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十个字一箭双雕,贬损两人。
秦始皇十年十月,因为与嫪毐叛乱有牵连,吕不韦被罢相回到封国河南。
嫪毐是一个阴茎特别粗大的人。吕不韦为了奉迎守寡的秦始皇母亲,把嫪毐装扮成太监,进献给太后。由于太后的纵容和吕不韦的容忍,嫪毐势力越来越大,最后起兵叛乱被杀。由于此事由吕不韦引发,其间又有放纵之过,所以秦始皇将吕不韦免职,但保留其爵位和封地,让其告老还乡,回封国安度天年。
《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被罢相回到封国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拜访吕不韦。秦始皇担心发生变故,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河南地,食邑十万户。你与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人都迁到蜀地去居住!”
吕不韦看了信之后,“自度稍侵,恐诛”,吕不韦心想,接下来一定还有进一步的迫害,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毒酒自杀而死。[1]
这段文字,记录了吕不韦饮酖自杀的事件,事件的起因是秦始皇的一封信。我们先删除司马迁的心理描写,带引号的十个字:秦王“恐其为变”,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单看历史事件:
吕不韦被罢相之后,回到自己的封国河南,诸侯闻讯派使臣来探望,络绎不绝。这时候,吕不韦收到秦始皇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一是把吕不韦骂了一通,二是让其搬家去偏远的蜀地。吕不韦读完信,饮鸩而亡。
如果我们排除对秦始皇和吕不韦的偏见,单看这段历史事件,我们会对这两个人产生什么样印象?
秦始皇挺仁义
吕不韦犯了那么大的事情,弄个嫪毐冒充太监进宫和皇太后淫乱,丢尽了秦始皇的脸,而且还生出了两个孩子,弄得嫪毐成了秦始皇的后爹。嫪毐还武装暴动,谋反篡位,罪魁祸首就是你吕不韦。
在战国时代,不要说杀一个臣子,就是儿子杀老子,臣子弑国王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换了别的君王,即使不是暴君,杀吕不韦,将其满门抄斩,不会有人认为过分。但是秦始皇没有杀吕不韦。不仅如此,还给其保留封国。后来看到诸侯各国来拉拢吕不韦,于是改变主意,把他发配到偏僻的蜀国,合情合理。
吕不韦这人也有骨气
具体表现为:
一,受了处罚夺了相位,没有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和关系,利用封国的人力财力网罗亲信谋反。
吕不韦罢相的时候,秦国国内的动荡还没有完全安定,秦始皇也还没有完全坐稳江山。秦庄王、吕不韦提拔的大将蒙骜,虽已病故,但其子蒙恬等人已成年,并手握重兵。一班当年跟随吕不韦的老将尚在,李斯是他的舍人,关系密切,又有提拔之恩,皇太后也支持吕不韦,真有变故,未必不伸手相助。
二,诸侯各国的使臣不断来访,没有动摇叛国。
联络诸侯共同抗秦也是一条出路。战国时代,一国重臣转而去他国为相的不胜枚举,亦不会有道德人格的问题。孙子、百里傒、伍子胥、乐毅等都被后世传颂。而这个时候,秦国还没有真正向东跨过黄河,大将蒙骜攻取的上党、太原,在秦国内乱中已经丢失,吕不韦利用自己掌握的秦国情报,此时出面联络诸侯,逐鹿中原,难说鹿死谁手。
三,好死不如赖活,去蜀国近可以暂避风头,远可以寻求东山再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是,在有诸多选择的情况下,吕不韦却选择了自杀。
吕不韦为什么自杀?我们也可以有几种推测:
一是以死明志,不会背叛秦国。
二是灰心失望,以死指责秦始皇不念旧功旧情。
三是自知罪有应得,认罪伏法。
不管是哪种心态,吕不韦都还算是个血性男人。
现在,司马迁在吕不韦饮鸩自杀前加了四个字的心理描写:“自度稍侵”,为了怕分量不够,后面又加了两个字,点明主题“恐诛”。六个字,秦始皇和吕不韦都被贬损。这六个字,彻底改变了事情的性质和人物的形象。
吕不韦为什么自杀?因为他料到,这只是秦始皇加害他的第一步,其后还会有进一步的加害,害怕被杀并连累家人,所以自己了断。怕死而死,懦夫也。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刻杀吕不韦?不是仁慈,他是要慢慢地折磨他,一点点把他逼到绝境,然后将其置于死地。这样一来,秦始皇变成了一个阴险狠毒的人。
显而易见,“自度稍侵”,“恐诛”这样的心理描写,是司马迁想象的,是司马迁在这个事件中加进去的小零碎。吕不韦喝了毒酒当时就死了,没有留下遗言,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司马迁如何知道?
写历史怎么能用这样的文学手段?
注释:
[1]《史记·吕不韦列传》:“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