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惊人发现颠倒乾坤
又过了十年,我又有时间再读《史记》,没想到这次阅读,一个惊人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对秦始皇的判断。
在这次阅读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史记》的文字中,凡是历史事件对秦始皇有褒扬作用时,司马迁立刻就会有一段文字紧随其后,来抵消这种褒扬,甚至巧妙地将读者引向反面。这紧随其后的文字,有的是几个字的心理描写,有的是不知道对谁说的一段话,我把它们称为“小零碎”。
零碎虽小,作用却巨大。
发现这些小零碎得益于这十年的工作和写作。在这十年间,我改行到了电视台,主业是拍摄纪录片,闲暇时也写点小说。写小说的时候我们都会耍点小手段,用以褒贬我们想要褒贬的人物。
比如,一个帅哥正和一个美女约会,这时候过来一个乞丐,伸手向帅哥要钱,帅哥掏出十块钱递过去,乞丐拿了钱点头道谢,离开。
这是事情的客观过程,读者看了这段文字,或者干脆就在现场目睹了这个过程,我们会怎么想?在我们心中,这个帅哥是个什么的样人?
一种可能:这帅哥挺有同情心,是个不错的人。
另一种可能:这帅哥好面子,不愿意在女孩儿面前丢脸,也还是个不错的人。
这是事情本来的样子在读者和观者心里产生的正确印象。
如果我们要贬损这个帅哥,很容易,只需在乞丐接过钱道谢走开之后写道,“帅哥在心里狠狠地说:‘讨厌,让你拿这钱买个包子,一口噎死你!’”
寥寥几个字,帅哥立刻成了令人讨厌的,心理阴暗恶毒的伪君子。
发现了这个秘密之后,再把《史记》一页页仔细读下来,恍然大悟:
原来我们心目中对于秦始皇恶劣的印象,竟然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无中生有的零碎。
比如,人物的心理描写。史书里怎么可以有心理描写?司马迁不是死人肚子里的蛔虫。
比如十分隐秘的,不可能有第三者在场的,要被杀头的私下对话。
司马迁用这些只有在小说中才应该采用的手法,在不知不觉中左右着我们思想,安排着我们的好恶。
令人惊讶的是,后人对这些零碎竟然深信不疑,甚至津津乐道。有很多这样的零碎,被后人,被后来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当作历史事实,当作精彩段落,反复引用,又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演绎出更加耸人听闻的形容、描述和结论。
就是这些零碎、形容、描述、结论,一代又一代,一点又一点在后人心中积累起不可动摇的“秦始皇是暴君、秦帝国是暴政”的荒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