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趣味阅读(中小学生趣味阅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李白与杜甫

杜甫从小读书学习就非常刻苦,7岁时就能熟读许多历代名家的名作,有的甚至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并写出了题为《凤凰》的诗。他的许多诗都受到当时一些著名诗人的表扬。平日里,他对书总是爱若至宝,一本接一本地读,常常为书着迷,忘记了吃饭和休息。日子一长,书都翻烂了,所以诗中所言也是他的切身体会。

杜甫24岁(公元735年)在洛阳应进士考试落榜,就一直在长安写诗长达13年。这期间,他寻求功名到处受阻,青少年时期的壮志,早已化作一腔牢骚悲愤。

实际上,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读书上都是勤奋刻苦的。李白5岁时就在父亲教导下开始认字读书。少年时期,他就熟读了《诗经》、《尚书》,背诵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有一个“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说的是李白刻苦用功,博览群书,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好文章。

李白小的时候,一次他在家里读书,读累了,也有些烦了,便跑出去玩一玩,路上他遇到一个老婆婆,坐在河边一心一意,不厌其烦地在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很惊奇,不知道老婆婆磨铁棒的用意,便走上前去探问:“婆婆在做什么?”

老人家抬头看了看他,然后又低下头去继续磨:“我想把铁棒磨细,磨成一根针。”

李白非常不解,感到很古怪,又靠近老婆婆问:“婆婆什么时候才能把它磨细呢?”

老婆婆坚定地说:“只要功夫用到了,铁棒一定能磨成针。”

李白很受启发,回到家里还在想这件事,他默默地自语:读书也像铁棒磨针一样,只要肯下功夫,不停地努力上进,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不负有心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李白果真这样去努力了,后来成为世代称颂的大诗人。

唐朝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漂泊到了四川夔州,并在城西买下一间破茅草屋居住下来。

杜甫的草屋门前有几棵枣树,每当春暖花开,树上鲜花挂满枝头,一片春意浓浓。随着阵阵春风轻拂,树上的花瓣飘落在地,香气浓郁,杜甫便经常坐在树下观赏。

到了秋天,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红枣,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彤彤地一片,煞是喜人。

一天,杜甫发现有几个小孩子站在树下用竹竿打枣,他非常生气地把孩子赶跑了。第二天,他又看见这几个孩子来打枣,便到西院邻居的家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的母亲。

原来,这是一位年老的寡妇,早年死了丈夫,在这兵荒马乱,田地荒芜,而官府的苛捐杂税又多如牛毛的日子里,家人吃不上饭,孩子饿得无奈,便偷偷地跑到杜甫家的小院打枣充饥。

杜甫听后非常伤心,回到家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后,杜甫不但不赶走这几个打枣的孩子,还出来帮助他们,让他们把打下的枣带回去给老母亲吃。

第二年,杜甫把草堂让给了从外地来的一个姓吴的亲戚居住,他自己搬到了离草堂10多里路的东屯去住。

秋天,红枣又熟了。这群孩子又来打枣吃,这位姓吴的就在草堂外插上了篱笆,还警告孩子不能再来捣乱。

这件事被杜甫知道了,写了一首诗来劝告这个姓吴的亲戚,让他多照顾照顾这孤儿寡母。

杜甫这首诗写得很凄婉,从一个穷苦的寡妇,由几个孩子吃不上饭打枣的小事,联想到战乱给人民来的灾难,想到了整个国家,并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真挚感情,这一点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