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医事传略和学术思想
医事传略
早先打算去写写赵尚华,后来又犹豫起来了。觉得我先前的想法是不揣愚陋,不自量力!尚华是何许人?虽是范中隔了几届的同学,如今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2004年经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学术委员会确定,他正式成为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全省文卫系统只他一人。2009年他又被推选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已经带过许多学士生、硕士生,如今还带着一个博士后呢!现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在太原设有一个 “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赵尚华工作室”,正在研究整理他的学术思想的临床经验。他是原山西中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兼中华中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写这样的人物,我这样的写作水平能行吗?这件事,我为它煎熬了一段时间,可是已经跟人家打过招呼了,总不能出尔反尔吧,所以明知是块 “硬骨头”,即使咬咬牙也只好去啃了。
筹划动笔之前,我和尚华又有过几次交谈,我越来越觉得他像是一本厚重而深奥的书。要研究透这本 “书”是很难说的,就是把其中的一个 “章节”了解个大概,也并非容易。
赵尚华出生于原平市南阳店村的一户贫苦农家。本分而善良的父亲把全部身心投放到那亩薄田上,日子还是过得不顺心,让他经常唉声叹气。到晚年终因操劳过度,患上了肺脓疡。当时本地的医疗条件有限,家境又十分贫寒,父亲的病无法治愈,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这对刚要结束小学读书的尚华打击很大。他心里常常提出几个问题,诸如:如果我当时能挣好多好多的钱,把父亲弄到北京、上海大医院,如果我是个好医生,如果……那父亲也许有救了。可是,这些假设毕竟离现实很远很远啊!他现在能够做到的只有好好读书,将来学成后当个医生。这样不但能给家人看病,能给朋友看病,也能给广大百姓看病,治病救人,普济天下,那该多好啊!他想,这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效父老乡亲最好的办法,他为立下这样的志向而高兴了几天。
他考上了全省有名的范亭中学。北桥河淙淙的流泉对他没有丝毫的吸引力,繁华的崞阳大街他也不感兴趣,就想好好学习,而且还是学医,这是多好的机会呀!他常常跟着张校医跑前跑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学会了注射、包扎、换药等最基础的医疗技能,他俨然成为一个让张校医满意的 “小医生”了。他在回顾这段时期的学校生活时说,这对他人生坐标的定位影响很大,为他走上学医的道路奠定了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1963年秋天,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京中医学院,真正圆了他学医的梦。在漫长的七年时光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医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认真地向老师请教,他的问题常常很多,引起了老师的关注。他系统地学习中医学的各门课程,加上老前辈名家的言传身教,使他大开眼界,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开启了他钟情医药的天赋,越学越进入佳境,让他废寝忘食,求之若渴。后来渐渐懂得作为一个医生,不但要在理论方面武装自己的头脑,还得把学到的知识在患者身上得到验证。于是,他主动到东直门医院跟师学习,把病房当作第二课堂,把老中医、老教授行医的方法,一点一点记在心里,为临床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施汉章教授是他经常接触的外科名医,施老治学的严谨,技艺的娴熟,敬业的作风,临床用药的慎重简洁,让他懂得这是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他看到病人从进院时的痛苦神情到出院后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作为一个初进医院门的实习生,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那个时候,倾慕中医外科的人不是很多,当时他能狠下决心主攻中医外科,与这段时期的实践和施教授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人往往是这样,有时候一个偶然,恰恰确定了一生的命运。
1975年他到了山西中医研究所工作。经过高等学府的专业学习,终于怀着要为人民服务的激动心情,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从医生涯。在这期间,他初步掌握了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中西医两法的诊断治疗。之后在病房对周围血管病 (脉管炎、静脉炎)和胆石症、尿石症开始了重点观察、临床研究。在求知者眼中,只要勤学好问到处都有良师益友。刘治太、包光寿等老先生严格的辨证施治、灵活的配伍用药,张子琳老先生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每治一病,记录病案,认真观察,一丝不苟,都给尚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医德医风,成为尚华在从医道路上永远学习、求进的楷模。他对张子琳先生诊疗经验认真研究后,和张子琳之子共同整理出版了 《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一书,受到广泛好评。原上海中医学院院长黄文东教授主编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一书时,特邀他编写了有关张子琳学术经验的这一部分。在版本目录学家李茂如先生的指导和影响下,他搜集齐备了上自先秦战国下至明清几乎所有现存的中医外科古籍文献,为他深入研究挖掘相关知识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贾得道所长对于如何把辩证唯物论应用于中医学术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成功的经验,这对他启发极大。他对疾病中的抗邪反应与病理改变的分析,既用中医理论的 “虚虚实实”,又带入了辩证法的观点,就是把贾所长的见解和经验用于实践的良好范例。
1983年,尚华的一篇论文发表后收到江西乡医院钟长庆医师的一封信,商榷有关 “五善七恶”学说的一些问题。尚华如实将自己的看法以及一些相关资料寄给他,从此他们成为朋友。将近二十多年虽未谋面,却交往甚密,经常通信交流经验,探讨问题。钟长庆虽然是一位基层医师,但学识功底相当深厚,在交往中尚华也向他学到不少东西。后来他们共同编写了 《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类聚方》等书,还共同完成了多篇论文。
一寸光阴一寸金,尚华惜时如命,他的时光并未有一日虚度。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从不放弃看书的机会。就是出差或者开会,也总要抽出一定时间读书。1980年,他在上海参加首届全国中医学院中医外科高等师资进修班期间,所在的上海中医学院有庞大的图书馆,他利用这个便利条件,浏览了中医外科方面的基本书籍,计200余种,几千万字。平时节假日到图书馆看书已成为他生活的常态。他十分重视学术资料的积累,到省图书馆看书,精心摘录制作的资料卡片数以千计。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这些卡片如今多数仍然完好地保留着,它们安静地躺在长短大小略有不齐的墨绿色卡片盒内,这些卡片包含着前人和自己的几多智慧和辛苦。它们默默地伴随我走过了多少年的刻苦攀登之路。”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卡片的感情。这是一位学者对一生难忘益友的感情啊!他家里藏书很多,他看的书也很杂,但有些看似跟医药无关的书,在他眼里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他用一个医生的眼光在审视一切的时候,一切都成了他的有用之材。这是一个学人能成为一个智者的关键所在。一位有建树的学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从中理解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最终目的是取其精华充实自己,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之中,他学了 《易经》,把易经的哲学理论同中医的哲学思维结合起来,出版了 《医易通论》,应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象理论、辨证思维确立了养生、医疗、康复等辨证论治方法。
一次到尚华家,我看见他书案上放着一本书,拿起来一看,是本 《模糊数学》。我说:“你还看数学方面的书?”他说:“看呀,一看我就放不下了。”经过细细打问,才知道他不只是看,认真演算,还研究出了成果。他说,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山西大学数学系潘政教授准备出版的 《模糊数学》一书,让他眼睛一亮,对 “模糊”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晚上睡不着觉,脑海里想的全是模糊数学,这使他联想到中医在理论类属、脏腑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证候转变、临床症状等方面都存在着模糊现象。如中医学里寒、热、温、凉等模糊概念和模糊量词,过去没有精确量化,但它们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区别,模糊数学的出现使得这类概念的量化成为可能,使中医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而不是所谓的经验医学,所以模糊数学与中医结合是个很有前瞻性的课题。后来他对模糊数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模糊数学的很多原理与中医辨证的思路十分接近。他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诸如普通集合及其运算、隶属、择近原则、聚类分析、综合评判等,并将这些数学原理应用到中医学的诊疗经验整理中。尚华的这些理论性、技术性的表述,在我们外行人听来,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我请求他举个浅显的例子。他说,让你在人群里找一个你不认识的人,告诉你他的特征,把这些特征分主次标以数字,然后用模糊数学加以运算,这个人即可找到。因为这个人同其他人还是有区别的。我知道这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并不一定合乎科学的、精确的表达逻辑,但对我来说,为我设计了一个理解这一领域的空间。尚华在一篇相关论文中是这样写的:建立中医诊断的数学模型,实质上是对于中医辨证思维过程进行数学描述。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所用的语言和概念均有很大的模糊性,所以传统的数学是担负不起这一任务的。在目前,模糊数学是中医诊断计量化的最适宜的工具,因为模糊数学的运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人类思维中的信息处理过程,病人众多的带有模糊性的临床资料,正是中医诊断的 “信息”依据。就是运用这个原理,他与山西大学的潘政教授、太原五中赵振宏老师合作,先后研制出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乳腺炎的电脑诊疗数学模型,进而制成中医治疗这三种病变的电脑诊疗决策选择系统,为中医在疾病诊断的客观化、定量化、治疗的规范化方面,找到了一条途径。这三方面的电脑诊疗数学模型,通过山西大学数学系几届学生临床运算,得到了有效验证,说明这个研究是成功的。
他还认为,对民间验方的学习整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尚华故乡的一位老先生善用风药治疗疮疡,取效迅速,甚至常用辛温发散之品,这对他很有启发,之后在临床加以试验,都能见效,经过反复验证后,定型为疏风清解汤,主治上焦风热所致之疮疡。参加工作不久,一位和善的老领导在平常的谈话时提及他有一个专治瘰疬的验方,专为其子治病所留,老领导倍加珍惜,从不示人。数年之后,他示方于尚华,其方竟是逍遥散合瓜蒌贝母散。尚华联想到乳腺增生的症状,这难道不是逍遥蒌贝散的主治症吗?遂将此方用于乳腺增生病,疗效卓著,于是收入其专著 《中医外科心得集》之中,1985年被全国统编教材 《中医外科学》选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主方。贵州有位学者将此方做了临床观察,有效率高达90%以上。
赵尚华教授表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广学博收就是为治病,而临床实践又是不断完善医药理论和提高疾病治愈率的关键。所以,他不论是在以教学为主的时候,还是以科研为主和有其他任务的时候,始终坚持临床看病,40多年来从未间断。最初看得最多的病是脉管炎。起初是用古方治病,进而又广泛求教,临床实践,观察100余例病例后,逐步掌握了本病的基本规律。之后自拟阳和通脉汤、逐瘀通脉汤、解毒通脉汤、顾步复脉汤,治疗本病不同发展阶段的4种证候,通过220例的临床总结,取得临床治愈率95.1%的国内领先水平。其科研鉴定消息经新华社播发后,全国患者求治不绝。该成果亦在全国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上多次交流。1993年他参加了中国第一部 《中医血管外科学》的编写;1994年又将本治法编入全国性统编教材 《中医外科学》,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
从以上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尚华的治学理念,从古到今,从理论到实践,从专家到一般医务人员,从医学典籍到民间验方等,没有他不认真去学习和研究的。更可贵的是,不论是所学到的理论还是其他人的经验,都融到了自己的辨证思维之中,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验证进行补充和扬弃,进而变为自己的东西,为我所用。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有广博的知识,在医药方面会有高深的造诣,而且在许多方面独树一帜。
将自己的观点、实践经验贡献给社会,他认为这是作为一位学者与医生的愿望和责任。1994年主持的 “中医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参与研制的 “骨刺停贴膏”获山西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99年研制成功“腧穴治疗仪”已获得国家专利:“逍遥蒌贝散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经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其研究课题 “逍遥蒌贝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的著述颇丰,有 《中医外科心得集》《乳房病》《中医外科学》等40余种,其中6部荣获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著作奖。《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方剂学》填补了中医外科长期以来缺乏相关专著的空白。中医外科方剂学使传统的中医方剂学在外科领域出现了质的飞跃。《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本科成人教育中的第一本正式教材。他拟创的阳和通脉汤、椒艾洗药等方剂被大型工具书 《实用中医外科大辞典》《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等反复使用。他还发表论文50余篇,阐述了自己在医药方面的研究成果。
赵尚华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许多独到的见解,补充完善了中医外科理论,如他明确提出外科疾病的病因学说,外因以火毒为主,内因以气滞血瘀偏多的观点。他认为外科疾病的基本病证有外痈、内痈和皮肤病三大类型,又通过对基本病证、病机综合分析,从而归纳出了整个外科疾病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这样,从外科疾病的复杂症状表现和病理转归可以归属于阴阳的偏盛、偏衰、相损、相离转化中去。他还认为 “五善七恶”的善恶均是针对疮疡病理过程相对而言的,因此他在临床上十分重视并有意识地把全身症状的 “五善七恶”与局部症状的顺逆吉凶结合起来,以求准确全面地把握病机,辨证施治,判断预后。他认为,外科治疗的特点就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重视外治法的应用。他总结出了外科外治法的三大法则,即箍围消散法、透脓祛腐法、生肌收口法等,使外科理论得到充实,临床实践得到了升华。许多疗效显著的方剂,开辟了外科治疗崭新的途径,得到医药界的广泛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提到最近研究什么课题时,赵尚华认为,中医发展到今天,首要任务是攻克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癌症。就拿乳腺癌来说,这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国每年约有3万人死于乳腺癌,全世界每年约有100多万妇女患有乳腺癌。这就是说,必须重视这一现状。近年来,尚华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癌症治疗这个重大课题上。他对百余例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访问联系。有时晚上想着这些相关的事情睡不着觉。有时忽然想到有用的东西,马上开灯记录在纸。他研制出了龙宫莲胶囊抗肿瘤成方,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等各种肿瘤,有效率达到了64.1%。他说,有些癌症治愈后,有人认为原来就不是癌症,癌症是治不好的,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应该认真研究总结,找到规律,癌症治疗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退休后,他仍坚持看病,每周四次。每年还总要抽出一定时间回故乡为父老乡亲义务看病。每到这时,十里八乡的人们像赶会一样涌到他家,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他总是笑眯眯地一个接着一个为大家看病,忙得顾不得喝水,误了吃饭。他现在成为专家了,名医了,没忘兑现他当初许下的庄严承诺。经常听到人们这样评价尚华,说他是 “华佗现世”,说他是 “神医”,我想这不是空穴来风,应该是有感而发吧。
(摘自李壁先生撰写的赵尚华教授的专访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