晓柯回村就和村委会班子成员商量“挖墙脚”的事。
“我们村有个垃圾中转站,约160平方米,一直闲着。”桃奉村党支部委员刘喜山说,董晓柯提议把垃圾中转站装修装修,免费提供给假发加工厂,大家都同意了。
垃圾中转站缺少的一面墙很快垒起来了,装了门,接通了自来水,通上了电。
“董书记一开始和我说能免费提供厂房,在他们村设个加工点,谁也想不到后来会把厂子搬过来。”常艳红说,厂房免费、水电免费,一年以后进厂工作的村民越来越多,厂子也就从放磨店村搬了过来。
干活习惯养成
整毛、梳毛、压曲、称重、机制、拆管、造型,厂房内,三四十名工人认真干活,记者走过,他们头也不抬。
“你看着现在人多,大家干活也都熟练,你不知道一开始的情况。”杨小勇说。
假发加工要坐得住,要学习使用机器,手力眼力也要跟得上。进驻桃奉村的前三个月,进厂的人来来往往:年龄大不能久坐的,没有耐心学不会使用机器的,手上不来、不出活一天只能挣十几元的,今天来明天走,人员流动性很大。
最重要的是,村民根本就没有干活的习惯。
“一天又挣不了多少,你家缺这个钱?”“厂子不知道啥时候就关门喽,能干几天?”
嘲笑、拆台、说酸话。
55岁的村民李秋花就是被人说退的一个,后来又重新进了厂。“现在一个月能拿一千块,够家里人吃药和日常开销,别人说啥我也不听了。”
“我们书记引进假发加工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创造一个人人都想干活、人人都能干活的环境,转变大家的思想。”刘喜山说。
费尽心思挖来的“财路”怎能跑了?董晓柯动员大伙说:“咋弄?村委开会,发动自家亲戚朋友去干活,慢慢引导其他人。”
鼓了大家腰包
三个月后,人员稳定了,厂房扩大了。去年底,常艳红把厂子搬了过来。
桃奉村有1800多口人,600人外出打工,厂子现在吸纳约120人就业,占了留守人口的十分之一。苏正芳是假发加工厂的老员工,2006年她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疗花了十来万,她家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家庭。
“生病那几年,看病要花钱,孩子要交学费,孩子爸为了照顾我不能出去打工,难啊。”苏正芳说,“现在我不再是家里的拖累了。孩子爸、儿子、儿媳出去打工,女儿上大二,我和5岁的小孙女在家。”
种植合作社、“千头线”生猪养殖、光伏发电站、制衣厂、铁艺厂、草莓园、桃园、肉兔养殖场,在董晓柯的带领下,个体经济落户村里,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吸纳留守村民就业,村集体收入从零到每年15万元,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贫困户也减少到4户11人,桃奉村2018年底脱贫。
“最重要的是,现在大家见面聊天,不再有人嘲笑干活的人,而是说‘人家都在干活,你咋不干’。”董晓柯说,这是最让他欣慰的地方。
读者网评
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有家务,地里有农活,远门出不了,近处没活干,这是现在很多农村村民面对的现状。村支书能“挖”来厂子,给大家提供一个就近就业的机会,工作场所、时间又灵活宽松,不得不说,这个“墙脚”挖得好!我们也需要更多这样的村支书,需要更多这样合适的厂子。
——网友“努力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