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学生人格因素的形成和培养
中小学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人的基本素质的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及性格。学校教育,应首先是成人的教育,成人才能成才。
学生人格因素的形成
人的素质是个整体,而人格素质则是其根和主干,它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方向。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已开始形成自己主见的初中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
比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对公共财物甚至自己的财物不知珍惜,不去注意克制自己言行。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
教师,应当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各个因素。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及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
分析了人格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影响,它形成的主要途径,在具体的教育中应注重提高人格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及可行性。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及个体特点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注重言传身教的结合、情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结合。切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
(1)语言和身教结合。身教重于言传,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讲清道理的同时更需要教师的模范作用,初中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如果他们对教师的德行、品性、能力不再信任,说得再多也是白费。教师能否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感染学生,在人格教育中非常重要。
(2)情理结合。要让学生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以后再加以行为上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行为上不断积累加强自己的人格素质。
(3)家庭、学校、社会结合。这里主强调班主任要进行协调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及时教育。人格素质的教育和形成单靠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是不够的,必须使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4)关心爱护严格管理相结合。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的教育,在此过程中,必要的规范其行为的方式方法必不可少。严格管理并形成一个严格的约束机制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同时也与学生的理解接受程度有关,严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度。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对他的关心和帮助而不只是表面的认同。严而有度,再加上和善,取得的效果才会好。
人格素质教育强调要使学生自觉表现出一定文化水准上的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成才,才有可能对社会作出贡献。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提高人的自主能力和创造精神等主体性品质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中学阶段的教育培养,使中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塑造健全的人格。统称之“人格教育”。
俗话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不但会依据已知去探求未知,还要善于在已知和未知中去寻找探求未知的方法。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单靠教师的传授是不够的,必须有学生的主动热情地参与,积极的实践,在反复的互动中,逐步取得教学成效。
目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或是成功的家长只顾忙事业,或是破裂的家庭无人照管,因而造成部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太低。这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或是受家长的驱使,或是寻求个人的娱乐,或是为了混日子,蓄苗子,跟同龄人一起好玩。根本没把学校当成是学知识、增才干,修身养性,完善人格,造就人才的神圣殿堂。
他们没有求取真知的欲望,有的只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没有良好的求知习惯,有的只是个人随心所欲;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不懂得最起码的做人准则,缺少最基本的人格意识。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这些人的心目中唯有他自己。平时表现:思想散漫,行为自由,言谈污秽,视校规校纪如儿戏,随意进出校园,上网吧,玩游戏,抽烟喝酒,玩异性朋友,无所顾忌,随意进出课堂,违反课堂纪律;课堂上,或睡觉,或聊天,或听音乐,或玩手机,看课外闲书;有些人甚至不拿出本节课的书本,老师追问,他能堂而皇之的说:“早就丢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抄袭,或拖欠,或根本不予理睬。一句话,他们在学校,追求的是潇洒,浪漫。这样下去,不只是耽误了个人学习,而且直接干扰和影响了他人的学习与生活,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对此类学生的此类现象,学校除了依据校规校纪严肃处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倚靠老师的循循善诱,加强对学生进行基本的人格教育。用人格教育来端正其思想,改变其恶习,规范其行为,转变其作风,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培养整体的良好学风、校风,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人格因素的培养
(1)加强人权观念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乃是第一位的。人格,即做人的规格、(资格和品格)。
首先就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规格是什么,怎么做。国家早就为学校和学生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制度和各种守则,提出了育人标准。
然而,当前少数中小学生因为家庭和社会的多种原因,他们没有养成遵守法规和守则的习惯,没有正确的荣辱观,缺少人权意识和法制观念,更不用说有自觉性了。他们有时借口未成年而无视做人的基本规格,做一些侵犯他人学习、工作和生活权利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这些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时时刻刻不忘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和国家的法律制度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在学生刚入校时是最佳时机。人权观念,即每个国家乃至每个人都应具有的维护自己和尊重他人生存、学习、休息、工作和发展等人生权利的观念。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其实它的意义是无处不体现的,任何场所,任何时候都应该既要维护自己的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这种人权观念应该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慢慢灌输,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培养维护人权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因个人的需要,而随意侵犯和损害他人的权利是非常错误的,是违法的行为。
这种教育必须是严格的,周密细心的和反复进行的。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国家的法令制度,学校的校级班规都是为了维护所有同学的学习成长的权利的,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些规格的限制。然后就是教育管理者必须严格执行各种法规制度,不能形同虚设。对于个别学生已经了解了这些规格,而又故意违反,并且屡教不改的,学校应给与相应的惩处,以挽救本人,教育他人。
只有这样,学生的人格教育和法制观念才能逐步得到增强。然而,这种教育又必须是人性化的,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因材施教。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并善于经常检查自己的做人规格,监督并规劝别人端正做人规格,进而提升班级、学校的整体风格。
(2)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人格表率化作用。现在的中小学生,因为物质生活的优越,社会信息的畅通,虽还是未成年人,却自以为大道理什么都懂,小道理无所不知。对于教育者的空口说教,他们早就厌烦了。
因此,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又特别是生源素质相对差异很大的民办学校的教育,都必须用人性化的仪表和人情味的话语去引导他们,感化他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就好比是炼矿的熔炉,没有一定的温度,原材料是不会被熔化的,也就无法铸造出合格的产品。所以,学校除了具备必要的育人环境和教学设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育人团队。作为这个团队的成员,必须具备优良的形象素质;高尚的教师风范;渊博的知识水准;较强的业务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相互协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亲和力。教师被誉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无论在什么时间或什么场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去融化学生,才是最重要的。在施教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言行举止是无声的示范。
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人情”“人性”“人权”教育的重要内容。尊重学生的利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再加上合情合理的人文引导,让这些学生懂得向老师学习怎样做人。在学生的心目中会永远保留教师的形象,并终生难忘。我们心目中不都保留有学生时代的教师形象吗?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校、班级是学习和生活的集体,必须要有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准则。个人是其中的一分子,必须遵守集体生活和学习的准则,用学生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还有他人的存在,不能单单以个人意志为中心,不要让个人的行为搅乱了这个集体。要把个人融入到这个集体之中去,做出对集体有益的事情。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师长。意识到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只有这样长期的,无处不在的表率作用的感染,才可能让这些有师生之隔的学生渐渐接近教师,亲近教师,接纳教师,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育人目标,培养合格的人才。
(3)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正面疏导。正面疏导,也就是强调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采用人性化的,富有人情味的教育方式。即“人格本位”的思想方法。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不管他身上存在多少毛病,而想做一个被世人所称赞而不愿被唾弃的好人的目标是共同的。因此,不管他们怀着怎样的动机进入学校,学校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就要下最大的功夫,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把他们引向同一个方向。让他们理解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育人标准和行为准则等等都是为了让他们成为合格的人才。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下定改掉过去不良作风的决心,坚定做成功之人的奋斗目标。
比如说,有些同学来自条件优越的家庭,认为学习不学习,无关紧要。学校就要让他们懂得,优越的家庭条件是前辈成功的标志,是父母靠知识,靠能力艰苦奋斗挣来的,是为做子女的走向更大成功而备用的有限资源,继承者应该以此为起点,更加努力奋斗,做出更大的成功,而不能耗费资源,作无能的消费品。
当今是知识经济,科技经济,创新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一个人,如果不能保持科学知识、信息技术的领先优势,没有让资源财富再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即是多么丰富的资源财富也是会有耗尽的一天,最终会走向没落甚至破产。所以作为继承者必须要努力学习,立志图新,在掌握前人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父辈留下的资源财富,自主创新,提高竞争能力,永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正面疏导,一定会起作用的。
再比如,有些中小学生对课本知识不感兴趣,总认为课本知识陈旧无味,只专心在课外杂志上猎奇。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也要正面疏导,而不是一概的没收或处罚。
因为,中学时代,正是风华正茂,青春四射的时期,对多彩的世界充满好奇,并想一探究竟。同时,中学时代,也正是学好科学打基础的时代,是各种素质培养和提高的时代。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做好思想工作,重视中学阶段文化基础课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要让他们懂得,课本,乃课之根本,是前人科学知识的精华提炼,是无数专家心血的结晶,是学生由无知走向成熟以至于成功的阶梯。
课本知识本身就是在随着时代、形势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并且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趣味,富有启示性和可读性。当然,中学课本毕竟是科学,具有科学的属性,而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就需要学生有信心,有恒心,深入学习,系统钻研,一旦和课本交上朋友,定会受益匪浅,其味无穷。也只有认真学好课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读懂和理解各种课外的读物,增长才干。
有的中小学生,不愿练习,反对考试,这也是厌学的表现。教师就要耐心的引导他们,认识到练习和考试,是实践理论,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说,学习就要时常练习,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就好比,小鸟长出了翅膀,如果不天天练习飞翔,它将永远不能翱翔蓝天。
现在,有些人不参加各种升学考试,依然可以进入高一级学校,这只能说是,国家给他们提供了学习成才的机会和条件。然而,并不能体现出他们有水平和能力。在现阶段,通过严格而公正的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学生不能反对所有的考试,而应该通过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考试来检验自己,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对学生作正面疏导,集中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和责任心,只有以学生为本,才会有更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才会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让学生接受教育,转变不良习气。
(4)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心理素质是指学生的意志、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社会交往、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和个性的生动活泼发展,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作前提。当前的部分中小学生依赖性强,自制力差,社会交往能力不足,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诸多不良行为习惯都是与其心理素质有关。
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运用心理学理论去仔细观察,分析,针对具体现象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整。比方说,某些学生上课总是好睡觉,通过调查和分析,是因为晚上聊天,玩游戏时间太久,神经兴奋,睡不着。一到上课,就进入梦乡,到了晚上,就又兴奋了。如此往复,恶性循环。对此,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用科学知识进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法给予纠正。
讲明,人在黑夜里睡觉才是最科学的休息。因为,只有在黑夜里,人处于睡眠状态时,体内才会分泌出一种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机能的物质——荷尔蒙。白天睡得再多,也无助于它的生成。同时,趴在桌上睡觉,呼吸不畅,肢体歪曲,多方面危害身体健康。当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在加之管理人员的认真负责,这些学生会慢慢的改变恶劣,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睡觉时间好好睡觉,上课时也许就不再睡觉了。已经错位的生物钟是会逐渐调整过来的。
有些中小学生还有长时间的戴耳机听音乐,吃零食,抽烟等不良习惯,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用科学的原理去化解,让学生逐步的改正。
总之,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身体活动,思维活动和相互交往的多种情境中,充分显露其个性、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的潜力,便于教师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根据实际,有的放矢调整学生心理,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应该做到常规化、制度化。形式要人性化,多样化。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学教育课,让学生系统地接受心理学理论。要设置心理咨询室,定时或不定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要配置专业的心理课教师,最好能兼任学生处的职务,既有理论,又有一定的权威性。
备课讲课,有第一手资料,跟踪检查,及时辅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必须要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了解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要通过举办主题班会,专家讲座,知识竞赛,参观访问,收看电视《真情互动》等多种活动相结合形式,让学生在平和,愉快的气氛中调节心理。再加上学校经常性地总结评比,插红旗,树标兵,鼓励特长优秀,不须求全责备,给予适当奖励,张榜公布,上网宣传,让同学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有学生处统一安排,量化考核,在教职工大会上详细通报,增加透明度,让全体教育工作者检查对照、协调改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将会明显改善,学校面貌也会大大改观。
(5)坚持“扬长避短”,发掘学生潜能。根据新的形式,有的中学提出“扬长避短”的教育理念是适时而正确的,是教育“人格本位”的具体体现。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类的大脑构造是一样的,除开遗传因素和外力因素,人的智力因素的发挥也是相差无几的。一个成功的人才,往往是在某一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到极致,而取得的特殊成效。
美国哈否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高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因素(智商)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情商)的作用要占80%。非智力因素(情商)包括五种情绪和能力: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认识他人和人际关系。这些是与遗传没有直接关系的,却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条件,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而得到提高的。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善于发现和张扬学生在这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长和潜能,为成功奠定基础。
中学教育要在抓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要从学生的特长、爱好和个性出发,量身订制,统筹兼顾,扬其长,避其短,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挖掘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的特长和个性,使其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门人才。
目前,一般的中学都很注重双语(英、汉)教学,这诚然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在其他方面特长和潜能的挖掘和发挥。当然不是像高等学院那样去设立专修科,可以在上好数、理、化、生、地、史等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与此相关的兴趣选修课,让学生尽情的拓展扬长之路。
比如,天文、地质观测,小科技发明制作,园艺种植,动物养殖,还有书法、绘画、广播、报刊、乐器、武术、表演等,这些选修课,学生各尽所好,选其一至二科,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边学边做,既能增强兴趣,学到知识,又能开发潜能,提高素质。只要管理服务到位,纳入期中、期末的考核范围,开展竞赛评比,给予适当奖励,一定会卓有成效的。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定会有丰厚的回报。
既能为培养了人才积累经验,又能研制出有价值的科技产品,还可以走向市场,换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相信,这样“扬长避短”的人格本位教育,才是真正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造就科技之星,文学之星,艺术之星,体育之星的基础教育,才是成功的中学教育。这些做法,对于民办学校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中学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人格本位”的思想作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以人情、人性作纽带,连接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形成网络教育。让中小学生在既宽松、温馨,又规范、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锻炼,完善人格,增长才干。为把自己铸造成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性人才做好充分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