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述
孙光荣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文献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原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常委。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文化分会学术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第一任主任委员;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班班主任;北京市第四批师承双百工程——孙光荣老中医中医社区服务示范点指导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共建中西医结合三级医院和平里医院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专家;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工作室顾问。他先后获得国家自学成才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等。
孙光荣教授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其中医理论源自《黄帝内经》《难经》《中藏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同时受金元四大家之朱丹溪、李东垣学术思想影响,其学术思想可以用“中和”二字概括。“中和”学术思想的核心是“中”字和“和”字。《虞书·大禹谟》言尧将天下交给大禹时,嘱咐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中”即中正之道,意即只有秉持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本也。”意即天下所有事物,都要归到“中”的问题上。《说文》中把“中”解释为“中间、中央、中心”,在中医理论中,“中”字也可引申为“内景”“脏腑”的意思。“和”即“调和”“和谐”“和平”的意思,与“和”密切相关的是中医的“阴阳”理论。《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藏经》云:“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中和”的学术思想,其本意即调和脏腑阴阳。在“中和”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运用“中和辨证-中和处方-中和用药”的方法,构建、创新了中医处方模式的新体系——“三联药组”法。其治疗目标,是实现“上静-中和-下畅”。
在“中和”辨证方面,孙光荣教授提出了“二十元素表”,包括“时令”“男女”“天癸”“干湿”“劳逸”“鳏寡”“生育”“新旧”“裕涩”“旺晦”“神形”“盛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从”“标本”“逆顺”“生死”。
“中和”组方的基本原则是:①遵经方之旨,不泥经方用药;②谨守病机,以平为期;③中病即止,不滥伐无过;④从顺其宜,病人乐于接受。其组方用药注重“天人合一”“审辨燮和”,采用调气血、护脾胃、平升降、衡出入的治疗方法。
在“护正防邪固中和、存正抗邪达中和、扶正祛邪畅中和”的治疗思想引导下,自拟用于调理气血的“孙氏益气活血安神汤”,用于调理气机升降的“孙氏扶正祛邪中和汤”,用于治疗咳喘类疾病的“孙氏化痰降逆汤”,用于治疗痰饮类疾病的“孙氏涤痰镇眩汤”,用于调理脾胃的“孙氏益气温中汤”“孙氏建中和胃汤”,用于清利下焦湿热的“孙氏清热利肠汤”,用于补肾培精的“孙氏益肾振阳汤”等。
中和学术思想注重“识病、断病”。凡病必审病因,在疾病的发病病机中,不但重视环境和遗传的因素,还重视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倡导“审辨燮和”的辨证论治思想,重视“阴、阳”对立统一、调和平衡的思想。提出“以人为本、效法自然、和谐平衡、救死扶伤”的中医药文化核心理念,强调人的健康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生老病死乃自然法则。
在整理中医古籍《中藏经》的过程中,孙光荣教授提炼出了“寒热虚实生死逆顺”的新八纲辨证思想。通过“护正防邪、存正抗邪、扶正祛邪”之法,实现五行五脏的调和,即气血筋骨之间的平衡。同时注重气机升降,重视“阴阳否格”理论。阴阳否格,则气机不利,升降失常。通过运用中药“护正防邪、存正抗邪、扶正祛邪”对阴阳、五脏、气血筋骨肉的补益调和,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这种用药方法充分体现了其“中和”的学术思想。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孙光荣教授临证用药,注重患者形神的调理。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津液来调理形神。其主要方法是“扶正”和“祛邪”,通过“邪去正安”的方法,实现“上静-中和-下畅”的健康状态。孙光荣教授认为,“中和用药”离不开调气血。调气血的实质,就是平衡阴阳,实现气血阴阳的“中和”状态。“中和用药”离不开升降出入,包括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及中药本身的升降浮沉、通利汗泻药性。孙光荣教授认为,正气与邪气是对立平衡的统一。气血津液皆为守护之正,六郁、六淫皆为防治之邪。六郁为内邪,六淫为外邪。内邪为本,外邪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护正防邪、存正抗邪、扶正祛邪”所指之邪包括内外之邪。其中“六郁”是导致人体生病的重要原因。“六郁”包括造成疾病的气、血、痰、火、湿、食。欲去其邪,必顾其正。在运用中药治疗多种疾病的过程中,要注重顾护胃气、补益肾气。处方用药须按照君、臣、佐、使进行排兵布阵,充分利用药物之间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进行药对配伍。并注重道地药材、药物炮制方法的选用,其目的在于调和药性,增强中药的疗效,减轻其毒副作用。其中药处方,皆以三个字命名,如“明党参、潞党参、西砂仁、云茯神、灵磁石”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产地、炮制等中药学信息。
孙光荣教授倡导“天人相应为指导的基本观点,从顺其宜的治疗原则,贵阳贱阴的治疗思想”。认为方贵平和,法需严谨。用药虽多,不可杂乱。必须“胸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处方原则一是“扶正祛邪”,二是“补偏救弊”,参照经方模式进行创新。依照药物功效区分君臣佐使,将“三联药组”构成“三型组合”方剂结构,辨证用药做到“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常言道“用药如用兵”,孙光荣教授依照药物功效区分君臣佐使,将“三联药组”构成“三型组合”进行辨证用药的新型处方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按照单味药物的功效进行君臣佐使布局、排兵布阵的处方思想,使处方变得更加严谨和规范。
运用“中和”学术思想进行“中和用药”,讲究五个原则——“清、平、轻、巧、灵”。清者,简约也;平者,平淡也;轻者,用药量轻也;巧者,结构严谨也;灵者,灵验也。处方用药,当以“王道”柔抚,不宜似“霸道”之峻猛药攻伐,用药不宜滋腻,为“清”;用药宜平淡、缓和,为“平”;用药适中,剂量不宜过大,为“轻”;胸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用药如用兵,四两拨千斤,为“巧”;用药效果灵验,为“灵”。“清、平、轻、巧、灵”成为孙光荣教授“中和用药”的显著特点。
孙光荣教授运用“中和”学术思想在中医咳喘、中风、眩晕、胸痹、心痛、胃脘痛、心悸、妇科病、抑郁症等疾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咳喘病诊治方面,注重化痰、降逆、祛湿,提出了“治咳莫忘祛湿热”。在中风病诊治方面,采用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法,善于运用藤类及虫类药;在眩晕病诊治方面,注重益气活血、补肾、平肝息风。在胸痹心痛病诊治方面,注重益气活血、振奋心阳、开郁清热、化痰解毒、软坚散结。在不寐病诊治方面,以益气活血为主,清心泻火为辅。在脾胃病诊治方面,注重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清泻肝火。在心悸病方面,主张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治其本,化痰逐瘀治其标。在抑郁症诊治方面,采用疏肝解郁、益气化痰、开郁益智之法;在肿瘤方面,注重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归纳肿瘤的病因为十二个字:遗传、意郁、气滞、血瘀、痰凝、毒聚。提出癌症辨证应以各种辨证纲领为主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寒热虚实生死逆顺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精辨证等),无论用任何辨证纲领,都必须“明经晰纬”。就癌症本身而言,无论任何癌症都是以“正虚邪实”为经,以病因、病机、病位为纬。在月经病方面,注重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在糖尿病、肾病方面注重补肾化瘀法的运用,同时针对患者的郁、热、湿、毒等兼证进行辨证加减。孙光荣教授认为,单是见方抄方,就只能遇一病知一病,如果领悟到应用组方的原则与要点,就可以推而广之,创造性地继承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