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发生剧变,对知识的尊重转为对财富和成就的向往,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大学生头上“天之骄子”的光环已经日渐褪去,身为大学生的自豪感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是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和对未来的担忧。根据一份针对上千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大学生中感到“较空虚”的占到12%,感到特别空虚的也有5%。
大学生会让自己忙于学习、社团活动和文体娱乐活动,但莫名的空虚、惆怅和孤独感仍时有出现。感到生命有意义对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实践研究表明,大学生沉迷网络、饮食障碍、抑郁等情绪问题中,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都是重要的内在原因,甚至在最严重的大学生自杀个案中,感到生命空虚、自我没有价值也是重要的因素。
目前,社会、家庭对学生都会赋予很高的期望,而学生表面的忙碌并不一定会带来内心的满足,如果没有合理的人生目标,内在缺乏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外界的巨大压力和内在的空虚不断冲击学生的心灵,“外忙内空”的矛盾状态会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困扰,学生受挫的可能性很大。
大学生的内心空虚感包括几个层面。一是情感层面,大学生离开家庭来到陌生校园,情感的匮乏是造成内心空虚的重要原因;另一更深层面上,是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感的缺乏,这和整个社会文化的现状有关。
目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空虚感这一重要命题涉及很少,大学生心理研究领域集中在情绪、行为的表象上,对于深层原因涉及不多,而理论研究如果不能对空虚感以及生命价值等做出肯定回答,帮助学生获得充实、富有意义感和价值感的生活,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流于表面化,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学生空虚感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1)脱离原生家庭产生情感的真空。
大学生升入大学,离开家庭的庇护,独立生活,旧的情感纽带断裂,新的情感纽带尚未建立,这时感情归属就会发生问题,产生飘忽不定和没有寄托的空虚感。新生入学以后如果能够迅速融入集体,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互动中建立相互信任和接纳的归属感,这种空虚感也会减轻。
(2)大学生活和学习特点导致的空虚感。
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与以前相比,有着巨大的反差。首先在时间管理上,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很多,除去上课和集体活动,所有的时间都由自己安排,面对这么多的时间,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支配,不知道做什么。
在生活管理上,所有的学习、交友及衣食住行都要自己处理,这对于许多缺乏生活锻炼的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尽管也有明确的科目,但是教材上和课堂上讲授的并不是学习内容的全部,大学更重视学习的深度和能力,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和学习什么内容。
大学生如果认识不到这种差异,就会陷入一种不知道该学习什么,也不知道学会了什么的状态。另外,现实中也存在大学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大学生普遍感到大学课程要学好不容易,要通过却并不难,而且将来工作中也没有实际用处,于是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空虚感。
在人际关系上,大学生都是在宿舍中集体生活,即使不喜欢也要在同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许多大学生认识不到这种改变,不懂得宽容和理解,不会换位思考,缺乏心理相容的能力,导致人际关系不和,同学之间的情感关系淡薄,无法建立归属感,这时空虚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3)缺乏意义感带来“存在的空虚”。
意义疗法的创始人弗兰克认为:“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的生物,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动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神经症,如果说弗洛伊德时代的神经症主要是性挫折引起的,那么今天的心理问题则主要来源于生存挫折和彻底的无意义感。”
弗兰克曾提出“存在的空虚”,不能感受到值得为之生活的意义,被内心的一种空虚所困扰,陷入“存在的虚空”的处境。他当年在欧洲学生中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5%的人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虚空。在美国学生中,这一数据不是25%,而是60%。
如果说我国大学生在中学以前的生命意义是为了升学而努力,那么升入大学后,这个目标失去了意义,而大学生活又相对松散,于是陷入了“存在的虚空”。
大学生除了情感的空虚、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以外,有些也感受到弗兰克所谓“存在的虚空”,他们感到自身的存在和周围人没有什么关系,生活在自闭的空间里,独来独往,脱离群体,找不到值得追求的价值。
(4)现代社会文化的不利影响。
现代人在价值取向上比较强调功利化的成就,对物质的过分重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传播很广,大家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打败对方或超越对手上,普遍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赞美和肯定。
这样的生活态度,导致精神生活的严重失调:竞争产生对立,忙碌带来紧张,赢得别人的赞美却迷失了自己,创意的人际关系消失,人的相处和互动缺乏温馨和喜乐,甚至产生冷漠与冲突。
对学习的过分投入使得他们失去多方面生活历练的机会,许多人无法体会承担、负责、爱人的生活经验,但是一旦投入现实生活,又脆弱得禁不起挫败和挑战,而产生心理适应上的困难。现代文化注重外表、财富等外在的东西,忽视内心感受,让人变得浮躁和肤浅。
大学生获得生命意义感的方法和途径
(1)适应大学生活,重建情感归属。
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是超越空虚、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根本保证。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有益的社、团、文体活动,在活动和交往中,提高对学校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克服认知偏差,恰当地确定和不断调整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提高适应能力。
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生活、学习时间表,社会活动、文体活动计划表等,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条不紊,忙而不乱。学会控制和消除消极情绪,减轻心理负担。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一旦产生消极的情绪可采取如自我宣泄、请人辅导、代偿迁移等措施加以控制和排解。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也是大学生“人格重建”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加强意志锻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读书也是克服空虚的良方,通过读书,能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和空虚中解脱出来,多读书,读好书,使自己内心丰富,视野开阔,生活自然就会充实起来。当一个目标受到阻碍、难以实现的时候,不妨暂时转移目标,除了学习以外,还应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使困扰的心充实起来。
(2)超越自我,追寻生命意义。
弗兰克认为,人要获得终极的存在意义,就必须在一定意义上忘掉“自己”,停止消极的自我探索,去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弗兰克尔认为有三种途径可以获得生命的意义,通过创造和工作、体验意义的价值以及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这三种获得生命意义的途径分别对应于三种价值群,即创造性价值、经验性价值以及态度性价值,人们在实现这三种价值的过程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创造和工作,创造和工作是与实现创造性价值相关的。工作是发现生命意义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工作使人的特殊性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体现出来,从而使人的创造性价值得以实现。但简单的机械工作是不够的,人必须把握工作背后的意义和动机,只有这样,人才能在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的感悟中实现生命的意义,积极的、创造性的、有责任感的态度赋予工作以意义。
爱的价值,发现生命意义的第二个途径与实现经验性的价值有关,可以通过体验某种事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尤其可以通过爱体验某个人,实现经验性价值,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弗兰克认为,爱是进入深人格核心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实现人的潜能,使他们理解到自己能够成为什么,应该成为什么,从而使他们原来的潜能发挥出来,爱可以让人体会到强烈的责任感,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在体验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意义疗法引导人们学会并乐于接受爱,以及伴随而来的责任。
态度的价值,与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对应的是态度性价值。弗兰克尔认为人对命运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人的精神态度,即使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人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实现态度性价值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视角,了解对于自己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当人们面对苦难时,重要的是人们对于苦难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用怎样的态度来承担苦难。
弗兰克尔认为许多症状都是由不良的态度导致的,通过改变态度可以使这些症状得到缓解。弗兰克提出的寻求人生意义的三个途径,大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在自己的生活学习中实践生命的价值,从而超越空虚,获得生命意义感,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