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一切行为源于思维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级别的认识活动。我们能看懂一篇文章、听懂一首歌曲、理解一个复杂的概念、解决一个麻烦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思维在发挥作用。我们的思维决定了我们的行为,而所有的行为连缀起来定义了我们呈现出来的个人投影。叔本华曾说过:“人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此处的视野当然不是我们的双眼所能看到的范围,而是我们思维的触角所能延伸到的最远的距离。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事实性知识帮忙,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需要用什么手段解决。能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刚好知道解决问题所需的事实性知识。但是我们无法杜绝面临未知领域、未知问题的情况,事实性知识的储备并不能保证我们可以百分之百地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此时,思维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思维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怎样思考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个学科的知识都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更新换代,从我们走出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们所学的知识就正在被淘汰。客观现实决定了完全掌握某个学科的所有知识已经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知识会过时,但是优秀的思考能力却不会。这些能力就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渔”,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可迁移性,能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施展自己的能力,解决新的问题。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随时调动足够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我们常常能见到有人抱怨,自己一看到成堆的文件就头大,理不出头绪;还有人表示自己一发言就蒙,怎么也说不清楚;也有人表示自己已经努力写出了所有关键信息,也有条理地进行了整理,可阅读的人依然抓不到重点……想不清、说不清、写不清,根本原因都是思维不清晰。有人自暴自弃地把这种情况归结为自己缺乏天赋,真的是这样吗?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詹姆斯•莫赛尔(James Mursell)指出:“人们无法学会更优秀的思想,或将这样的思想传授给他人——这种观点是懒惰的借口,思维永远垂青那些在工作面前勤于思考的人。”思维的能力并不是天生不变的,它可以后天习得,可以通过锻炼加强。

思维不清晰有不同的表现,有时候当事人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思维混乱,因而感到苦恼;有时候当事人则自认为思维有条理,却总在交流中遭遇挫折,因而感到困惑。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林青是李教授的助手,日常负责李教授的行程安排。她正在就下周的行程安排给李教授写邮件。她这样写道:“周一有一场专业会议需要出席;周三之前需要和学生修订实验报告;××参观团在本地停留到周四,离开之前需要和您进行一次交流,综合考虑建议您周三接待他们;××企业邀请您去演讲,并希望避开公司召开例会的周五……”

林青的朋友刘文碰巧看到了邮件,摇了摇头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林青根据刘文的意见修改了邮件:“建议您如下安排下周的行程:周一出席专业会议;周二和学生修订实验报告;周三接待××参观团;周四前往××企业做演讲。这样您可以在周三的截止日之前修改好实验报告,并且在参观团离开之前完成和他们的会面,还可以避开××企业周五的例会时间举办演讲。”

林青一开始的邮件已经包含了所有需要注意的信息,并且按照不同的对象一一罗列,似乎很有条理,我们很多人会认为这就是一种清晰的思维顺序,在表述相同或相似类型的信息时也会采取这种写法。但是,刘文看到以后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是为什么呢?看了修改后的邮件,我们能发现,林青将行程安排结果放到了首位,写完所有的安排以后才逐一给出如此安排的原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读原始邮件时需要一边看一边回想上一条信息,相邻的两条信息虽然相互影响但并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因此不容易形成清晰的思路;读修改后的邮件时,一开头就看到了最重要的信息,读完最重要的信息之后读者会思考为何如此安排,于是紧接着就给出了原因,前后两部分之间有清晰的逻辑链条,而且最需要传达给读者的内容—行程安排结果—在最开始便输给了读者。这种顺序和我们的大脑理解事物的顺序是一致的。对于读者来说,最容易理解的文章都是以这样的顺序谋篇布局的:最重要的、最核心的观点放在最前面,次要的、支撑主要观点的内容放在后面。核心观点往往只有一个,但是作为支撑的次要观点会有多个。

像林青的第一封邮件一样,诸如此类的思维陷阱还有很多,它们让我们的表达看似有条理实质上却十分混乱,对于读者或听众来说难以理解。幸好思维能力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梳理思路的方法就是把思维整理成金字塔结构。林青修改后的邮件便应用了金字塔结构。将核心观点放在最前面,是金字塔原理的基本规则之一—以上统下,即上一层次的观点和思想是下一层次的统帅,下一层次的观点和思想是上一层次的支撑,由此形成一个下大上小的稳固的金字塔结构。我们的思维便在这样的结构中变得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