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韩信登场
话说,刘邦第一个打进咸阳。按照楚怀王约定,他就是关中王。按照剧本发展,水到渠成。可,刘邦遇到一个年轻人,他就是项羽。
项羽自持功高,擅自修改剧本。项羽不仅用武力攻破函谷关,还逼刘邦主动参加鸿门宴。
此时,刘邦势单力孤,打不赢项羽,只能忍。
刘邦被逼无奈,去参加鸿门宴,结局很完美,过程十分狼狈。
项羽杀子婴,屠戮宗室,火烧咸阳,刘邦不敢发表意见。
项羽负约,逼他让出关中,去巴蜀当王。刘邦忍不了,不想忍了,打算干一件事:攻打项羽。
就在刘邦冲动,做出错误的决定,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张良。
张良问了刘邦一个现实问题,就打消了他的怒气:你打得过项羽吗?
刘邦知道,他打不赢。
张良告诉他,打不赢就要忍。同时,张良告诉他,对项羽分封不满的人有很多。天下迟早会乱,需要等待时机。同时,张良告诉刘邦,巴蜀并非无用之地。秦得巴蜀,而争天下。
不仅如此,张良还通过项伯这层关系,为刘邦争取到汉中。
项羽听了项伯之言,也想照顾一下刘邦情绪。所以,又给了刘邦一个郡:汉中。
刘邦不叫巴蜀王,因定都汉中南郑,被称之为汉王。
其实,项羽不封,刘邦也能得到这个地方。攻咸阳时,刘邦派骊商已经平定汉中。项羽分封,不过是顺水推舟,送个人情。
就这样,刘邦被分封时,有三个郡:巴、蜀和汉中。
张良做通刘邦思想工作,又得到汉中,选择了忍,接受分封。
公元前206年4月,项羽戏水会盟诸侯。刘邦带领三万兵马,南下入汉中,回到自己封地。
张良和刘邦反秦建立了很深刻的感情,尤其是鸿门宴,进一步巩固了感情。
有句话说得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张良五世相韩,他奋斗的目标是重建韩国。公子成被封韩王,他也要归国。
这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
张良送刘邦入汉中,走了很远的路。临别前,张良给刘邦献了最后一个计策,当做送别礼物:烧毁栈道。
中国南北,有一条地理分界线:秦岭。
秦岭呈东西走向,是汉中与关中一道天然屏障。栈道也是两地通往要道。
张良告诉刘邦烧毁栈道,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
1.防备诸侯入汉中。
2.表明立场:没有进取之心。
刘邦西进亡秦,张良有很大功劳。刘邦采纳了张良的意见,入汉中,做了第一件事:烧毁栈道。
此时,刘邦已经五十一岁。他还能活多久呢!
按照剧情发展,刘邦入汉中,又烧毁栈道。他成为汉中王,将会老死汉中。毕竟,刘邦从一个平民,成为诸侯王。这样的人生,也是充满传奇,不是谁都能有的。
项羽分封十八位诸侯王,只有刘邦出生最低,没有背景。但,也只有刘邦是凭借实力,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去了汉中后,刘邦面临一个问题:将士思归。
很多跟随刘邦入汉中的人不断逃跑。据史料记载,有数十名将领级别的人物,不想入汉中,选择抛弃刘邦。
这个时候出现一个人,告诉刘邦,利用将士思归的心情,从汉中打回关中。
这个人就是韩信,被评选为汉初三将、汉初三杰、兵仙等多种至高荣誉。
就这样,韩信登场啦!
韩信能够登场,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夏侯婴,另一个是萧何。
这两个人都是跟随刘邦反秦的人物,且最为信任的人,还说得上话。
来看一下韩信个人资料。
生卒:出生未记载,据野史记载,他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比项羽小一岁。死于公元前196年。
职业:楚持戢郎、汉大将军、齐王、楚王、淮阴侯。
根据史料记载,韩信是泗水郡淮阴人,出生平民。但,这个人物从小有大志,喜欢读书,尤其是兵书。
他还有一个兴趣爱好:练武。
因为出生在楚地,韩信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敢于蔑视权贵。
韩信前半生过得相当苦。
因为家贫,不能为官,也不懂经商,依靠别人救济渡日。
母亲死了,也没钱办丧事。
他做了一个举动,要为母亲找一快好的坟地。这块坟地要满足两个要求:要高要宽敞,还要四周安置下一万家。
普通人见了,会有一种想法:这家伙温饱都不能解决,还爱做梦。
有眼力劲的人见了,会有这样想法:此人非凡夫俗子,将来必成大器。趁着他还未显山露水发达之前,要主动结交。
这就是普通人和高人在识人领域的区别。
其中有一个人相信,韩信将来会干大事。这个人就是南昌亭长。
韩信没事就去南昌亭长家吃饭,一次,两次还被客气对待。次数多了,就会招人厌。韩信不客气,吃了数个月。用现在话说,这人谁啊!真把别人家当自己家。
韩信这种行为被认为蹭吃蹭喝。
有个人看不惯韩信这种行为,她就是南昌亭长的老婆。
普通妇人,遇到被别人蹭吃蹭喝,这种情况,会恶语不断,甚至会人身攻击。就像刘邦的嫂子,见小叔来蹭饭,故意把锅弄得响亮,还说刘邦不成器,好吃懒做。然,这个妇人是聪明人,她赶走韩信的手段没有用语言羞辱,而是用了另外一种方法,让韩信有自知之明。
她先做好饭,提前先吃。韩信准点来吃饭,却没有准备饭食。
第一次,会被认为是忘记了。
第二次,就会感觉奇怪。
第三次,就会被认为是故意的。
韩信来了几次都没饭吃,他知道,自己蹭饭的行为已经遭到被人嫌弃。
韩信没有检讨自己的行为,反而很生气,做了一个决定: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妇人虽没说讨厌韩信,但,用行动传达出一个信号:韩信我讨厌你,你快走,别来蹭饭。
用现在地话说:事,可以做绝。但,话不能说绝。
南昌亭长这里不能蹭饭,韩信只能自谋生路。
韩信在城外钓鱼,遇到给他吃饭的人。这个人名字没有被记载,只是被称为漂母(洗衣服的女人)。
韩信习惯蹭饭,一点都不客气。只要到了吃饭时间,就来漂母这里。
这一吃,就是好几十天。
这就留下了一个故事:一饭之恩。
韩信很高兴,对漂母说了这样一段话:他日富贵,吾必有以重报母。
漂母听了这句话,没有感到高兴,反而很生气,说了一句抨击韩信灵魂深处的话:你个大男人,连自己都养不活。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不是为了你报答我。(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同时,漂母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激励韩信上进。一个大男人连吃饭都成问题,就不要做青天白日梦。男人还是要学会接受现实,建功立业之前,先要用双手养活自己。
漂母这句话,让韩信陷入了思考:是啊!他连吃饭都成问题,怎么有勇气说这样的话?
随后,韩信做了一个决定:男儿还是要脸面,他要出去闯荡。他要证明给漂母看,我,韩信,说到做到。
韩信出去闯荡,有一身装扮,一个包裹,背着一把剑。
有个无赖,故意找韩信麻烦,还说了一段自寻死路的话: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看热闹的人不嫌事大,心想:屠夫这句话是在侮辱韩信人格,是个男儿就要拼命。
这就像水浒传中有个情节:青面兽扬志卖刀,遇到泼皮。那泼皮嘲笑,被一刀送命。
按理说,韩信被人嘲讽,也该学杨志。大丈夫什么都能丢,唯独骨气,不能丢。但,韩信做了有辱大丈夫的事,留下了另外一个故事:胯下之辱。
虽然,不知道韩信面对众人讥讽嘲笑,还坦然从无赖胯下钻过去。那时,韩信心中在想什么,他的心情又是如何。但,绝对不是观众说的那样:韩信怕死,胆怯,懦弱,没骨气,是个废物。
用秦时明月情节,说的那句话:一个人能够在大庭广众坦然面对奇耻大辱,这本身就需要莫大的勇气。
韩信能够从容面对,奇耻大辱,这种人会令人感到害怕。
他心中有着更高的山峰想去攀登,就不会在意脚下的泥沼,才能用最平静的方式去面对一般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胯下之辱,一般人看到的是奇耻大辱。有眼光的人看到了韩信,心中藏有大志。当然,在场所有人,都认为韩信胆小、懦弱。只有韩信一人明白,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大丈夫要学会能屈能伸。
韩信忍辱负重,终于迎来一个机会:项梁渡淮,西向伐秦。
韩信杖剑从之,居麾下。韩信也没能混出头来。项梁战死,他又跟项羽,有点进步,成为持戟郎。
韩信向项羽进言,不被采纳。项羽心想:这谁啊!敢在我面前指手画脚。
现在的项羽有主角光环笼罩,战将和谋士都有。韩信进言,他是不会当回事。
韩信多次遭冷遇,觉得跟着项羽,也混不出头。鸿门宴时,韩信见刘邦虽然弱小,但,他的小集体很团结,共同渡过难关。尤其是刘邦在第一个进咸阳那些事,让韩信觉得有前途。
于是,项羽分封诸侯,戏地罢兵。韩信做了一个决定:跟随刘邦入汉中。
韩信在项梁、项羽这里,都没有出人头地。他选择离楚投汉,他的人生又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