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交通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讴歌天津人民浴血抗战的优秀篇章

中老年时报 记者张凤琴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走访了我市著名作家岩波先生,因为,他前不久由国务院研究室下属的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地下交通站》,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响。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康达教授对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比较了解,遂发出由衷的祝贺:“这本书对国共两党的抗战皆有反映,对地下工作者的危险和艰辛做了客观而形象的描述,在当下的日子里历时四年方才得以出版,值此春节,得此喜信,衷心祝贺!不仅是出一本书,而更是出了‘这么’一本书!这个年就过得有点不平常了。”

四年前,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岩波就一直想写一部天津地下党的故事。因为解放前夕,其父在一家被服厂工作,曾经做为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冒着生命危险帮助我党做过很多事情。但岩波一直没机会和父亲深谈。母亲在抗战期间曾经在海光寺一带住过,几乎和侵占中国的日本人住邻居,对那时候的日本人在中国的生活起居及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上世纪80年代,岩波曾经非常认真地看过《血溅津门》电视剧,对天津人民在抗战期间的种种情况也算粗略知道了一些,及至后来又看过天津作家龙一写的《潜伏》,对地下工作者的危险与艰难亦很有感觉。但前者没有更多地描写地下党,后者主要是写国共两党之间地下工作者的斗智斗勇。如何写一部天津地下党英勇抗战的故事,便成为岩波的一桩挥之不去的心事。

后来,他结识了部队转业的文艺工作者辛卿大姐,闲聊中辛大姐说起自己的父亲辛二牛,曾经是我党地下党员,主要活动在保定,以及京津和冀中。日本人曾经在北京前门楼子上张贴过“悬赏十万大洋,活捉辛二牛”的告示。老英雄辛二牛个子不高,偏瘦,体轻如燕,走起路来如一股风。他在保定和北京都开着杂货铺,用以掩护自己的实际身份,同时接待过往的我党地下交通员。解放后老英雄去世,埋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不多的故事和线索激起了岩波的灵感。所要写作的主人公的轮廓已经有了。但更丰富的故事和情节尚待挖掘。岩波便找到老同学——天津党史研究室的于建副主任,详细了解天津地下党在抗战中的林林总总。于建在给他讲述了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因素的论述之后,描述了天津地下党的工作脉络,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并交给岩波一大包正式出版的资料。岩波在研读这些资料的同时,长篇小说《地下交通站》就构思成熟了。老英雄辛二牛的影子,父亲的影子,母亲对彼时海光寺的描述,于建的指点……一一出现在岩波的作品中。而作品的主人公,就是非常有特点的一位始终没有入党的外围地下工作者。

但小说写成后,十几家出版社都不敢出版,他们说写得不错,但涉及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描述,这个情况比较敏感。于是,拖了四年,于今年由国务院研究室下属的中国言实出版社正式出版,推向全国图书市场。岩波是天津实力派多产作家,近年来,已经创作出版了十七部长篇小说,在全国拥有一定的读者群。山东读者、高级讲师许胜勤读到此书以后,立即写了近万字读后感,发表在网络上,引起其他读者热烈议论。南京读者沈灯涵老先生已经70岁,是岩波的粉丝,岩波的每本新书他都要买,他读到此书后也在网上发声,表示由衷的祝贺和欣赏。天津作家殷秀玲、21中历史老师信淑雅、电力局工作人员刘炜也及时写出书评,发表在有关报刊和网络上。河北区文化馆还召集本区、河东区、和平区有关作家召开了小型研讨会,就这本书的闪光点及成败得失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岩波填补了天津地下党抗战的故事这个空白,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