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历史的脚步已经迈入21世纪,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模式,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发展,以德为先。良好的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民族素质的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果不认真地抓好中学生公德教育,将要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然,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高尚道德垂范下,相当部分中学生的公德意识、公德观念正逐步形成。但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行为时有发生,腐蚀着中学生学生的公德之心。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这些现象发生在中学生学生身上的并不罕见,让人触目伤怀。
由此可见,中学生公德意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其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
其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养成教育不到位。
其三,模式迂腐,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
其四,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也往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毁于一旦”。
其五,教师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单一,往往以“惩罚式”为主。
为此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强化社会公德教育,保证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
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中学生,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中学生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
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
例如在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教师在危难时刻舍己救人,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使自己的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师德的高尚,同时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这种教育和感动的力量可想而知。
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也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父母讲话言行不一,他的话怎能使子女信服,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大处着眼,从小事抓起
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中学生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有礼的一代。中学生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
为此,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妨从中学生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
另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楷模式的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背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从而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前不久,中央有关部门专门表彰了一批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来的英雄少年,这些英雄少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奋不顾身地去救助身边的人,他们的事迹在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些少年绝大多数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社会舆论给予了他们很高的评价,他们就是同龄人中的楷模,对他们的表彰实际上就是对广大中学生的一次震撼内心的公德教育。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组织我们的学生认真学习,大力倡导,在学校形成“学英雄,做英雄”的良好氛围。
齐抓共管,从“网络”干起
中学生公德教育工作一定要整体化、网络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对中学生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中学生学生成长的圣地,又是磨练中学生学生身心发展的熔炉,倘若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形成综合育人的整体网络,是不可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的。
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既齐抓又共管,实施教学管理双管齐下,形成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抓好校风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以法治校,从而使学校为培养中学生公德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实行《德育量化考核评分制度》,通过标语、板报、校会、班会校园网等形式宣传制度的内容,形成共识、统一行动、落到实处。
当然,只强调学校教育的整体性是不够的,因为中学生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心理发展时期。同时,他们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多,信息反馈面广,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耳濡目染,而学校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相反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学校的教育,学校教师的说教,往往被社会上不良的影响抵消了。
为此,中学生的公德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相结合,建立和健全公德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从而提高中学生公德水平。如为取得家庭的配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家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议,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手册》,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起到约束和自我教育作用。
另外,为了取得社会支持,可实行警校挂钩,共建文明校活动;各有关职能部门,也要把中学生公德教育作为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认识,从而使中学生公德教育做到整体化、网络化,形成全社会对中学生公德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常言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要全社会不断加强对中学生的公德教育,使公德教育社会化、经常化,就一定能提高中学生的公德水平,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造就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希望引起家长、教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对中学生公德教育及健康成长的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