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浑然天成——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典范。江南园林不同于皇家园林拥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江南园林追求超凡脱俗的意境,在江南园林中,南京的煦园和瞻园并成为金陵两大名园。
江南园林所拥有的古典艺术及传统历史文化是任何建筑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我国人多倾向于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艺术作品引而不发,显而不露。
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
私家园林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一些国家,甚至还远播欧洲。
它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在众多类型的园林中,私家园林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魏晋和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居地周围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就是私家园林的开端。
唐朝是我国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光在洛阳一地就有私家园林千家之多。宋朝都城汴梁除大建皇家园林外,私家园林也有数百家。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以“黑”、“白”、“灰”为主色,崇尚“淡雅”力避“艳俗”。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意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
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
这些淡雅的园林都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我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用苏东坡的诗来形容江南私家园林的色彩风格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代、清初的私家园林为两宋的一脉相承,更广泛地普及于全国各地。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参差不一,私家园林在数量上有多寡之分,在艺术上也有高下之别。
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因此江南地区的园林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居于全国首位。大部分私家园林集中在南方,是因为南方地区具有造园的自然、经济、与人文之诸多方面的条件。
江南江流纵横,河网密布,水源十分丰富。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树木。植物花卉品种多。
另外江苏,浙江一带多产石料,南京、宜兴、昆山、杭州、湖州等地多产黄石,苏州自古出湖石,湖石采自江湖水涯,经过长年流水冲刷,石色有深浅变化,表面纹理纵横,形态多玲珑剔透,历来为堆山之上品用料,也宜罗列庭前成为可欣赏之景观。
因此,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他们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
江浙一带是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得以繁荣。经济发达为造园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遍游名山名园,江南掀起造园热潮。
另外,江南自古文风盛行,南宋时盛行文人画与山水诗,随着宋朝廷的南迁临安,大批官吏、富商云集苏杭,造园盛极一时。明清两朝以科举取士,江南中举进京为仕者为数不少,这批文人告老返回故里后多购置田地,建造园林。
尤其在清朝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官僚商贾纷纷南迁,在江浙一带购地造园,这批人懂书画好风雅,不但精心经营自己的宅邸,还亲自参与设计,这个时期在造园的数量与质量上都达到一个高峰,使江南一带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区。
江南的私家园林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就把文化与意境融合在了其中,意境是我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
以我国古代绘画而论,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不仅是有形的物境,而且还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去表现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这就是无形的意境。园林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我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古代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
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他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具有意念的环境。
他们在追求这一点时运用了象征与比拟、建筑形式与布局、引用各地名胜古迹、应用诗情画意等多方面的手段。
从我国古代早期的神话、宗教中可以发现人们很早就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与愿望。孔子就以山水比拟人格,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喜好自然山水,乃至在园林中堆山开池不仅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而且还带有仁智者的神圣色彩。
并且南方气候极宜培植花木。江南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扬州历来以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江南园林按我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是: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
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而且,南方园林中也常常运用荷花或岁寒三友等植物来比拟一种人的品格情操,还以它们所具有的人文象征内容去陶冶人们的精神。例如扬州个园,园主爱竹并且是一个商人,于是将自己的园林取名“个园”。
私家园林中的建筑与布局也是特别追求意境美的。例如金陵名园煦园,煦园的园林构筑以水为主体,水体呈南北走向,在建园手法上,平面如长形花瓶,使中部形成较开阔的水面,南航北阁遥相呼应,东讲西楼隔岸相望。
有分有聚,虽分实聚,景致自然和谐。将众多建筑在布局上符合我国传统当中的呼应对称性,为园林更加增添了和谐的美感。
[阅读链接]
江南园林无论是建筑的构造还是外观的粉饰,都体现着儒家的中庸思想,显得不躁不火,自然淡雅。由于湿润的自然环境及江南文人儒雅风格的影响,形成了江南私家园林清新淡雅的风格。
我国建筑学家刘敦桢在《苏州古园林》一书中说:“园林建筑的色彩,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则多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成的灰色门框窗框,组成比较素净明快的色彩。”
园林里很少见色彩强烈的色调,金碧辉煌的色彩不合乎我国文人素淡空灵的审美追求。
多彩的园林设计艺术
在这些文人的住宅和园林里,住房要隐蔽,读书处求宁静,待客厅堂需方便,而游乐区又讲求自然山水之趣。怎样在不大范围里去安置这些建筑而能使之各得其所呢?
首先就是在布局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表现在建筑布局不能用传统的宫室、寺庙四合院中轴对称的规整形式,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布置,按功能的需要,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厅堂、楼阁、亭榭、画舫。
其次在这些建筑物之间多用曲折多弯的小路而切忌用径直的大道相连,道路有露天的石径、小道,也有避雨遮日的廊子。
廊子形式多样,有的沿墙而建,有的呈折线形,有的随山势地形之高低而成爬山廊或跌落廊,有的驾凌水面而成水廊。
沿着这些曲折弯曲的道路或廊,造园者巧妙地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的景点,他们或者是一栋亭、榭,或者是古木一棵,翠竹一丛,堆石一处,只要布局适宜,安置得体,皆可成景,使人一路走来,步移景异,可观赏的不同景致在有限的范围里扩大了空间,延长了观赏的时间与内容。
然后是要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自然山水自有它们本身的生态形象,要把它们再现于私家园林的环境中,不能按比例缩小尺寸而是采取经过概括、提炼对自然形象进行再创造。
这就是要求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观察与研究、总结,提炼出它们在造型上的规律,按园林的需要将它们典型地再现,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得自然之神韵。
从堆山的手法上来看,无论用土用石,切忌二峰并列或列如笔架的呆板形式,应该像天然山脉一样,有主有从,有高有低。
如果以土为主的堆山,则可以在山上广植花木,使山体郁郁葱葱,并可在山的上下散置少量石块,如同石自土中露出。
如以堆山石为主,则在石间培以积土,种植少量花木,使其具有自然生气。若用石太多,虽属乖巧灵石,也会失去自然之意。
在私家园林中往往喜欢在堂前屋后,廊下墙角立置单一或成组的石头而成一景,这种石头犹如独立之雕刻,十分注意本身的造型,或挺拔峭立,或浑厚滋润,或玲珑剔透,有的还在石旁、石下配置花草,组成形色俱佳的观赏景物。
再如造水之法,私家园林当然不可能有北海、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那样宽大的水面,在这些小园中只能靠人工挖地造池。
这类水池形状切忌正方,以曲折自然为好,因为天然湖水绝无规整之形状。在比较大的水面上宜用石桥将水面分隔为大小不等的部分,以免单调。
为了使死水变活,往往将池中一角变为细弯水流,折入山石间或亭榭等建筑的基座之下,仿佛池水从这里流出,水有源而无头。
为了使水面增加情趣,往往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但此类植物不可满布,即使是美丽的莲荷,也应有疏落有致的气氛。
最后还应致力于园林的细部处理。私家小园没有皇家园林那样广阔的环境,没有宏伟的建筑群组,只有曲折有致的空间,只有近在眼前的各种建筑和山水植物。
所以要做到经看、经游,除了在布局、在模仿自然山水上下工夫之外,还十分讲究园中建筑、山水、和植物的细部处理。
私家园林中建筑类型不少,有厅、堂、楼、轩、榭、舫、亭、廊等。以亭而言,有方亭、长方亭、圆亭、五角亭、六角亭、梅花亭、十字亭、扇面亭、套方亭和套圆亭等不同的形式,分别被安置在园中合宜的位置。
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说: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祗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假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
可见亭是一种灵活多变、适应性极强的建筑,其建造之法由“景”来决定。无论亭是建在山巅,还是筑于水畔或道旁,其经营意匠讲究的都是籍景成亭,得景随形。要合宜而立,得自然之势,成天然之趣。
在园林中,山石水池都是自然山川的模拟,所以山上建亭,不但丰富了山的轮廓,而且使山石有了生气,为人们观赏山景提供了合宜的尺度,同时在园林空间构图上还常常起到控制制高点的作用,从而形成山石景物的重心所在。
水是风景园林构成中的重要元素,因此,水边常常建有亭榭。临水建亭大都借助水的特性创造环境气氛。水中可见浮光倒影,可观鱼荡舟,可濯足品茗。
水亦潺潺湍流,或淙淙如说似诉,或丁冬如音似乐。水畔之亭即是充分结合这些特点,利用波光水影和水色水声去创造意境。
另外还有许多亭运用有限的空间,尽量扩展可观景致。运用借景,框景,移步换景等多种手法,把有限的亭的空间发挥的丰富多彩。
江南私家园林对引用各地名胜古迹方面也有所运用。各地名胜古迹产生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都带有各种不同的历史内容。
运用在园林环境中,既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又有抚今追昔的沧桑感。同时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模仿也起到了弥补园林中天然环境不足的短处。
另一处引用自然风光的经典。我国的园林还经常应用诗情画意来表达意境。这种诗情画意除了用景观空间来表达以外,还常常依靠悬挂在建筑上的题额、楹联来点明,用附在建筑上的诗词、书画来渲染,从而使他们更加富有情趣和发人遐思。
江南的私家园林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在其身上沉淀了太多的文化与思想的精华。它们千姿百态的风韵中有着人们发掘不尽,感受不完的美。
它就像是一部绵长的诗歌,越读下去越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内容。无论从景观、布局、建筑、艺术还是文学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后人可以不断继承发展的文化遗产。
另外,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
江南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有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
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通常借用大量设置完全透空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这样就可以使得有限的园林空间渗透出无限神秘的感觉。
除此之外,空间的对比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清代文学家沈复曾论及到园林建造的艺术规律;
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它们在哲学上是对立与统一,互为因果关系,在园林艺术上则是相互对比的关系。江南园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在空间上产生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若想更加突出地运用以小见大的对比手法,对于园林的整体布局要求也是十分高的。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
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例如上海的豫园,其空间组成异常复杂,就整体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明确的观赏路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序列。
江南园林实际上所采用的是一种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形式,为了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空间序列也并非是平面展开的。而是从简略的园门街道等建筑进入,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
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
[阅读链接]
在江南园林中除叠石是园中亮点之外,水也往往成为园林中的主体景区,古代匠师根据自然山水的特征和规律,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造园手段,以典型概括的方法创建人工山水环境。
而水处理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恰当地作了曲折收放的处理,曲折收放变化的水面有动态,较自然生动,游人在水上活动的范围和视野也可随水面变化而变化。
造园者往往通过水面上的水烟弥漫,把整个景区带入优美的意境,再加上几座曲桥散布于水,假山若隐若现于水中央,水面构成种种景观的向心力,使不同空间的景物围绕水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