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保肝保健康,中医和您谈肝
一、西医眼中的肝
1.肝脏的位置——承上启下
肝脏的位置在人体的右上腹部,隐匿在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左外叶横过腹中线而达左上腹,呈不规则的楔形,右侧钝厚而左侧扁窄,基本与胃相对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区。事实上,肝的体积较大,从右肋部一直延伸过上腹正中,大部分被肋弓覆盖。一般来说,成年人肝脏的位置偏高,不容易触摸到,而幼儿的肝下缘位置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均属正常情况。
从体表投影看,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肋软骨结合处。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大。
肝脏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肝脏上缘与膈相邻,所以常随呼吸运动而被膈推动下移。肝脏的位置表现为吸气时稍下降,呼气时则稍上升,通常平静呼吸时升降可达2~3厘米。因此,医生在给患者进行肝脏触诊检查时,常需要受检者深呼吸来配合,从而更易对肝脏的硬度、形态作出判断。另外,站立时由于肝脏的自身重力,上下的位置与平卧时也稍有不同。
2.肝脏的功能——身体里的化工厂
肝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腺,是新陈代谢最旺盛的器官,担负着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功能,如脂肪、糖类及蛋白质的代谢和储存,调节血液中的物质的浓度,分泌胆汁,解毒等。肝内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有5〇〇多种,如此多的代谢活动,主要靠肝内含有的数百种酶的作用。人体的肝脏一般在125〇克左右,是一个重要的器官,人不能离开肝脏而存活。肝脏几乎参与体内的一切代谢活动,所以被人们称为“物质代谢的中枢”、体内最大的“化工厂”。这不仅不过分,而且只表达了肝脏的一部分功能而已。现将肝的主要功能分述如下。
解毒中心
肝脏能吸收人体内的毒物或将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转变成为无毒或毒性较小的物质,加速其排泄,以保护机体免受毒害,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当肝脏受到损害时,肝脏的解毒功能下降,便可出现中毒症状。肝脏的解毒作用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完成的:
变质作用:某些物质经过肝脏的作用后,即失去原来的性质,变为无毒。
氧化作用:某些物质经过肝脏时,经氧化而失其毒性。
结合作用:肝内的有机酸或无机酸与毒物结合,使之失去毒性称为结合作用。这是肝脏解毒功能中最广泛的一种。多种毒物均可经过此种作用而失去其毒性。
肝脏还可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大量有毒的氨,经肝细胞内的线粒体和内质网上有关酶的作用,形成无毒的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
能量供应站
人体摄取的食物经肠道吸收其营养物质,再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在肝脏内经过加工改造变成人体需要的物质,这一系列的化学改造过程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与维生素的代谢。
蛋白质代谢:由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蛋白质合成、脱氨、转氨等过程,合成的蛋白质进入血循环供全身器官组织需要。肝脏是合成血浆蛋白的主要场所,由于血浆蛋白可作为体内各种组织蛋白的更新之用,所以肝脏合成血浆蛋白的作用对维持机体蛋白质代谢有重要意义。肝脏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所以肝病时血浆蛋白减少、血氨可能升高。
糖代谢:单糖经小肠黏膜吸收后,由门静脉到达肝脏,在肝内转变为肝糖原而贮存。一般成人肝内约含1〇〇克肝糖原,仅够禁食24小时之用。肝糖原在调节血糖浓度以维持其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劳动、饥饿、发热时,血糖大量消耗,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所以患肝病时血糖会有异常。
脂肪代谢:肝脏是脂肪运输的枢纽。消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进入肝脏,以后再转变为体脂而贮存。饥饿时,贮存的体脂可先被运送到肝脏,然后进行分解。在肝内,中性脂肪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此反应可被肝脂肪酶加速,甘油可通过糖代谢途径被利用,而脂肪酸可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肝脏还是体内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合成的主要器官之一。
维生素代谢:肝脏在维生素的贮存、吸收、运输、改造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肝脏是最大的分泌腺,可以分泌胆汁。虽然叫作“胆”汁,但是胆汁却是由肝细胞分泌的。健康的肝细胞每天能分泌胆汁3〇〇~7〇〇毫升。在消化食物时,胆汁可沿胆总管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如肠内空虚,不需要胆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即会流入胆囊内暂时贮存,有必要的时候再重新流入肠道。
胆汁可促进胰液和肠液的消化,刺激肠道的活动,加速消化过程。胆汁还有抑制肠道内腐败细菌生长的作用。
胆汁在消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如果没有胆汁,则摄入的脂肪中约有4〇%将从粪便中丢失,且还伴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不良。胆汁分泌障碍的患者大便上漂着一层油脂的原因就在于此。
肝脏是许多重要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也是激素降解、排泄、互变、转化和贮存的主要部位。另外,肝脏亦可看作一个内分泌器官,它能制造排钠因子、血管紧张素原及红细胞生成素原等激素样物质。
3.肝脏分叶与分段——放射分布
肝脏呈不规则的楔形,肝有上、下两面,前、后、左、右四缘。肝的上面隆起贴于膈,又称膈面,分为左、右两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其具体分为: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尾状叶、方叶。
肝脏的韧带有肝圆韧带、冠状韧带、镰状韧带、三角韧带,它们固定在本身的位置上相对稳定。由镰状韧带将肝脏分为左、右两叶。
肝的下面朝向左下方,邻接腹腔若干脏器,称脏面(下面)。由两条纵行沟和一条横行沟连成H形,即右纵沟、左纵沟和横沟。横行沟连接于两纵沟之间,有肝管、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分支出入,称为肝门,是门静脉、肝动脉、肝管以及神经、淋巴管的出入处;右纵行沟前方为胆囊,后方为下腔静脉。右纵沟的前部有一浅的胆囊窝,容纳胆囊,后半部有腔静脉窝,下腔静脉由此通过。左纵沟前半部有肝圆韧带。
4.肝脏血管——双重供养
肝脏血液供应非常丰富,肝脏的血容量相当于人体总血量的14%,成人肝每分钟血流量有15〇〇~2〇〇〇毫升。
肝脏的血液供应是十分特殊的。一般脏器都只分配一根进去的血管——动脉和一根出去的血管——静脉。动脉的作用是将新鲜的物质带到器官中,而静脉则是负责将垃圾排出体外。而肝脏非常特殊,是腹腔内脏中唯一有双重血液供应的器官。即给肝脏供血的有两根动脉,其中一个叫作肝固有动脉,另一个叫作门静脉。动脉进入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动脉,将直接来自心脏的动脉血输入肝脏,主要供给氧气。门静脉进入肝脏后分为各级分支到小叶间静脉,把来自消化道含有营养的血液送至肝脏“加工”。肝静脉的血注入下腔静脉再回到心脏。
5.肝管系统——分分又合合
肝细胞制造、分泌胆汁,经输胆管道输送到十二指肠,输胆管道可分为肝内胆道和肝外胆道两部分。
肝内胆道包括胆小管、小叶间胆管等。肝外胆道包括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与胆总管。左肝管与右肝管由小叶间胆管逐渐汇合而成,出肝门后两管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降,并在韧带内与胆囊管以锐角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壁与胰管汇合,形成略为膨大的肝胰壶腹(或称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肝胰壶腹周围有增厚的环形平滑肌包绕,称肝胰壶腹括约肌。此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可控制胆汁与胰液的排出。
6.肝脏的邻居
肝脏与多个脏器相邻。肝右叶上方与右胸膜和右肺底相邻;肝左叶上方与心脏相连,小部分与腹前壁相邻;肝右叶前面部与结肠相邻,后叶与右肾上腺和右肾相邻;肝左叶下方与胃相邻。所以当出现肝区疼痛不适时应区分是不是相邻器官引起的,以避免误诊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