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1983-1996)(合编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苏北”作为一个区域的概念并不是很明确的。如果用长江为界把江苏省划为南北两区,长江以北除了徐、连、盐、淮、扬五市以外,还有南通一市,南京市的六合、江浦两县和市区的一部分。但是现在通用的概念苏北却只指上述五市。我们去年访问“苏南”包括了苏、锡、常、通四市,也和地理概念有别。把地处长江之北的南通市和长江以南的苏、锡、常三市并提作为一个区域,是从它们经济发展上的共同性来说的。有人把这四市列入上海经济区,我们基本上也同意这个观点。但是如果深入一层看去,南通市的北部,包括海安和如东两县,实际上受到上海市经济辐射已很薄弱;常州市西部的金坛、溧阳两县,无锡市的宜兴县亦复如是。我们曾粗略计算,上海经济区大体只包括以该市为中心周围150公里的地区。

江苏省内经济发展区域的划分,迄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我倾向于同意在苏南、苏北之间还得划一个苏中区,把扬州市的沿江一部分和镇江、南京两市合成一块,甚至包括南通市的西部及北部在内。不论是两分法或三分法,提出这个问题是有益的,因为我们感觉到江苏省内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各有特点的经济发展区域应当在各方面做出区别对待。但是目前调查工作还不足以提供解决这个问题所必需的根据。我们这次调查不包括上述“苏中”地区在内,所以本篇所讲的“苏北”实际上是以上述三分法为范围的。

我回想我自己,长久以来对苏南和苏北的区别就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实际的错误看法。在我的头脑里还保留着一种早期流行的对苏北的偏见。那就是把苏北看成一个贫穷落后没有前途的苦地方。这种偏见其实只反映了解放前近百年的历史,既与长期的历史不符,也和当前的情况不合。

苏北这个地区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只是解放前近100多年甚至更短的时期以来的情况。在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之前这地区曾经是个经济繁荣的地区。我这次访问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地区在明清两代出了那么多民间喜爱的文学巨著的作者。在淮安我们走访了《西游记》作者吴承恩(1500—1582)故居,在连云港游览了传说中孙悟空“王国”里的花果山。我们到了《水浒》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故乡兴化,但限于时间没有去拜谒他的墓门。在赣榆听到人们说这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幼年读书的地方。在连云港南的板浦镇休息时,又听说这就是《镜花缘》作者李汝珍(1763—1830)著书之地。更不用提兴化的郑板桥(1693—1765)了,他的狭小的书斋还保存着他的珍贵手迹,历劫未毁,真是人间幸事。16世纪以来,文人荟萃于这个地域,决不是偶然的。古人说“人杰地灵”,用现在的话来说,必有其物质基础,就是以繁荣的经济作为底子的。

用这个做引子,我们不难看到,苏北的盛衰实倚于运河的兴废和黄河的通塞。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曾经从徐州到扬州畅通苏北全境。在徐州还可以看到原是流经这里奔腾入海的黄河的旧道。现在盐城附近的上岗乡,宋天圣年间(1023—1032)范仲淹出任盐官时,在此筑堤以防海啸。这条被称作范公堤的就是现在通榆公路的基础。可见当时的运河东离大海只不过80公里,其间以运河和黄河为主干,河道纵横,构成了有如今日江南的水网地区。扬州在唐代是个对外贸易的海港,后来又一直是中原广大人民日用必需品食盐的集散中心。具有地理上如此的优势,真是一片繁华胜地,难怪十年梦醒的诗人念念不忘的还是此间二十四桥的明月。

徐淮地区经济的繁荣,依靠着运河这条南北交通运输的动脉。尽管元明之际,黄河一再决口,屡使运河淤塞,但是历代建都在北京的中央政权总是不能容许这条动脉中断的。直到19世纪20年代,距今160年,部分漕运改用海道,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运河运输才南北断航。这时帝国主义已入侵我国,内忧外患,不断发生,加上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这个在南北经济联系上已失去关键地位的苏北地区,随着水利失修,灾害连年,日益衰落。在解放前的近百年中,苏北人民悲惨的处境形成了至今还存在于一般人印象中贫穷落后的面貌。

苏北地区在解放前由于地理及历史的原因,经济上和苏南相比的确显得贫穷落后了。解放以后,苏北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从治淮工程开始大兴水利,改善了灾祸连年的局面。30多年来,共挖土172亿方,基本上建成了以京杭运河和灌溉总渠为主干的灌溉和防洪、防滞、防旱、防渍、防潮基本配套的工程体系,使苏北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被称为洪水走廊的淮河两岸,低洼多涝的里下河沤田,经过治理都成了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丰收田。三中全会后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爆发出来。近三四年来亩产赶上甚至超过了苏南出产稻米有名的苏州地区,过去的“逃荒区”已经成了现在的“商品粮基地”。淮海平原的“锅底”兴化县粮食年产达到20亿斤以上,创造了江苏省的最高纪录。徐州到连云港过去是黄河古道,一片盐碱,现在用水压碱,广种水稻,取得了丰收。不仅不再需要返销粮,反而有大批余粮接济山东的产棉区,协助了邻省的经济开发。

苏北五市由于土地面积广于苏南,解放初期粮食总产就高于苏南,但人均占有水平仍较苏南为低:1975年苏南是718斤,苏北是662斤。1983年苏北粮食总产已达381亿斤,比1978年翻了一番,人均占有达1352斤,超过了苏南。经济上苏北在江苏省的地位已经起了极大的变化。它和苏南相比,概括地说,在人口、耕地、粮食、棉花、油料上都是六四开(北六南四),农业产值各占一半,但是工业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只是三七开(北三南七),乡村工业和财政收入上是二八开(北二南八)。(1)

1983年苏北五市在江苏全省的比重(南通市划入苏南计算):

上述数字表明了苏北五市在粮、棉、油产量以及农业产值上的绝对数字已超过苏南,但是由于工业,特别是乡村(社队)工业发展较慢,所以在工农业总产值上比苏南落后了相当大的一截。这是目前苏北五市经济的基本情况。总的说来,由于水利建设的成就和实行了联产责任制,苏北农业大发展,根本改变了100多年来贫穷落后的面貌,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具备了进一步大发展的条件。

继续把苏北看成是个贫穷的落后地区显然是错误的了,而且应当看到它的潜力大、后劲足,在农业上的优势已经表现出来。北部的煤矿是江苏能源供应地,不断发现的如水晶这类珍贵的矿藏还是今后尖端工业的必需品,正在钻探中的淮海油田频传喜讯,加上东海沿岸广阔的滩涂,大可开发,所以从发展的前途来说,苏北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