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云架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2010年3月28日的深圳IT领袖峰会上发生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是关于云计算发展未来的大争论,有人相信,有人怀疑,甚至有人否定。戏剧性的是,曾经怀疑或否定的IT巨头们也都义无反顾地争相参与其中,并不惜重兵投入力争成为这个大势中的TOP玩家。过去的这10年时间里,云计算在中国市场上也是经历了从怀疑、观望到相信,再到笃定的一个过程。我们在这里首先要感谢那些一开始就相信并坚持投身于云计算的人和企业,特别是阿里人和阿里云,同时也要感谢那些从最初就开始拥抱云计算的开发者、中小企业,以及今天延伸到各行各业的企业和各级政府。

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已超过10个年头,已从最初的懵懂期走向快速成长期,但是还远远没到成熟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在云计算的技术架构和体系的选择上,有选择自研的,也有基于开源构建的;在面向市场和商业策略的选择上,有一开始坚持做公有云的,也有从私有云小步快跑的,当然还有基于传统IT重新包装纯粹蹭热度的。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而时间、市场和客户最终会给我们所有人一个答案。前面提到,云计算在中国的发展还远没到成熟期,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现状:

(1)深度拥抱云计算和基础设施绑定云计算的企业,这类是成熟的云计算用户,但是仍然占市场的少数。

(2)云计算已经在其技术架构的选型和实践中落地,但是大量的应用甚至核心应用仍然重度依赖原有IT和架构,这种情况占比非常大。

(3)纯粹的私有云模式和业务孤岛化建设(这里要排除因政策法规和特殊业务场景的情况),如果要最大限度地受益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红利,还远远不够,且在云计算市场上占比不小。

(4)IT的市场规模细分到云计算领域占比仍然不高。因此,我们可以判断,云计算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上仍然非常大。

(注:在阿里云对云计算主要形态的定义里有公共云、专有云、混合云,书中后文会沿用这些术语。)

做产品和服务的人都应该清楚一个事实,我们永远不可能通过一套产品或方案来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看到的公共云、专有云、混合云甚至存量传统IT,存在即必然。从今天这个时点来判断,中国市场上多种云的形态共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作为云计算的从业人员,我们需要基于这个事实来构建和迭代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体系。阿里云在公共云上的坚持已经来到了第12个年头,专有云的业务也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今天随着新基建、数字化转型的大势,我们看到了混合云场景的巨大潜力,这个势头还在继续。

本书从云计算的基础要素、技术和架构等多个方面一层层展开进行了详细介绍,从技术理论基础到工程实践经验,是阿里云的技术专家们多年努力后深入浅出的总结和沉淀。我们期望通过本书可以给正在云上、即将上云以及期望了解云的企业技术决策者、技术人员一些帮助。同时,本书重点在混合云的技术架构介绍上,也是顺应当前非常重要的云计算场景,匹配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必要技术,希望本书可以作为企业、政府、云计算行业生态及其产业链上的技术人的常备工具书,指引大家上好云、管好云、用好云。

当然,从互联网到云计算,新技术的发展、迭代速度非常快,本书涉及的基础技术应该是长期具备有效性的,但是在更多硬件技术的持续迭代、更多业务和应用上云的情况下,自然会带来云上更多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架构方案的变化演进。这就需要云计算的技术人保持持续的好奇心,关注新的技术趋势和业务环境。对读者来说,我们的建议是:随着云计算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云上技术从业者和生态产业链上的从业者将是数以百万计甚至千万计的一个职业群体。因此,围绕着与云计算相关的技术学习,任何时候进入都不算晚。

未来的10年里,我们认为最具备确定性的事情之一就是数智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必将托起和加速中国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从计算到数据,从信息到智能,从云到端,从国家治理到企业效能,从国计民生到全球化,从高质量发展到绿水青山,势必都离不开云计算的身影。因此,我们为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感到幸运,未来可期,未来已来!

张小亮 阿里云全球技术服务部混合云技术服务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