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十年归
一九五一年六月的一天,身负重伤的柴云振在汽车的颠簸中艰难地苏醒过来。他缓缓睁开眼睛,一幅壮美的画面映入眼帘:纯净的蓝天下,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结队的马儿尽情飞奔,放牧人挥动长鞭吟唱着悠远的歌谣。
他吃力地询问道:“这……这是啥地方?”
昼夜守护的医护人员顿时惊喜万分:“同志,您终于醒了,这里是祖国啊!我们是要去包头的医院。”
“祖国”,这个亲切的字眼,顿时让柴云振流下滚滚热泪。这是他受伤后的第十天,正从朝鲜前线紧急转运往国内的绥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军区后方医院。
十天前,柴云振被抬下前线时,全身血肉模糊,头部负伤达二十四处之多。在十五军后勤野战医院,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把他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他全身上下裹满了绷带,只露出鼻孔和嘴巴。各级首长纷纷赶来医院看望,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这位了不起的英雄。而柴云振对这一切毫不知情,他一直处于深度昏迷之中,全靠卫生员一勺一勺灌豆浆以及帮他打吊针维持着生命。
由于伤势严重,直到在医院治疗半年后,柴云振的头才能艰难抬起来。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他的伤势一天天好转,只是时常感到头晕目眩,他心急如焚地等待着康复归队的那一天。
伤势刚有好转,柴云振马上请人代笔给十五军驻邢台留守处写信,提出伤愈后立即归队参战的请求。可是由于连续转了好几次医院,一时难以联系上部队,柴云振连写了两封信都没有回音。而部队经过连番查找也未得知他的下落,误以为他在炮火连天的转运回国途中牺牲了,便把他的名字写入了十五军“烈士登记簿”中。
正当柴云振为联系不上部队感到纳闷之际,医生忍不住透露了一个信息:由于头部砸伤造成了严重脑震荡,今后可能要留下后遗症,柴云振不可能再做激烈活动了。更何况,他的右手食指已被咬断,也不可能再打枪了。医生的言下之意,他已没有归队参战的可能,伤好后只能复员回到地方去。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柴云振一下失了神。从渡江战役到西南剿匪,从光荣入党到请缨入朝,他在这支军队里脱胎换骨,浴火成长,他的血管里流淌着人民军队的血,也涌动着对这支军队的情。可如今脚下的路才刚刚开始,怎么就要脱下军装了?
在柴云振的人生中,这是一次真正沉重的打击。他一连几天茶饭不思,泪水不知不觉浸湿了裹着的纱布。医生和护士们轮番前来劝慰,他一句也没听进去,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和失落撞击着他的心扉。
医院政委反复开导他说:“朝鲜前线战事正酣,后方也是更大的战场。你们在朝鲜战场浴血奋战,不就是为了让咱中国人安心建设自己的国家吗?当前国家处在经济复苏的起步时期,多少前线回来的军人响应党的号召,脱下军装投身地方建设,不也成了新战线的模范吗?”是啊,百废待兴的祖国到处都等待发展,哪里不需要建设人才?那么多枪林弹雨、生死险关都闯过来了,难道还迈不过这道坎?柴云振心里重新燃起了热情和希望。
伤还没有痊愈,他就下了病床,对医生护士说:“从今天起,我要工作。”
从此,病房里多了个义务护理员、勤杂工。扫地、打水,柴云振跟护士抢着干;给重伤员端屎端尿,他不叫自到。他除了帮着护士给伤病员喂饭、喂药、擦澡,还主动帮助安抚疏解一些伤员不稳定的情绪。而对这个勤快朴实的老兵,人们除了交口称赞,对他的情况却知之甚少,只隐约听说他的头被敌人砸伤了,他的右手食指是被美国鬼子咬断的……
一九五一年底,因为在医院表现良好,柴云振被评为模范休养员。
一九五二年四月,柴云振以一名普通战士的身份复员回乡了。后来他坦陈当时的心境:“我那时候想的是,我人已经残疾了,回部队只能给国家增加负担。那时候朝鲜还在打仗,国家的经济好困难喽。和那么多牺牲在朝鲜的战友比起来,我已经是运气最好的了,还有啥子想不通的呢?那就算了嘛,当兵就是为了打仗,打完仗没死就回家。”
但是国家给的好处,他却记得非常清楚。那年四月,柴云振领了三等乙级残疾军人证,就从医院直接办了复员手续。那时候上级给他发了八十元补助费,还有可以在老家领一千斤大米的票据。他笑着说:“当时国家那么困难,能发恁多东西,我很知足了。”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离开家踏上战场,他九死一生,踏遍天涯,终于活着回到故乡。
柴云振永远记得回到四川岳池老家的那个下午。他背着背包,穿着褪色的军装,走到村口,老远就看见老娘背着一大堆柴草,艰难挪动在弯弯的山路上。沉重的背篓压得她步履艰难,一头白发如风中飘荡的衰草。
他激动地大喊了一声:“妈,我回来了!”老娘简直不敢相信她自己的眼睛,一把扔掉柴草,拉住他摸索了半天,突然间放声大哭:“娃儿哇,你硬是还活起的吗?!”
母子俩一番抱头痛哭。柴云振背起母亲的柴草走向山村,从此走向他的另一种人生——标志是一把锄头,以及一个大西南山区的农民身份。
他不可能知道,一场关于他的漫长寻找就此拉开帷幕,持续了整整三十三个春秋。从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到他当年的十五军军长,以及下面的师长、团长各级领导,无不关注他的去向,不断追寻他的下落。
他不可能知道,他的英勇事迹在朝鲜广为传颂,甚至被编入了朝鲜课本,并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传播。朝鲜画家还根据柴云振战友的描述,画了一张他的“遗像”,悬挂在纪念馆供人们瞻仰缅怀。
他更不可能知道,那些年乡亲们津津有味看过无数遍的电影《上甘岭》,片中那个气壮山河的志愿军某部八连,原型正是他自己所在的一三四团八连。在他的英雄精神感召下,十五军仅在上甘岭战役中被授予英雄称号的就有三十二人,荣立特等功的有四十七人、一等功的有一百零七人、二等功的有七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