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入摩”,但不要入魔
文/邓立君
在2018年5月15日凌晨,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公司(MSCI)公布了一系列MSCI指标的半年度审查结果。根据公告,MSCI将分两步将234只中国A股纳入MSCI中国指数、MSCI新兴市场指数等体系。这被称为A股“入摩”。
市场上最关心的问题无非是两点,一是哪些公司入选指数,二是能带来多少增量资金—俗称“接盘侠”。
第一个问题暴露的是选股不自信,总有窥视别人“自选股”的意图。如果你生活在深圳,你出门碰到的50岁以上的人,估计一半以上都是有20多年经验的老股民。但是他们还是会对“你买什么股票”这样的话题感兴趣。这也难怪了,毕竟都是在“炒”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那么我们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了三十年,机构投资者现在也已经逐步在主导市场的方向,应该有了自己的自信才是,但是机构却比散户更关注哪些个股被纳入指数。莫非外资比我们自己还了解我们自己?
传统外资的偏好基本是大市值、高流动性、盈利能力强、低估值,综合考虑分红率,这些都是按照简单的财务指标可以作简单筛选的。然而要真正了解A股上市公司的商业模式和内部经营管理(这部分才是未来股价成长的核心),还是要本地机构进行持续的跟踪和调研才能做出判断。
所以,MSCI成分股大多会是一些普通机构都可以简单筛选出来的自选股。披露之后也确实如此,234只个股从行业看,金融板块50只、医药生物18只,地产、建筑装饰、有色金属为13只,多数为权重蓝筹股。
公布成分股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之后,却发现这些“别人家”的股票表现很淡定,并没有出现被哄抢的现象。哪些公司好或者不好,难道国内投资者真的不清楚吗?你以为外资是来接盘的,其实人家是来抄底的—别人已经提前进场了。
市场关心的第二个问题,能带来多少增量资金?
A股二级市场典型的思路就是“我进去了,谁来接盘”?因此,我们对譬如养老保险入市、入摩能带来多少增量资金的话题乐此不疲—毕竟有新韭菜进来不是坏事。
根据MSCI报告,A股本次纳入比例为之前宣布的2.5%,占新兴市场指数的权重为0.39%。初步推算,大概有约合500亿元的资金因跟踪MSCI指数而流入A股。那么,现在A股总市值大概在33万亿元,流通市值为28万亿元。杯水车薪。
就在大家还在琢磨着MSCI成分股和测算增量资金的时候,“鬼子”已经偷偷进村了。
在MSCI公布初步纳入A股成分股之前,境外投资者已经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加速涌入A股市场。特别是在上个月A股下跌至阶段性低位时,外资仍不断逢低买入。数据显示,4月份包括沪股通、深股通在内的北上资金累计净流入达到404.91亿元,进入5月份以来,北上资金净流入金额已达268.4亿元,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
更可怕的是,他们今天能抄底,明天就能逃顶。
根据新加坡、韩国等“入摩”经验来看,在入摩之后,市场的波动性是有比较明显的下降的,这意味着什么?他们才是真正的低买高卖的行家。
我们A股的玩家们,什么时候能把目光从“博弈”中转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上,我们才真正开始摆脱被庄家割、被游资割、被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割、被外资割的命运。
编 辑:徐 璐 xulu0607@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