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怎样促进我国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改变我国当前的价值观教育状况,有利于改变我国当前德育的困境,在此对改变价值观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设置贯穿价值观教育的文化课程
在西方,尤其是在英国,通过课程来进行的价值观教育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公民教育、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教育、国立的课程科目、宗教教育。在此,我们也可吸取他们的一些成功经验,设置一些符合我国国情的、贯穿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课程。如,将宗教教育变为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等等。
进行适宜其年龄阶段和水平的价值观教育
在大学阶段以前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应该接受价值观教育,但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以在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选择上也应该有所区别。一般来讲,随着受教育者年龄的增加,思维能力的提高,会越来越反对那种机械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接纳自主性强及具有关怀主义性质的教育方式。比如前述英国的价值观教育协会的一项调查就认为,中学生比小学生更反对每天一次的集体礼拜活动,尽管小学和中学都几乎一致的宣称价值观教育发生在集体的礼拜中。
另外,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上也应有所区别,小学生喜欢谈论课本上涉及到的价值问题,而中学生和大学生却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价值问题;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与日常生活行为有关的具体价值教育,而中学生和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政治和思想方面的抽象的价值观教育。事实上,关于后一点,我国的许多研究者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从时间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奠基在基本的道德教育的基础之上,而在我国的学校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着明显的好高骛远问题,即从小学就开始进行助人为乐、大公无私教育,这显然不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超越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对大学生也应当设计出符合他们年龄和水平的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和方法。
注意校园文化对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隐性课程的作用主要是指课程以外的学校生活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发展,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校风、学校的政策、教师榜样、有学生参加的学生委员会、规章和纪律等。尽管通过专门的价值观课程以及学校其它的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也是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但近年来,通过课程以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却受到研究者更多的重视,这种所谓的“隐性课程”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更大。这些教育形式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动态层面的也有静态层面的,比如校园建设、校风班风、课外活动、感化工作及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等。
寻找适合的价值观教育方法
在价值观教育中,无论理论基础如何、概念和操作手段上存在什么差异,都应尽可能吸收各种方法的优点,根据时间、场合、受教育者的年龄、所处社会文化的特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等来选择或综合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原价值观澄清学派的重要人物柯申鲍姆认为,“价值观教育一定是综合性的方法效果更好”,“如果我们的目的是促进青年人形成信赖、尊敬、责任感、关爱、公平、好的公民意识等核心价值观念,我们就应该欢迎所有能达到目标的最好的方法”。就不同方法之间的综合运用,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讲授,学生可能会记住一些有关价值观的知识;通过演示和榜样宣传,学生可能会记住更多;如果在以上基础上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处理信息、形成概念和判断的机会,学生将会记住更多价值观知识,而且保留时间将更长,对其行为的影响作用也会更大。所以,学校也应该寻求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