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巡洋舰
通常来说,巡洋舰应是一种比驱逐舰排水量大、武器多、威力强,在海战中起骨干作用的用于远洋作战的较大型水面舰艇。在没有航空母舰的舰艇编队中,巡洋舰是编队的核心;在航母编队中,巡洋舰负责航母的侧翼掩护,并可担任旗舰。必要时可单舰进行战斗活动。巡洋舰常作为突击兵力用于海上攻防作战、登陆编队和运输船队护航、支援登陆或抗登陆作战等。
在17~18世纪的帆船时代,巡洋舰是指那些装备火炮较少、口径较小、一般不直接参与战斗,而主要执行巡逻及护航任务的快速炮船。
19世纪中期,最好的巡洋舰是英国造的多桅帆船“阿拉巴马”号,该舰装有蒸汽机,用螺旋桨进行辅助推进,排水量1040吨。
19世纪末,巡洋舰主要是装甲巡洋舰和水平装甲巡洋舰。
现代巡洋舰无论是常规动力还是核动力一般都装备对空、对舰和反潜导弹。同时装有中小口径火炮,并载有直升机,电子设备较多,弹药数量大,作战半径较大。因此,巡洋舰有较大的威力。一般公认巡洋舰的排水量在7000吨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巡洋舰
1922年,英、美、日、法、意5国签定为期10年的华盛顿条约,对战列舰的威力、吨位和数量等都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各海军大国立即转向发展排水量1万吨以下、火炮口径203毫米以下的巡洋舰。1930年,上述5国又在伦敦签署了将华盛顿条约延期5年的新条约。为了扩充实力,英国建造的巡洋舰完全按190毫米炮设计,先装152毫米炮使之成为轻巡洋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很快就换装了203毫米炮。
大战中,巡洋舰向大吨位、大威力和高航速方向发展。美国建造的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排水量1.4万吨,装有3座三联装203毫米主炮;阿拉斯加级重巡洋舰排水量则达3万吨,装有3座三联装304毫米大口径舰炮,俨然与战列舰一样成为海上巨型堡垒。
各国为了弥补战船之不足,由快速商船和辅助舰船改装成许多辅助巡洋舰,并有一定数量的自动炮。
现代巡洋舰发展为两大流派
战后,随着核动力、导弹和电子装备的发展,以大口径舰炮为主的高速巡洋舰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美国重点发展为航母护航的防空型巡洋舰。在其战后建造的8级巡洋舰中,有5级采用了核动力。常规动力的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其前后122枚MK41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成力强大,而“宙斯盾”相控阵雷达系统更是开一代水面舰艇之先河。
前苏联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是世界L最大的巡洋舰,排水量达2.8万吨,也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舰艇。该舰最多可装载500枚左右防空、反舰和反潜导弹,还可携3架直升机,因而成为世界上火力最猛的一种巡洋舰,被人们称为真正的“武库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满载排水量3000~4000吨级的巡洋舰,动力装置以燃油蒸汽轮机为主,航速由25节增至30节,舰炮多为127~152毫米口径,最大达190毫米。
战争期间,用快速商船改装了一批辅助巡洋舰,装备一定数量的舰炮、鱼雷和水雷等,以弥补巡洋舰数量的不足。
战后各国建造的大型商船还预留炮座,以备紧急改装成巡洋舰。这时期,各国的巡洋舰有几种,其中一种是重巡洋舰,其垂直装甲厚约76~203毫米,水平装甲厚约51~127毫米,排水量1~2万吨,航速32~34节能与战列舰、航空母舰在远洋协同作战。它装有8~9门主炮,口径在203毫米以上分装在3~4座炮塔中,射程37千米左右,主要用以消灭敌巡洋舰和攻击岸上目标。此外还装有10~16门副炮,口径在130毫米以下,多为高平两用数十门自动炮,用于抗击小型舰艇和飞机的来袭。有的还装有3~4架水上飞机,用以校正舰炮射击和进行侦察。
另一种是轻巡洋舰,排水量5000~10000吨左右,航速35节,续航力1万海里,装甲厚约51~127毫米。轻巡洋舰主炮口径在152毫米以下,装有6~12门主炮,其作用是攻击轻型舰艇和陆地目标。有的装127~133毫米舰炮,用于对空防御和攻击小艇。有的主炮口径88~127毫米,副炮8~12门,另配几十门小口径炮。此外,还配有鱼雷、水雷和深水炸弹等,一般装2座3~5联装鱼雷发射管,携水雷80~100枚,还可携2~4架水上飞机用于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