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诊疗指南释义:气血津液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辨证论治

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是理气开郁、攻补兼施、怡情养性。对于实证,首先要理气开郁,并根据是否有血瘀、化火、痰结、湿滞、食积等,分别采用活血、降火、化痰、祛湿、消食等法;同时应注意理气而不要耗气,活血而不能伤血,清热而不伤脾胃,祛痰而不伤正。虚证需要根据所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而补之,可采用养心安神、补肾益脑、调理脾胃、滋养肝肾等方法,对于出现脑神失养、脑神机能低下者,必须注重补气养血、益精填髓。虚实兼杂者,需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此外,心理疏导亦很重要。

释义

●初起多为实证,但亦可见虚证,日久则多见虚实夹杂之证。以实证起病者,初多为气滞,久则兼见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最终导致脏腑气血失调,形成虚实夹杂。而以虚证起病者,初多以脾气亏虚,心气、心血不足,肾精亏虚为主,久则因虚致实,兼见水湿、痰结、食积、气滞等证。而本病一旦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则变证丛生,病程迁延,绝非调一方治一脏能愈者也。

●郁病病程较长,用药不易峻猛。治疗虚证时,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于躁烈,滋养肝肾而不过于滋腻。对于实证初起,实邪扰动脑神、心神者,当调理脏腑机能,祛除实邪,颐情解郁,宁心安神。而对于出现脑神失养,脑神机能低下者,则必须注重补气养血,益精填髓,方能使脑神得养,神机得运,而诸症自消。

●除了辨证进行药物治疗,精神治疗对郁病十分重要,即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2.1 肝气郁结证

证候:情绪不宁,郁闷烦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或急躁易怒,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病机: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常,经脉气机不畅。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丹栀逍遥散化裁。

柴胡12g,香附12g,枳壳10g,陈皮12g,川芎15g,白芍12g,炙甘草6g,牡丹皮12g,栀子12g,白术12g,茯苓10g,当归12g。

加减:胁肋胀满疼痛较重,加郁金12g,香橼12g,佛手12g以疏肝理气;嗳气频作,胸脘不舒,加旋覆花包煎9g,代赭石先煎9g,法半夏9g,紫苏梗6g以和胃降逆;纳呆、腹胀者,加焦三仙12g,砂仁后下6g以健运脾胃;胸胁刺痛,舌质有瘀点、瘀斑,可加丹参15g,红花12g以活血化瘀;口苦,大便秘结,加龙胆草9g,大黄后下6g以泻热通腑;胁肋疼痛,口苦,嘈杂吞酸,嗳气呕吐,加黄连6g,吴茱萸9g以清肝泻火,降逆止呕;头痛,目赤,耳鸣,加菊花10g,钩藤后下10g,蒺藜12g以清热平肝;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去当归、白术、生姜,加生地黄15g,麦冬15g,山药20g以滋阴健脾;气郁化火,横逆犯胃,烦热胁痛,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可用化肝煎(白芍12g,石斛10g,青皮10g,陈皮12g,牡丹皮9g,栀子10g,泽泻12g,浙贝母10g)以理气柔肝,清热和胃。

中成药:解郁丸,1次4克,1日3次。越鞠胶囊,一次3粒,一日2次。

释义

●辨证要点: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经脉布胸胁。肝气郁结,疏泄功能失常,经脉气机不畅,而见情绪不宁,郁闷烦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等症。肝气郁结,横逆犯于中焦,则见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失调。

●若情志抑郁主要导致肝气郁结,脾胃失和,引起脘腹胀满不适,纳差,嗳气,苔腻等,也可选用六郁汤,方用香附、川芎疏肝理气活血;苍术、陈皮、半夏、茯苓、砂仁、甘草温运脾胃,和中降湿;栀子清化郁热。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有疏肝理气、安神解郁之功。

●一项Meta分析研究发现,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型郁病疗效显著,与空白对照相比,柴胡疏肝散有较好的痊愈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痊愈率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如配合心理治疗则疗效更佳。(Ib级证据,推荐使用)。

2.2 血行郁滞证

证候: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或身体某部位有发冷或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病机:情志不舒,气机不畅,气病及血,血行郁滞,瘀阻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方药:通窍活血汤合四逆散化裁。

桃仁10g,红花10g,生地黄12g,川芎10g,赤芍10g,老葱10g,生姜6g,大枣9g,麝香冲服0.15g,柴胡12g,枳壳12g,甘草6g。

加减:胀痛明显,加香附12g,青皮9g,郁金12g以理气止痛;纳差脘胀,加焦三仙12g,陈皮10g以行气助运;兼有寒象,加乌药9g,木香12g以理气散寒;兼有热象,加牡丹皮10g,栀子12g以理气清热。

释义

●辨证要点: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不畅,故见精神抑郁,性情急躁;气病及血,血行郁滞,瘀阻不通而致头痛或者胸胁疼痛;血行郁滞,心神失于濡养而见失眠、健忘;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均为血行郁滞的征象。

●通窍活血汤出自《医林改错》,麝香芳香通窍,配以桃仁、川芎、红花等活血行瘀,共奏通窍活血之功;老葱通利血脉以助祛瘀,柴胡舒肝解郁,升举清阳。配伍枳壳,行气解郁,生地黄、赤芍凉血祛瘀,化久郁之热,而生地黄与当归相伍又养血,使祛瘀不伤正,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共用,共奏活血通窍,行气解郁之功。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的研究结果发现,与单纯使用帕罗西汀相比,加用通窍活血汤抑郁患者SDS明显改善,能改善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不良反应。(Ib级证据,推荐使用)

动物实验发现,本方可以明显改善拟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修复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损害,且能明显提高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皮质中Ach的含量,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

●临证时见顽固性郁病多可有此证表现,盖久病入络,久病必瘀,古人有“怪病多瘀”之说。故郁病病久者常兼血瘀。本证因气及血,气滞而致血行失畅,而非瘀结胁下,故用药不可过于峻猛,应活血而不宜破血。

2.3 肝郁脾虚证

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思虑过度,多疑善忧,善太息,食欲下降,消瘦,易疲劳,稍事活动便觉倦怠,脘痞嗳气,月经不调,大便时溏时干;或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病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治法: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化裁。

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2g,白术12g,炙甘草6g,法半夏9g,厚朴12g,茯苓15g,生姜6g,紫苏叶6g。

加减:胀痛明显者,加香附12g,青皮9g,郁金12g以理气止痛;纳差脘胀者,加焦三仙12g,陈皮10g以理气清热;如有寒象,加乌药9g,木香12g以理气散寒;兼有热象者,加牡丹皮10g,栀子12g以理气清热。

中成药:舒肝解郁胶囊,1次2粒,1日2次。

2.4 肝胆湿热证

证候: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郁闷不舒,失眠多梦,胁肋满闷,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病机:肝郁日久化火,肝火与水湿搏结,化为湿热,蕴结肝胆。

治法:清肝利胆,宁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g,黄芩10g,栀子10g,川木通6g,泽泻9g,当归20g,生地黄15g,柴胡10g,甘草6g,车前子包煎10g,珍珠母先煎15g,龙齿先煎15g。

加减:肝胆实火较盛,烦躁不安,可去车前子,加黄连10g以清热泻火;湿盛热轻,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10g,薏苡仁15g以增利湿之功;湿热日久伤阴,低热、手足心热,加银柴胡10g,白薇10g以清虚热。

释义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对于轻、中度抑郁肝胆湿热型患者,龙胆泻肝汤组较氟西汀组,其HAMD评分在治疗后1周、2周、4周和6周时显著改善(P<0.01)。且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Ib级证据)

2.5 忧郁伤神证

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善虑,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或伴有面部及肢体的痉挛、抽搐等多种症状;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病机:忧思郁虑,情志过极,肝气郁结,心气耗伤,营血不足,心神失养。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化裁。

甘草9g,浮小麦15g,磁石先煎15g,龙骨先煎15g,牡蛎先煎15g,天冬12g,大枣9g。

加减:心悸失眠,舌红少苔,加百合15g,柏子仁12g,炒酸枣仁12g,茯神12g,制何首乌12g以养心安神;手足蠕动或者抽搐,加当归12g,生地黄12g,珍珠母先煎30g,钩藤后下9g以养血息风;大便干结,加黑芝麻15g,何首乌12g以润肠通便;喘促气逆,加用五磨饮子以开郁散结,理气降逆。

中成药:乌灵胶囊,1次3粒,1日3次。刺五加脑灵胶囊,一次1粒,一日2次。

释义

●忧思郁虑,情志过及,使肝气郁结,心气耗伤,营血不足,以致心神失养,故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心神惑乱,故见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手舞足蹈,骂嚣喊叫。此证多见于女性,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临床表现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表现。

●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甘麦大枣汤主之”,有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之效。(IV级证据)

●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甘麦大枣汤联合抗抑郁剂组较之单用抗抑郁剂组能显著降低HAMD评分[MD=-3.46,95%CI(-4.66,-2.26),P<0.000 01],单用甘麦大枣汤组降低HAMD评分与抗抑郁剂组相当[MD=-0.98,95%CI(-2.59,0.63),P=0.23];甘麦大枣汤较之抗抑郁剂毒副作用小。(Ib级证据)

●忧郁伤神可见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在发作时,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欠佳,可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并结合语言暗示和诱导,对控制发作,解除症状常有较好的效果。

2.6 肾虚肝郁证

证候:情绪低落,郁闷烦躁,悲观失望,兴趣索然,疏懒退缩,意志减退,神思恍惚,反应迟钝,行为迟滞,胸胁胀痛,脘闷嗳气,不思饮食,腰膝酸软。偏于阳虚者,面色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甚则阳痿遗精,带下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偏于阴虚者,失眠,心烦易惊,颧红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病机:肾精亏虚,脑神失养,水不涵木,肝失所养,疏泄不及,气机不畅。

治法:益肾补虚,调气安神。

方药:滋水清肝饮化裁。

生地黄20g,牡丹皮10g,茯苓20g,泽泻10g,刺五加20g,五味子20g,郁金20g,合欢皮15g,柴胡12g,栀子15g,白芍12g,甘草6g。

加减:偏阳虚,加附子先煎12g,山药12g,枸杞子12g,当归15g,杜仲9g,菟丝子12g以温养命门之火;偏阴虚,加生地黄、熟地黄各12g,山茱萸9g,鹿角胶烊化9g,龟甲胶烊化9g以益肾添精,阳中求阴;失眠烦躁者,加磁石先煎15g以重镇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