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牛黄治病真“牛”
牛黄历来被尊为贵重药物,饮誉国内外,国际市场上1g牛黄比1g黄金的价格要高4倍多,价值与钻石相当,国内1000g牛黄早已达20万元以上。在15世纪,英国与法国的贵族,以家中有无牛黄来炫耀他们的财富。英国女王的项链中,即有一条镶的是牛黄,说明牛黄是何等贵重。
发现牛黄并将其用于治病的人,是我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医学家扁鹊。扁鹊认为此石生于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色黄,称为牛黄。牛属丑,此药神效,堪称一宝,又名丑宝。
那么,牛黄究竟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后世入药用的牛黄,为牛科动物黄牛、水牛及耗牛、野牛的胆囊、胆或肝管中的结石,亦有认为来自犀牛的胆囊、胆管结石。这种结石多自然生成于病牛体内,因病牛的胆道发炎或胆汁排出障碍,使胆汁中的胆固醇、钙盐和胆色素沉淀凝结而形成的粒状或块状物。这种结石多呈卵圆形、椭圆形、类球形、三角形或方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鸡蛋,小者如豆粒,一般直径0.6~4.5cm,少数呈管状或碎片状。有的牛胆中含很多粒,个别的只有1粒。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有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松脆,易破碎;断面为金黄色或棕黄色,细腻有光泽,可见多层排列整齐的细密环状同心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甜,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黏牙。以表面光泽细腻,质轻松脆,断面层纹薄而整齐,无白膜,味先苦后甜,清香而凉者为佳。
牛黄的异名、别名较多,除前已述的“丑宝”外,还有“犀黄”“各一旺”(蒙古名)等名。牛黄之所以贵重,一是来源稀少,二是作用神奇。因牛患肝胆结石症的机会很少,仅占千分之几,一般自然生于10岁以上的老牛体中,数量很少,自然显得珍贵稀有。加上牛黄清热解毒、清心开窍、定神定惊、利胆化痰的功效可靠,可用于热盛动风证、热闭证、癫狂证、眩晕症、咳喘证、热毒郁结证等多种病证,对于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癫狂、小儿惊风抽搐、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疽疔毒,以及现代所称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出血热等病症,几乎是药到病除。如大家熟知的安宫牛黄丸、牛黄解毒丸、牛黄上清丸、牛黄清心丸、千金散、紫雪丹、至宝丹、六神丸等,均是以牛黄为主药制成的。常见的以牛黄为原料制成的中成药多达200多种。
从扁鹊引用牛黄治病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成书于我国古代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第一本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上即载有牛黄,并将其列为上品,称能主治惊痫寒热,热盛狂痉,除邪。以后的《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药性本草》《本草纲目》等医药著作均有记载,尤其是《名医别录》记载更为详尽,云:牛黄生陇西及晋地,在牛胆中得之,阴干百日使燥,无令见日月光,并云“旧云神牛出入鸣吼者有之,夜观有光走入牛角之内,以盆水承而吐之,即坠落水中”。“今人多从胆中得之,一子大如鸡子黄,相重叠。药中之贵,莫过如此。一子约三分,好者值五六千至一万也,多出梁州、益州”,即今之四川北部和陕西汉中。从剖胆取石及“神牛”吐石,均说明牛黄得之不易。“神牛”吐石更是神奇,但据宋代苏颂记述证实,以及1985年湖北老河口市一邹姓农民家中饲养的一条黄牛从口中一次吐出>100g的牛黄,已属罕见的事实。
由于牛黄弥足珍贵,来源困难,取之不易,且用药需求不断增大,人们很自然想到要制造牛黄,并先后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人工培植牛黄,即利用活的牛体,以外科手术的方法在牛的胆囊内插入致黄因子,使之生成牛黄;二是人工合成牛黄,即依据牛黄的成分,以牛胆酸、胆红素、胆固醇与无机盐等原料,与淀粉混合而成。人工培植牛黄,所含成分与剖胆取出的牛黄即天然牛黄相似,但多数成分含量低于天然牛黄,而胆酸含量却高于天然牛黄,并接近于牛胆粉(干燥牛胆汁)。人工合成牛黄(人工牛黄),多为土黄色疏松粉末,质松而轻,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但效用基本一致,在天然牛黄市场难觅的情况下,目前临床上大多引用人工牛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