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李渔(1611—1680),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人,明末清初戏剧家、小说家、美学家。如果生活在现代,一定还会被冠上一个头衔:生活家。
李渔一生著述颇丰,有戏剧集《笠翁十种曲》,短篇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肉蒲团》也是出自他的手笔,然而最负盛名的还是这本美学随笔集《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中的“闲”之义,就是“与正事无关”。其实不仅是《闲情偶寄》,李渔的全部作品大概都属于“子不语”一类的闲笔,沾不着孔孟之道、经济学问的边儿。然而不管是心声也好,场面话也罢,李渔还是宣称“予系儒生,并非术士”,所谓“偶寄”,寄的仍是孔孟之道,是关于“世道人心”的庄论大义。
当然,使得这部书放在今天仍然大放异彩的,恰恰是“闲情”,而非“偶寄”。
“闲”字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悠闲,与它相对应的是忙碌。李渔绝不是一个大闲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戏曲作品,同时还苦心经营着自己的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演出。即使在最风光的时候,他仍觉得自己是“一介寒士”,需要以一己之力养活全家上下五十几口人,生活压力颇大。他在南京的别墅“芥子园”中开设书铺,编刻书籍和开发周边文创产品,那可不仅仅是出于文艺情怀,也真的是为了卖钱补贴家用。用理想养活生活,李渔可算是“文艺青年”第一人。所以他对盗版书商恨得牙痒痒,发誓要和他们决一死战。除此之外,李渔还忙着“打秋风”,出入达官贵人们的府上交际应酬,以期得到他们的馈赠与翼护,也因为这一“罪状”,鲁迅先生将他归入“帮闲文人”之流。帮闲不帮闲另说,但我知道,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职业作家”“文化商人”,完全靠卖文为生的李渔肯定是闲不下来的,他顶多也就是帮助官僚富豪们消闲一下。所以,在考察李渔的“好闲情”时,不应该忘了他的身份,他不是隐于山林的幽人,而是在夹缝中生存的“人间隐者”,是“孜孜于应世干禄”(余秋雨语)、穷忙活的现实主义者,可他居然还有这等豁然明亮的情致,这才是最让人钦佩的。
限于丛书主题和篇幅,本书为节选本。由于本人才学浅薄,难免疏漏,敬请读者诸君不吝批评教正。
〔元〕—钱选—山居图
山居唯爱静,日午掩柴门。寡合人多忌,无求道自尊。
鹏俱有志,兰艾不同根。安得蒙庄叟,相逢与细论。
〔元〕—钱选—王羲之观鹅图
修竹林间爽致多,闲亭坦腹意如何。
为书道德遗方士,留得风流一爱鹅。
〔元〕—钱选—归去来图
衡门植五柳,东篱采丛菊。
长啸有余清,无奈酒不足。
当世宜沉酣,作色召侮辱。
乘兴赋归欤,千载一辞独。
〔元〕—钱选—幽居图
江上岚光滴翠微,江波浩渺荡晴晖。
石林霜老丹枫树,茅屋云深白板扉。
镜里一天飞鸟尽,槎头三尺钓丝归。
展图无限沧州兴,愧我黄尘未拂衣。
——纪仪 题跋
〔元〕—钱选—烟江待渡图
山横一带接秋江,茅屋数间更漏长。
渡口有舟呼未至,行人伫立到斜阳。
〔元〕—钱选—八花图(局部)
〔元〕—钱选—八花图(局部)
〔元〕—钱选—八花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