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章 君心
次日清晨,春暖花开,上官锦绣得空,将刘嬷嬷布置的功课复习了一遍。她静静地坐在窗旁,翻看书本,时不时看一眼窗外的花草树木,心情甚好。
不一会儿,有个丫鬟急匆匆地赶来,说道:“小姐,有贵客到访。”
上官锦绣心中生奇,站起身来,向她问道:“你所说的贵客,可是皇家中人?”
“禀小姐,是二殿下。”
“二殿下?”上官锦绣眉头一紧,越发困惑不解,因此决定前去一看。
她换上了一身典雅的淡粉色衣裙,上面绣着木兰花,着实雅观体面。
到了书房之后,上官锦绣瞧见面前站着一位相貌堂堂的男子。想来,他便是二殿下了。上官锦绣急忙低头,行礼道:“不知二殿下在此,小女子冒犯了。”
杨骜穿着一身深色锦袍,全身散发着贵族气息,气质非凡。他转过身来,道了句:“上官姑娘无须多礼。”
上官锦绣将头抬起,眼前之人五官分明,可她最先看到的是剑眉下那双深沉,又会说话的眼睛,他好像有求与她。面容俊朗,又透着一丝疲惫。上官锦绣不明所以,本想着再多待会儿,好听出杨骜此次前来的目的,但像是上官故早就知道她心中所想,不愿让她插足皇家之事,便随便找了个理由,让她离开。
上官锦绣自然不大高兴,心中有些不安。她怕杨骜此次前来,是冲着上官故手中兵权,不过上官故一向忠于君主,不会结党营私。但还有刚才杨骜的神情,又是何意?上官锦绣一边忧虑,一边走到一个八角亭子旁,忽然听到有人朝这里走来。她回头一看,正是方才书房中的杨骜。
上官锦绣有些奇怪,行礼后,问道:“不知可是殿下迷了路?”
杨骜无视上官锦绣方才的问题,微笑道:“在下说过,上官姑娘无须多礼。”
上官锦绣道:“殿下与小女子身份有别。敢问殿下,为何在此?”
“不瞒姑娘,此次前来,正是愿与姑娘聊上一番。”杨骜看向不远处的亭子,随道:“不如,你我坐下聊吧。”
二人走到亭内,坐在桌前。上官锦绣看到桌上茶杯放的正是前几日舅母送来的上好茶具,这倒不失了他们上官家的身份,不过壶中并没有茶,也没有水。上官锦绣正想起身,却被杨骜拦了下来。
“上官姑娘不用麻烦,在下就与姑娘说几句话,便也要回宫了。”杨骜见上官锦绣没有吭声,便继续说道:“上官姑娘聪明绝顶,想是已猜到在下前来的缘由。”
上官锦绣一笑:“小女子也是刚刚在书房得知殿下前来,先前并不知晓,更不知其原因。”
杨骜淡淡一笑,言道:“姑娘才识,早在两个月前中书令府内便已见识过了。在那之前,我从未想过世间竟有女子会理朝中事,会知天下事,着实为上官将军感到惋惜,也为上官家世世代代感到惋惜,但在那之后,我对此等看法,截然不同。”
上官锦绣稍稍抬眸。两个月前,中书令府内?
正在上官锦绣回想当时所发生之事,杨骜有意提醒,开口说道:“那日我与先生到永和家中,见到了两个在屏风后的女子,后才得知,永和竟心有所属,与中书令约定,若能得到先生肯定,再入朝为官,便同意这桩婚事。”
那日之后,一切顺遂。中书令长子苏樱行冠礼,得字“永和”,又与礼部尚书二女定下婚约。
杨骜又继续说道:“先生出题,我等答题,写入卷中,再交于先生。我曾看过永和那日的文章,我因他终于明白利害得失、权衡轻重而感到欢喜,殊不知是有人提点。先生以为是他为娶到伏姑娘之缘故,可事实并非如此吧。”上官锦绣听闻,再一次看向了杨骜,不过这一次却有所不同。她眼中有些惶恐,手中也渐渐冒出冷汗。
大概回想完当时发生的种种,上官锦绣故做平稳,向杨骜问道:“不知殿下,何以断定?”见杨骜没有答复,上官锦绣又继续说道:“苏公子如今已行冠礼,在中书省任职,那定是才华横溢、博学多识,或许当真如太傅所想,为心爱女子,而奋力向前。当初……”
未等上官锦绣说完,杨骜便突然开口打断:“当初你是受伏姑娘所托,而助永和的吧。”
上官锦绣一愣,心中奇道:“已过去两个月,殿下究竟何意,难道是想降罪与我不成?”
杨骜没有看她,后接着说道:“作为永和的朋友,我自然是高兴的,我与他除好友,未来亦是君臣。”
上官锦绣一怔,就算是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但陛下并未立储,如此说来,方才杨骜所说的“未来亦是君臣”便成了大逆不道、揣测圣意之语,也露出了他心中的野心。上官锦绣疑惑不解,她与杨骜并无交情,他怎会毫无掩饰,如此坦诚。
杨骜猜到上官锦绣心中顾虑,便道:“与姑娘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想告罪于姑娘或将此事告知太傅、中书令等人。我想邀姑娘共谋大事。”
上官锦绣又是一愣,看着杨骜极为认真的眼眸,心中也是动了心思。上官锦绣看了看两旁,说道:“不知殿下可曾与我父亲说起?”
“从未。”
上官锦绣松了口气,又好奇问道:“那殿下又是如何瞒过我父亲的?”
杨骜道:“我母妃近日身体不适,凑巧与姑娘的舅母关夫人是同乡,想到少时喝的菌菇汤。”
上官锦绣顿时明白,嫣然一笑,说道:“于是殿下断定我得舅母真传,也会做这菌菇汤?”
杨骜亦是笑道:“不敢,是从永和口中得知,姑娘做得一手好汤。”
因上官锦绣的舅母生长于山林茂盛之地,最擅长辨认蕈菇是否有毒,可否使用。上官锦绣经常前往边疆与舅父一家小住,得到舅母真传。她虽不下厨,但做的菌菇汤,却是美味无比,人人称赞。杨骜生母最喜爱的便是菌菇汤,如今得病,杨骜望能尽孝。这野菌蕈菇最难辨认,稍不小心,便可能中毒身亡。便是宫中吃的,也只有比较普通,但却安全的香蕈一类。不过这菌菇汤所需要的食材,不仅仅是如此,若要做的色香味俱全更需找专人请教。苏樱从伏谷兰口中得知上官锦绣颇为擅长,特意转达杨骜知晓。
上官锦绣断定此事上官故并不知晓,便一下子严肃起来,向他说道:“殿下是想拉拢人心,好用我父亲手中军权吧?”
“若我说是呢?”
“殿下坦诚相对,锦绣自然也不会欺瞒殿下。”
“那我若说不是呢?”
“作为上官家嫡女,尚在闺中,自然不可与外男多有接触。”
二人对望,杨骜知晓上官锦绣是已经认定了,他是因上官故将军军权而来。许久一会儿后,杨骜才慢慢说道:“确实是因你上官家的名号,才与你交谈,但我也确确实实欣赏姑娘才华。”
上官锦绣想了一会儿后,方才开口:“殿下肝胆相照,锦绣自然直言不讳。相信殿下早就知晓文章题目背后的深意,为何还要坐立不安呢?”
杨骜回道:“人心可变。”
“前朝末年,已是人心惶惶,战争不断。异性王爵,朝中重臣虎视眈眈,但依旧是有机会可挽回的。何妃为让自己所生之子登上皇位,仗皇帝宠爱,不顾后果,让其发生内斗。本就在悬崖边的晋朝,彻底削弱,掉下深渊。也是因此,我国注重嫡庶之分,女子也是万不可干政的。”
“父皇之意,提醒我两点,亦告知我一点。”
“陛下望殿下深知嫡庶之分,若有朝一日皇后娘娘诞下嫡子,这储君之位只能是他的。其二,这君臣之道,格外重要,史书典籍,必要熟之。而最重要的一点,便是陛下已认可殿下,若非三殿下……那殿下冠礼之日,便是陛下立储之时。”
“确为如此。”
“此题是考验殿下,而中书令也是借此考验苏公子。中书令向来谨慎小心,注意分寸,自然也希望,苏公子能知,这克己慎行之理。既是考验殿下,便莫要抢了殿下的风头。不可过多参与皇家之事,以免深陷其中。”
杨骜笑道:“姑娘才学,并不亚于男子,在下果真没看错人。”
上官锦绣则站起身来,望着远处,严肃问道:“三殿下亦不是皇后嫡子,二殿下为何担忧?”
杨骜又问道:“姑娘觉得呢?”
上官锦绣知道她这是明知故问,只不过是想听听杨骜的想法,却被他反问。
上官锦绣低头想了想,后才答道:“是因殿下母妃妃位恩宠不及独孤贵妃。”
上官锦绣依旧是面朝远方,因此并没有瞧到,方才杨骜微微摇了下头。她沉默一会儿,便又继续说道:“陛下乃一代明君,如今虽无战事,天下尚可安宁,可幸得陛下,使我骊国逐渐强大、国富民强,远超其二国。如此明君,怎会因贵妃之故,而突然另定储君,丝毫不顾大局。”
杨骜面色并无波浪,静静说道:“昨日之前我确实如同姑娘所想,我相信君父做的所有决定都是对大骊有利,而无一害。”
“昨日发生何事?”
没等杨骜开口回答,上官锦绣就意识到,若有所思地说道:“昨日冠礼……”
上官锦绣转过身来,近日一件件、一桩桩异常的事情飘入她的脑海当中。昨日又看那贾校尉如此猖狂,都是因他是三殿下与尚书令推荐。北骊开国之后从未有过尚书令一职,都是由左右仆射共同主事,为的就是不要让一家独大。尚书令一职颇为重要,而陛下不顾大臣反对立独孤贵妃之弟为尚书省长官。
上官锦绣坐回桌旁,眉头微皱,下意识地拿起茶壶,可壶内空空如也,又只好放下。
杨骜见上官锦绣闭口不言,只好说道:“想必是姑娘有些口渴了,才想喝口热茶,即使如此,我便也不打扰了。”
他刚刚站起来,就听上官锦绣问道:“殿下为何选我?”
杨骜停住脚步,上官锦绣继续说道:“锦绣一介女流,不得议论朝中之事,不得有违父亲之令。”
杨骜回头问道:“姑娘当真这样想?当真愿意一辈子无所作为?”
上官锦绣确实不甘一辈子无所事事,只因她是上官家独女。她想用毕生之力回报家国,而她的这些想法,除了秦玉柔,从未向第二个人提起。
杨骜道:“我与姑娘是同道中人。”
上官锦绣眼前一亮,但也不敢断定。
杨骜又道:“姑娘无需太过着急,过几日三弟生辰,父皇定会为三弟设宴,到那时,你再告知我可否愿意。”说完,便转身离去。
上官锦绣坐在凳子上,细细回想昨日之事,久久不离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