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的哲学简史:8世纪后60个有趣的灵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天 邵壅

邵壅(Shao Yong)

1011-1077年【北宋】

古中国的范阳

“从三皇五帝到太空殖民,这套历法都能管。”

一圈满世界走马观花之后,现在我们的时光三桅船来到了中国宋朝。我们发现自隋唐以来,佛教事业蒸蒸日上,这对儒家的打击实在是有点大。所以到了宋朝,出现了邵壅、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这北宋五子,试图重振儒学经典,也是情理之中。这五人中,邵壅的思想是最奇怪的。一方面,他要继承儒家老老实实做地面上学问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很羡慕佛教可以搞出三十三重天。这年代,道教已经跟了佛教,儒教再不跟,可真的要一辈子吃土了啊。他思前想后,决定再度从象数之学入手。

象数这门学问,董仲舒他们也尝试过,但是失败了。但邵壅想,万一我成功了呢?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大声喊:邵壅邵壅不要妄想啦,那象数之学就是个死胡同。但是,中国的实验科学从来就没进入过这些传统知识分子的眼界内,唐朝数学家李淳风编的十部算经他们也看不懂。既然象数之学对数学和物理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内心有崇高的道德感,就能去大胆地碰,那邵壅又怎么会停下呢?他一定还觉得,自己这辈子勤勤恳恳读圣贤书,已经到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的地步,想来从易经八卦入手,将儒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应该还是可以做到吧?

对的,他真的做到了。因为这并不难。屎壳郎推粪球,总能机缘巧合推出个更大的。

中国的八卦里面,本来是有两仪四象的,但这两仪,一般来说指的是阴和阳,四象呢,就是阴和阳以三画为一组构成的卦象。它们可分为以下四类:三画全部是阳的乾卦,三画全部是阴的坤卦,一画是阳两画是阴的震卦、坎卦、艮卦,一画是阴两画是阳的巽卦、离卦、兑卦。所以这样生成的八卦再两两搭配,才成了六十四卦。也就是如黄宗羲所说的,八卦里面已经蕴涵了两仪和四象的意思,不需要额外添加了。

但是邵壅有自己的打算,他觉得这样在象数推演上不够顺畅。为了将二进制的想法(当时他称之为加一倍法)一以贯之,他将太极定义为一翻一倍成为两仪,再翻一倍得到四象,再翻一倍得到八卦,然后终于翻到六十四卦。这样,他就给予了二和四以独立的本体地位,接下来为儒家建立宇宙论就方便多了。

邵壅的这番努力,要比其他哲学派别晚了足足1500年,但奋起直追也是其心可嘉嘛。不过儒家到底是儒家,做事情不会太忘乎所以。邵壅首先声明,我们儒家的宇宙,不像道教说的那样,有一个包打天下的道,也不像佛教说的那样,有恒河沙数个三千大世界。我们的宇宙就这么一个,上面是天,下面是地,没有更多的了。因此,它是可以穷尽的。用什么穷尽呢?天用阴阳穷尽,所以就分出四时(春夏秋冬);地用刚柔穷尽,所以就分出四维(东南西北)。这个阴阳刚柔,其背后就是邵壅早就准备好的四象。

然后邵壅注意到,道家的道被冷落了。好吧,道也很重要,但是邵壅认为,道等价于太极,在太极生出两仪后就没道什么事了。邵壅是很实际的人,他要的是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自然界,需要有诸如白昼、夜晚、太阳、月亮、土石、水火等元素予以对应。道什么的对他来说,都太缥缈了。所以邵壅的宇宙观是很老实的,虽然其思想来自道家的陈抟,但经这么一番改造,已经成了一种所见即所得的哲学观:从感官能感受的事物出发,通过一系列排列组合和交互感应,最终以形成儒式宇宙。

按照邵壅的逻辑,既然我们身边各种物体是推出整个宇宙得以成立的前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认识身边这些物体呢?也就是说,谁保证对这些物体认知的正确?不得不说,邵壅真乃神人也。他认为人类虽然比物体高贵很多但仍然是物,就好比圣人虽然比普通人圣贤很多但仍然是人,因此,只要人学会把自己当作物,做到以物观物,就能通晓宇宙一切。这种能耐,叫作“反观”。

再明显不过,这又是一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典型事例:邵壅之后,多少儒学大师想要通过以物观物,完成格物致知的目标,然而他们几乎没有一个获得任何关于自然界的有效知识。就拿邵壅本人来说,他就非常令人惊骇地提出:“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暑热可以改变物的本性,寒冷可以改变物的情绪;白天可以改变物的形状,夜晚可以改变物的本体。本性、情绪、形状、本体交相感应,就能穷尽动物植物的所有感觉。这种类似梦呓的陈述,其背后的逻辑思路是:暑热属阳,物性又属火,所以暑热和物性是同类,于是它们可以相互感应,从而前者可以改变后者。

在邵壅之前,自然变化能影响的,最多是生物的生长发育节奏。当时人们依靠长期观察,代代相传,总结得到的自然规律,虽也存在不少谬误,但至少还都派得上用场。但现在邵壅这么个解释,胆子显然不知比他先辈肥了多少倍。这么做显然是荒谬的,但你要说他错,反而变得没那么容易。因为当时没有相应的实验科学深入证明,靠长期观察积累予以驳斥吧,时间上又来不及。所以大家都觉得他在逻辑上好有道理,这事就这么成立了吧。

然而邵壅并不满足上述这样的宇宙论结构,因为这比起佛教来,依旧显得不够气派。于是他接着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国颇为发达的历法系统上。他很清楚象数之学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年月日时上面的,其中一年分十二月,一月分三十天,一天分十二时辰。于是他在这基础上,又构造了元、会、运、世这四个历法单位,其中一元分十二会,一会分三十运,一运分十二世,一世分三十年。这样合起来,他得到了一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对人类历史而言,这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时间跨度。如果这是考古学得出的结论,考古学家都快要激动得哭了。只可惜,这是邵壅空想出来的,他想用这个时间跨度,解释自尧舜开始到未来整个人类的命运。你要说邵壅粗放,他没佛教动不动一个大劫一百三十四亿年那么夸张;你要说他审慎,偏生他要把人类社会一切细节尽入彀中。所以儒家学说一旦成了宗教,也是很可怕的。它索性像佛教那些漫无边际倒也危害不大,偏偏近在咫尺,于是各种削足适履,这也就成了中国近现代逃不脱的命运。

行文至此,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我对邵壅整个学说的总体评价不高,但我不厌其烦把他的主要思想罗列其上,主要就是为中国今后思想的发展做一个警惕性标记:儒式宇宙这么搞下去是行不通的,请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然而邵壅毕竟是无辜的,这么一个博学勤奋的人,只因生不逢时,遂把无穷的精力,投掷到这么一个有趣但无用的学术研究中去。尽管如此,邵壅依旧忙里偷闲,留下大量令人惊叹的诗歌作品,请允许我摘抄一首,表达一下对他在文学上的敬意。

十一日福昌县会雨

云势移峰缓,

泉声出竹迟。

此时无限意,

唯有翠禽知。

是不是有的读者读下来,觉得也不过如此?嗯,儒者诗往往过于注重哲学上的禅意,以至于读起来感觉要超越陶渊明实在有些难。不过接下来的这位哲学家张载,也许在诗歌造诣上会更让人满意一些。

推荐阅读:《皇极经世书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