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煎服中草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服药的注意事项

从诗圣陨落谈服药时间

大唐盛世是每个中国人不能忘记的骄傲,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四方朝贺,万人仰慕,天朝大国何等气魄!然而,盛极则渐衰。歌舞升平的繁华掩盖了不安的变动,那一段美丽的忘年恋唱响了大唐的长恨歌。谁能想到,一场安史之乱使繁荣鼎盛的大唐帝国一夕之间风雨飘摇。

才华横溢的杜甫正是生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年轻的杜甫目睹了百姓的艰辛,更加痛恨官宦的麻木与无道,为国为民的志向令他耻于与贪官为伍。这样的杜甫自然与贪污成风的官场格格不入,在官场上屡吃闭门羹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了找到能够赏识其救世理想的伯乐,他不停地搬家,四处漂泊。在走南闯北的旅途中,他切身体会到民间的疾苦,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不朽诗篇。然而长年的流离颠沛,营养不良,抑郁不遂让他染了一身疾病,可谓壮志未酬身已衰。不惑之年的杜甫,欲结束漂泊之旅,在回乡途中,阴雨连绵,积水成灾,蚊虫孳生。杜甫被蚊虫叮咬后不幸染上疟疾,不得不日夜忍受疟疾之苦。他在诗中详细描述了其患疟疾情况:“疟疾三秋孰可忍,寒热百日交相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一方面不堪疟疾的折磨,另一方面疟疾又加重了旧疾,一代文豪杜甫,最终在一个风雨之夜,于湘江上的一叶孤舟中与世长辞,享年59岁。杜甫倾其一生寻求治国救世之道,却郁郁而不能得志,只能通过诗句抒发自己的伟大理想与抱负。他的忧国忧民、刚正不阿为后人敬仰不已,故尊其为诗圣。

说到令诗圣陨落的疟疾,就不得不说一下治疟药的服用时间。由于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交替,决定了治疟药的特殊服法。一般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会更有效地控制病情。

“疟疾三秋孰可忍,

寒热百日交相战。

头白眼暗坐有胝,

肉黄皮皱命如线。”

——杜甫

img

因此,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历代医家对此都非常重视。《汤液本草》云:“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就是说服药时间与进食时间应当有一段间隔,食物消化完后再服药,药吸收完后再进食。服药的时间有饭前、饭后和早晚的区别。一般每天服药两次,上午一次,下午或晚上临睡前一次。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情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决定。

科学的服药时间

“这药饭前服还是饭后服”是人们经常要问的问题,但科学用药对时间的要求绝不仅于此。选择合适的时间服用某种药物,不仅能提高疗效,还可降低药物的副作用。现代研究证实:人体活动具有周期节律性,药物进入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及生物转化过程亦具有相应的周期节律性。不同时间用药,即便是同样药物、同样药量,其在血液中药物的浓度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发挥的效果也就不一样。因此,顺应人体阴阳、气血消长盛衰的节律性变化,合理地择时用药,方可提高临床疗效。在一天24小时内,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8时~10时,一个在下午2时~3时。所以可在饭后上述时间内服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药需在特殊时间服用,下面具体介绍一下科学的服药时间:

(1)清晨服药:指清晨起床后15~30分钟服药。

清晨古时也称“平旦”,晨阳气升浮于上、行于表,卫气也行于阳分,故腠理开,外邪易透达。此时进服发汗解表、清热药物,可借机体正气升浮外达之机,加强药物发散透邪之功。

人体阴阳消长变化的节律是阳气平旦初生,日中旺盛,阴气午后初生,晚旺盛,故平旦日中服用补阳药能激发人体阳气的恢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张仲景指出:晨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也在上,故宜时也”。此时服用益气升阳药,利用正气和阳气上升之机,可增加药力。

因水湿之邪属阴,多可伤阳,但又惧于阳。平旦,营卫之气由阴分出阳分,此时服利水渗湿药,可借营卫行阳之际,载药直达病所;又可借平旦人体旺盛之阳气以增强药物行水利湿之功。

(2)饭前服药:是指进餐前30~60分钟服药。

病位在下部的患者,宜饭前服药,取其药力不为食物所阻滞于上焦。先服药而后食,可借助食物使药力达于下焦。此外,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空腹服药,药物容易直接接触胃黏膜,某些作用于肠部的药物也可以迅速入肠,吸收快,显效迅速。

补益药、开胃药、制酸药、润肠泻下药等对胃无刺激性的药物均宜空腹服。

(3)饭后服药:是指餐后15~30分钟服,绝大多数药都在饭后服。

凡是病在上部,欲使药力在上部病位保留时间久的药均宜饭后服。消食药宜饭后服,以更好发挥消导之功。另外,对胃有较大刺激的药亦饭后服用为佳。

(4)饭时服药:是指饭前片刻或饭后立即服药。

此类药多为消食导滞药。饭后片刻服可使其与食物充分接触,一则补养脾胃以助运化,二则消食导滞,以减轻胃之负担,达到宽中除胀,消食导滞的目的。

(5)睡前服药:一般指睡前15~30分钟服药。

中医阴阳学说认为:午后阴气初生,入夜渐盛。所以,滋阴类中药、安神类中药宜睡前服用,借人体之阴气以助药力。此外,未时“阳气在下,人气与邪气亦在下,故宜下”。通利泻下之品宜晚上服,可得应时降下之气相助,使药物功能与机体气机运行相一致,在祛邪作用上相得益彰,增强泻下通利功能。

(6)按脏腑经络功能活动规律选择服药时间

《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到五脏应五时,也就是说人体五脏的功能活动会在某个时段表现出相对旺盛或者衰弱,其规律为:肝胆旺于平旦(寅卯时,凌晨3时~7时),衰于下晡(酉时,下午5时~7时);心旺于日中(午时,中午11时~1时),衰于夜半(子时,夜里11时~1时);脾旺于日映(未时,下午1时~3时),衰于日出(卯时,凌晨5时~7时);肺旺于下晡(酉时,下午5时~7时),衰于日中(午时,中午11时~1时);肾旺于夜半(子时,夜里11时~1时),衰于四季(辰、戌、丑、未四时,分别指早晚1时~3时,7时~9时)。各脏腑经气通于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外络于肢节,沟通机体上下内外,运行全身气血,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贯注各经脏腑,最终再回到手太阴肺经。随着气血在各个经脉的循环往复,形成经脉之气的盛衰变化。若某脏或某腑虚损,值其衰弱之时,虚证症状明显加重,此时投以补益扶正之剂,及时补其不足,以扶正祛邪。

(7)根据各经病“欲解时”选择服药时间

天之六气,能助人于生;天之六淫,能使人罹病;天之阴阳,亦能助正气,抗邪外出。《伤寒论》中对六经病欲解时辰均有详尽的论述:太阳病欲解时是午时;阳明病欲解时是酉时;太阴病是子时;少阴病是丑时;厥阴病是寅时。由此可见,三阳三阴之病中任何一经病的欲解时都与阳气的活动有关。三阳病欲解时都在白天,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机体阳气得天时阳气之助加强了驱邪功能;三阴病欲解都在夜半至天明,这是阳气生发和逐渐旺盛的时期,阳生阴长,有助于扶正。在临床上,不论何时罹病,只要掌握了三阳三阴病的欲解之时,在它欲解时的先一个时辰服药,药液吸收后,可借天时阳气之助,提高治疗效果。

医生根据五脏主时节律及经病欲解时辰为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确立了合理的服药时间和治法,比如临床采用晨起服用加味逍遥丸疏肝、中午服用人参健脾丸健脾、傍晚服用归芍地黄丸滋肾之法综合调理人体脏腑气血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然,也并不是要求绝对根据以上时间服药。例如:急诊用药则不拘时间;慢性病多服丸、散、膏、酒者,应定时服用;如遇汗难出者,可缩短服药的时间,以利于发汗,临床中应谨遵医嘱。

十二时辰对应时间

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古人是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的。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1时至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交替之际(北京时间3时至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5时至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7时至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从国医争光谈服药方法

故事要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帝国列强的尖兵利炮蛮横地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随之而入的西医人士从不正眼瞧“土郎中”。在这个中医被明显地忽视与贬低排斥时期,一位著名的英国洋大夫得了呕吐症,频繁呕吐,滴水不进,日渐消瘦,看遍所有西医院,日本和美国的医学专家都束手无策,让其赶紧回英国跟妻儿做最后的团聚。洋大夫无奈之下,通过层层关系拜访到了名医张锡纯。他虽然很不相信中医能治病,但事到如今,只能试试。张老对这位英国病人细心诊断后,处以他自创的半夏加茯苓生姜汤,并亲自煎药。煎煮好后,并未让病人一次喝完,而是让他分多次、小剂量服用,两副药过后,病人的呕吐奇迹般地好了!这位英国大夫即刻对中医药和中医大夫另眼相看,自此以后对中医中药崇拜有加,张锡纯老前辈给处于困境的中国和中医争了光!

img

张锡纯(1860~1933)

能够做到药到病除,一方面是张锡纯先生辨证准确,用药精当;另一方面是其服法得当。半夏加茯苓生姜汤中半夏为主药,用量精当。此药虽没有人参的身娇肉贵,但也扬名海外。半夏之名实为夏半,因其五月生,为当夏之半,故名半夏。除此文绉绉的名字外,还有很多小名,如守田、水玉、何姑等。山东的老百姓叫它天落星。半夏属天南星科植物,各地均有生长。四川省产的半夏因其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而闻名。半夏,辛、温,归脾、肺、胃经。内服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外用消肿止痛。为历代医家公认止呕的要药。张老用半夏为主药来止呕,为国争了光,使西医人士对中医叹为观止。

另外,从张老治呕来看,中医对于服药的频次和剂量也是颇为讲究的。根据病情需要,有的一日只服一次,有的可以一日服数次,有的可煎汤代茶服,甚至一日连服两剂。服用汤剂通常每天服一剂药,每剂药分两到三次喝完;病情稳定的慢性疾病,也可以一剂药喝一天半;病情危急重者,可以每隔四小时服药一次,白天夜间连续服用,这样才能使药力持续,有利于顿挫病势;发汗药、泻下药,药力强猛,应适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喝完,防止发汗、泻下太过,反而损伤人体正气;而呕吐的病人服药应该小量频服,小剂量汤药对胃的刺激性较小,不至于药入即吐;多次频服,能保证一定服药量,保持药力,药到病除。几千年来,中医服药一向讲究“度”,这就是张锡纯先生治好呕吐病人的高明之处。

中医对服药的剂量与次数有科学、严格的要求,运用正确,对疗效是锦上添花,下面详细谈一下科学的服药剂量与次数。

汤药服用次数与剂量

(1)服药次数

是由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和病情需要决定的。不同的药物经吸收后,在体内停留的时间是不同的。如服药间隔过长则达不到治疗效果;间隔过短会造成药品浪费,甚或产生更多的不良反应,乃至中毒。所以,合理掌握用药次数或每次用药的时间间隔,与维持药物在体内浓度、保证药效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慢性病,病情轻者,宜缓缓调治,一剂汤药煎好后可分2~3次服。呕吐患者应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服时,宜浓缩药液,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呛咳。

对于急性病,病情重者,宜急速治疗,一剂汤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作用。病情危重,以医嘱为准,甚至一天可服2~3剂,昼夜连服使药力持久,从而达到顿挫病情的目的。

如需服某些作用峻猛的药物,则采用一次顿服,中病即止,以免损伤正气。咽喉、食道等部位的病变,宜采用徐徐含咽之法,一日数次服用,使药物慢慢通过病变部位,持续发挥作用,或煎汤代茶饮,不拘次数。

此外,中药的头煎、二煎应该混合后分次服用,这样可以使药物在体内保持有效恒定的浓度,维持一定时间。如果头煎、二煎分别服用,在短时间内,体内药物有效浓度一过性较高,而后则迅速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治疗效果。

(2)药物的剂量

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剂量增加,作用强度也增加。但超过一定限度,便会出现毒性作用。因此,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常用剂量。所谓常用剂量,就是指比较安全而又能产生明显防治疾病作用的药物剂量,也就是常说的治疗剂量。那么,在同样的药物剂量下,如果煎出的药液量不同,也会影响临床疗效。

一般而言,中药汤剂是煎煮2次后的合并液,再按临床需要分次服药。一剂中药,一日通常服两次,每次以服用150毫升为宜;病情急重者,可隔四小时左右服一次药,昼夜不停,这样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或者一剂汤药一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作用。发热病人服清热解毒剂时,药液可稍多些以助药力;生津止渴药,汤剂量也应多,甚至可代茶频服。但在应用时也有例外,如:在应用发汗、泻下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病者个体差异,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

有些特殊情况,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予以特殊用药方法,这就要求严格遵照医嘱用药了。

从汉文帝尝药谈服药温度

汉朝初期,镇守代地(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一带)的相国陈豨起兵造反。高祖刘邦出兵平定叛乱,由于代地位处边疆,是重要的边防要塞,必须由可靠又有才干的人镇守,才可保国家的安全。在众臣的举荐下,贤孝稳重的刘恒被封为代王,镇守边防。不久刘恒在丞相、太尉的拥立下,登上了帝位。

当了一国之君的汉文帝,坚持以仁孝治理天下。平日,他每天都要向母亲问安,如果公务不很繁忙,文帝还时常抽出时间,陪伴在母亲左右。日月如梭,母亲开始日渐衰老、孱弱,文帝不免担忧起母亲的身体。一天,母亲不幸病倒了,文帝请来最好的医生给太后诊治。在侍奉母亲的三年里,身为一国之君的汉文帝,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文帝还特意学习中医,而且母亲每次服药前,文帝必先亲自品尝,品一品熬煮的温度是否合适,适宜服用了才放心地端给母亲。太后在文帝三年如一日的精心侍奉护理下,终于有了好转。

人们常说,寒热冷暖两心知。对患病的母亲能够做到三年如一日地悉心侍奉,追其根源,是由于他有一颗真挚的孝敬之心。百事孝为先,孝道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文帝以一颗拳拳孝子之心,侍母尝药的孝行,为天下百姓做出了侍母报恩的榜样。

汉文帝亲尝汤药,细品药温的举动,不单单是担心汤药太烫,关键是汤药的温度会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由此可以看出,服用汤药的温度也很关键。

服药的温度

汤药也有寒热温凉四性。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学会科学的服药,才会真正提高药物的效力,达到药到病除。具体地说,服用中药的温度分温服、热服和冷服三种。

在临证中,中药汤剂温服是最常用的,其缘由涉及药物和疾病两方面。一般而言,由于中药含有许多挥发性成分(这也是煎药时常会闻到一丝药香味的原因),若药煎好放置过久,会使部分药物挥发、药味变淡,因此大部分汤剂宜趁热服用。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除了特别规定外,也宜用温开水送服。从疾病角度来看,临床表现虽然多种多样,病种也非常之多,但就其性质而言,不外寒证与热证两种。药物温服,若是治寒证,自然温可助阳,以佐药物之性温以祛寒;若是治热证,温服既不伤元阳,又制方中药物的寒凉之性,还可鼓动胃肠功能,加速药物吸收,直达病所。所以,临床上以温服方式最为常见。

但也不全如此,对于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灵活掌握。有些治热性病的药宜冷服,而治寒性病的药则宜热服,发散攻下,以助药力。行血脉通络达筋骨者宜热服,收涩固精止血之剂则宜冷服。除烦止渴祛暑之剂宜热服,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功能疏散肌表,宜热服;清热药和消暑药宜冷服。大热病用寒药应温服;大寒病用热药应冷服。另外还要根据药效确定冷服还是热服,凡属理气类药,热则易舒,凉则增滞,宜热服;活血、补血、凉血、止血类药,寒则瘀滞,热则沸溢,也宜热服。凡服解毒剂,俱宜冷服,可使毒物凝滞易于排出。对于易恶心、呕吐的病人,应量少次频,缓缓服用;在服药前,先嚼一片生姜或橘皮,可防止呕吐。不应冷服的汤剂冷服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或呕吐,此时可用生姜擦舌即止。

发散风寒药最好是热服,以助卫阳,汗而发表,如《伤寒论》桂枝汤证中,对桂枝汤服后要求加喝热稀粥以助药力而发汗;中药汤剂是凉服、温服,还是热服,还需辨证施之。急症用药、寒证用药宜热服;呕吐病人、中毒病人服药宜冷服。此外为了防止邪盛格逆,出现药入即吐的现象而采用治寒证的热药用冷服法,治热证的寒凉药用热服法等。

从徐达之死谈服药禁忌

徐达是明王朝开国的第一功臣,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大结义兄弟之一,二人曾立下誓言“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徐达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多次救朱元璋之命,称得上真正的生死之交。朱元璋登基之后,为了确保朱明皇朝“万世一系”,便想方设法加强皇权,凡是他认为有碍于独裁统治的人,不管是勋臣还是宿将,一律翦除。眼见着兄弟们一个个死在朱元璋的手里,徐达却始终坚信朱元璋不会对他下毒手,认为自己会风风光光地活一辈子。然而朱元璋却一直寻找机会对徐达下手。一日徐达身上长了一颗“背疽”,民间有云,长了这种背疽切忌吃鹅肉,否则人就会死。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心中暗喜。于是下了一道圣旨,言“鉴于徐达兄一生征战南北,却从未吃过鹅肉,特赏肥鹅一只,以示我大明王朝的宽爱,请徐达兄接旨。”徐达从病床上挣扎起来磕头谢恩,然后打开食盒,一只蒸鹅呈现在眼前。徐达深知背疽最忌吃鹅,然君命难违,最后还是流着泪当着内侍的面吃下了蒸鹅,不几日便溘然长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患病期间是有饮食禁忌的。疾病刚见好转还未痊愈便大吃大喝,百无禁忌,其结果会加重病情,甚至丧命。中医历来最讲究忌口的,这包括疾病的饮食禁忌和服药后的饮食禁忌:得了什么病,不能吃什么东西;服用了什么药不能吃什么东西,这些在中医上都是很有讲究的。

禁忌一般分为“慎用”、“忌用”和“禁用”三种,这三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不相同。“慎用”是提醒病人服用该药品时要小心谨慎、权衡利弊。“忌用”比“慎用”更进了一步,已达到不适宜使用或应避免使用的程度。“禁用”程度最重,就是要绝对禁止使用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一下疾病和服药的饮食禁忌。

服药的禁忌

某些食物不宜在患病期间或用药期间同时进服称为服药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也称“忌嘴”。俗话说“服药不忌嘴,医师跑断腿”,患者在服药期间,需讲究饮食宜忌。中药治病常以药性之偏来纠正机体疾病之偏。自古药食同源,食物与药物同样有寒热温凉之差,酸苦甘辛之别。服药后,合理的饮食搭配会使药效倍增;不科学的配用,会使药性遣散,甚至导致病情复发与恶化。

患病服药期间一般应该忌哪些食物呢?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忌食腥膻、辛辣、生冷、油腻类食物

忌食腥膻类。腥膻类食物多含有某些激素或异种蛋白,能够诱发人体的过敏反应,故在服用治疗过敏性疾病的药物时应忌食腥膻类食物。

忌食辛辣类。辛辣食物多温热,耗气动火伤津,在服用滋阴补肾、养阴清热的药物时应忌食。

忌食生冷类。生冷食物多寒凉,易伤阳气,故在服用解表透疹、祛寒逐湿、温经通络、温脾暖肾的药物时应忌食。

忌食油腻类。油腻食物助湿生痰,难以消化,故在服用健脾养胃、祛痰胜湿的药物时应忌食。

(2)忌食与所服中药性味相矛盾的食物

中药有“十八反”及“十九畏”的配伍禁忌,药物与食物之间也是一样。如鳖甲忌苋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荆芥忌鱼、蟹、河豚、驴肉,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桃、李子、大蒜,土茯苓、威灵仙忌蜂蜜,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服食滋补剂后禁食白萝卜及大寒大凉之品。这些都是历代文献中的记载,虽然有些还没有科学证据证明,但在服药时还是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3)忌食与所服汤剂治法相反的食物

凡口苦咽干、烦躁不安、大便秘结、血压升高、心神不宁、心动过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热证、实证、阴虚火旺之证者,一般分别应用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降火之法,药取金银花、连翘、山栀子、生地黄、牡丹皮、麦门冬、知母、玄参、沙参、丹参、枸杞子、野菊花、龟板、鳖甲之属。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姜、大蒜、韭菜、大葱、羊肉、狗肉、胡椒以及含多糖、高脂的香燥辛热之品

若面色苍白、手足冰凉、大便溏薄、血压偏低、心动过缓等气血亏损、寒湿凝滞、阴损及阳、阴阳两亏者,需予以益气补血、温中燥湿、阴阳两补之法,药用人参、当归、黄芪、胡椒、厚朴、黄精、熟地黄、肉苁蓉、干姜之类。服药期间应忌西瓜、冬瓜、萝卜、绿豆、生梨、甘蔗、蜂蜜、鳖等生冷寒凉、滋腻、黏滑之品。

凡畏寒发热、头痛心烦、便秘尿黄、口舌溃烂、疖疮肿痈者,治拟清热解毒、扶正托毒,药用金银花、野菊花、一枝黄花、黄芩、黄连、黄柏、黄芪、山栀子等。服药期间应忌食毛笋、毛茹、丝瓜、韭菜、茄子、虾、蟹、螺、蚌之品。

(4)忌食对疾病有不良影响的食物

所吃食物不当会对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小则影响疗效,大则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复发或恶化,故患病时应注意饮食禁忌。如热性病,应忌服辛辣、油腻、煎炸等热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冠心病及肝炎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高血压病应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荤菜、膏粱厚味等辛温助阳和生痰之品;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黏腻、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肾病水肿应忌食盐、含碱过多和酸辣太过的刺激性食品;糖尿病应忌食含糖高的食物;痰湿患者忌食酸敛之品;疮疡、风疹、咳嗽、哮喘、皮肤病患者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及腥膻发物。所谓“发物”,多为富含异性蛋白的水产,如带鱼、黄鱼、鲤鱼、鲫鱼、螃蟹、虾等,还有肉类中的羊肉、狗肉、驴肉、马肉、鸭肉和蔬菜中的韭菜、香菇、芹菜、胡荽等,这些食物多属甘温性质,具温燥性能,吃后容易上火或诱发过敏反应,使病情加重。

(5)因季节气候特点决定饮食禁忌

忌口不仅要辨证,同时还要因时,中医学提倡“天人合一”,人体要适应四时季节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即根据季节气候特点的不同选择要禁忌的食物。如春季多湿,忌寒湿之品;夏季多暑,忌食辛热煎炸之物;秋季多燥,忌食损津香燥之品;冬季多寒,忌食生冷寒凉之物等等。

(6)根据患者体质类型决定饮食禁忌

每个人的体质类型是不同的,因而忌口也因人而异。例如脾胃虚弱型体质,应忌食生冷黏滑、难消化的食物;壮热之体应忌肥肉及多糖、高盐之品;阴虚火旺之体忌辛热香燥之食;湿重之人忌油腻、寒湿之物。

忌 口

常见疾病应该禁忌的食物:

◆ 咳嗽

辣椒、胡椒、羊肉、橘子、荔枝、桂圆、花生、蚕豆、油炸物、烟酒。

◆ 肝炎

烟酒(烈酒)、补品、鸡肉。

◆ 肝硬化

沙丁鱼、青花鱼、秋刀鱼、金枪鱼。

◆ 心脏病

高脂、高胆固醇和高盐食品。

◆ 高血压

高盐食品、蛋黄、动物内脏、乳酪、动物性油脂、脑髓。

◆ 消化性溃疡

碳酸饮料、香蕉、高糖食品、糯米食品。

◆ 肾炎

香蕉、高盐食品、橘类等含钾高的水果。

◆ 痛风

脑髓、动物内脏、肉汁、啤酒、豆制品。

◆ 糖尿病

糖、金针菜、甘薯、蜂蜜等含糖量高的食品。

◆ 痔疮

鲤鱼、公鸡肉、猪头皮、花生、芋头、茄子、芒果、辣椒。

◆ 荨麻疹

刺激性食品,如酒、辣椒、咖啡、咖喱。

海产类,如鱼、鱿鱼、虾、蚵仔、蟹、蛤仔。

◆ 皮肤病

海鲜、草菇、洋菇、毛豆、香菜、竹笋、羊肉、甘蔗、芒果、荔枝、菠萝、桂圆、碳酸饮料。

对于“忌口”不可绝对化,要因人、因病因证而异。同一种疾病,不同体质的人,很可能“忌口”就不一样,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也有一些慢性疾病患者,若长时间“忌口”,禁食的种类太多,不能保持人体正常所需营养的摄入,反而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对恢复不利,这时候就可适当的食用一些“忌口”的食物,以免营养缺乏。

从岳明珠香陨谈妊娠用药慎与禁

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飘零,大众都希望世间有青天。中国历代清官虽说不少,但能像包公者寥寥无几。传说中,他乃天上文曲星转世,头上长着具有法力的月牙,日能断阳,夜能断阴。青天威名世间传颂,他办案除了法外,更多的是情,包公案的诸多传说——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幕金枝欲孽,一出狸猫换太子已成为人们脍炙人口的故事。

话说一日开封府来了一位气质高雅,雍容华贵的妇人带着一位翩翩少年,状告当朝最得宠的张贵妃,揭开一段宫廷冤案。来者自称岳明珠,讲述了一段心酸往事。20年前的岳明珠生的体态婀娜,娇美动人,聪慧绝顶,深受皇太后喜爱,被赐予最得宠的张贵妃。偶然间漂亮的明珠被当朝天子惊为天人,受到宠爱。张贵妃得知后,设下毒计,假意示好,诬陷明珠盗取御赐夜明珠,并在皇帝面前进言,告说明珠生病,不能侍寝。明珠莫名其妙的被打入黑牢,多亏老太监相救,满身伤痛地仓皇逃离宫中。从此隐姓埋名,忍辱负重,并将儿子培育成人,孩子长大后文才武略,满腹经纶。包公自然希望还其公道,明珠美艳依旧,而且给大宋送来福音,为一直苦无后嗣的皇帝送来一位爱国爱民堪当大任的太子。连包公都相信了,可是博学多才的公孙策提出了疑问,如果孩子早产,岳明珠可能是逃离皇宫后受孕生子,所谓的太子则是鱼目混珠。那么一切将有可能是一个精心谋划多年的阴谋。为了保证大宋龙脉的纯净,公孙先生翻遍医书找到了一剂活血催生方,里面皆为活血类药当归、桃红、丹皮等,在临产前1~2月服用,有催生作用。岳明珠千算万算,棋差一招,当年亲手写的一剂药方,让其满盘皆输。原来岳明珠当年出宫时并未怀孕,孤苦无依的她为了生存下嫁大户。后来为了报仇,才用催生之法,令胎儿提前出世,日后便可冒充皇子。20年来她对爱子精心培养,严格管教,企图有朝一日掌管宋家王朝。可惜碰上了包拯,岳美人最终在皇帝的依依不舍中,魂断老包的铡刀之下。

其实说起此活血催生方,就不得不提中医妇科。自古孕妇是千金之体,有众多禁忌,活血催生之法,用之恰当安全有效,用之不当则会适得其反,对孕妇和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妊娠期间一定要谨慎用药。

妊娠期间的服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顾名思义,妊娠禁忌药应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止妊娠外,孕妇禁忌使用的药物。妊娠禁忌药又称孕妇药忌、产前药忌、胎前药忌和妊娠服禁等。

在为数众多的妊娠禁忌药中,不同的药对妊娠的危害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因而在临床上也应区别对待。古代对妊娠禁忌药主要提禁用与忌用,极少提慎用。近代则多根据临床实际,将妊娠禁忌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属禁用的多系剧毒药,或药性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慎用药则主要是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攻下、温里作用的部分药。

清朝医家闵纯玺《胎产心法》,将40味妊娠禁忌药编成了《妊娠禁忌歌》,曰:“蚯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

这首歌诀所总结的禁忌药可分为三类:

绝对禁用的剧毒药:芫青(青娘虫)、斑蝥、天雄、乌头、附子、野葛、水银、巴豆、芫花、大戟、硇砂、地胆、红砒、白砒。

禁用药:水蛭、虻虫、蜈蚣、雄黄、雌黄、牵牛子、干漆、鳖爪甲、麝香。

慎用药:茅根、木通、瞿麦、通草、薏苡仁、代赭石、芒硝、牙硝、朴硝、桃仁、牡丹皮、三棱、牛膝、干姜、肉桂、生半夏、皂角、生南星、槐花、蝉蜕等。

此外,人们在实践中还发现以下几类中药也是孕妇应慎用的。

清热药:红藤、射干、蚤休、漏芦、牡丹皮。

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郁李仁、甘遂、商陆、牵牛子、千金子。

祛风湿药:川乌、雷公藤。

利水渗湿药:蝼蛄、滑石、冬葵子。

理气药:枳实。

活血止血药:蒲黄、花蕊石。

活血化瘀药:乳香、没药、五灵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马钱子、刘寄奴、莪术、水蛭、穿山甲、虻虫。

化痰止咳平喘药:禹白附、皂荚。

平肝息风药:牛黄、全蝎、蜈蚣。

开窍药:冰片、蟾酥、樟脑。

收涩药:赤石脂、禹余粮。

涌吐药:常山、硫黄。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大风子。

拔毒化腐生肌药:轻粉。

从晴雯魂断谈服药后护理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晴雯的判词。

晴雯自幼身世可怜,从小被卖给贾府的奴仆——赖家为奴。赖嬷嬷到贾府去时常带着她,贾母见了喜欢,赖嬷嬷就把晴雯孝敬了贾母。因为她长得风流灵巧,眉眼儿有点像林黛玉,口齿伶俐,针线活尤好,深得贾母的喜爱。后来又遇上了一个疼她的贾宝玉,过了几年舒心日子。可惜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没过多久,因为绣春囊事件爆发,王夫人认为晴雯危及到了宝玉的成长,就在晴雯患痨病“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情况下,把她从炕上拉下来,撵出贾府。因为她家里的条件很差,无法养病,又饱受哥嫂的恶语相向,体病加心病,病情日趋恶化。后来宝玉偷偷前去探望,晴雯深为感动,便绞下自己两根葱管一般的指甲、脱去了一件贴身穿的旧红绫小袄儿赠给他。当夜,睛雯病情恶化悲惨地死去。宝玉深感哀伤,特作《芙蓉女儿诔》,祭奠晴雯。

晴雯的死与她特殊的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是被赶出贾府,如果有人悉心地照顾,也许她就不会香消玉殒了。这也反映出病人患病后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重病患者。要想药到病除,除了用药准确,组方配伍巧妙,能切中疾病的证候要点之外,还有三个重要的因素,即药物煎法、服法及药后护理,这些都关系到药物能否尽善尽美地发挥治疗作用。尤其是患病服药期间的护理尤为重要,会直接影响方药的治疗效果,对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服药后的护理

人们通常认为汤药喝完就没什么事了,其实不然,服药后的护理大有学问。

(1)服解表发汗药后,应卧床盖被,多饮热开水或食热粥,以助药力。注意出汗及体温情况,避免大汗淋漓或汗出不止耗伤精气,发汗后避免直接吹风。服镇静安神药后,应注意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线刺激,以免影响病人休息。

(2)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药性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服用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马钱子等毒性峻烈的药物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神志、脉象及血压变化,询问有无口唇、舌、肢体发麻,观察有无抽搐、心律失常等症状,如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针刺内关穴,严重者及时送医院。

(3)服润肠通便药后,应注意观察大便次数、性质、颜色、气味,并做好记录供医生治疗参考。如发现大便异常,应留标本送检。

(4)服驱虫药后,应注意观察大便中是否有虫体排出、虫体排出时间、虫的种类和数量、虫体是否完整,及病人有无恶心呕吐、腹痛等情况。

(5)服逐水药后,应注意观察有无恶心、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注意观察大小便的颜色、质和量及次数,并做记录。如腹泻加剧,体力不支,可艾灸气海、天枢穴,并给服稀粥、咸菜或糖水等。

(6)服滋补药后,应忌浓茶、萝卜,以免降低或消除滋补效力。

(7)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注意中西药服用的方法和间隔时间。

药后护理还包括饮食对药物的影响,如汉代《伤寒论》三物白散用法中明确指出:“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可见,病者服用三物白散,若未能做到药后饮食调护,则可直接影响药效的作用力。又如百合洗方中指出:“食煮饼,勿以盐豉也。”若未能如此,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可见,药后护理对临床用药治病都是非常重要的。未能做到药后护理,则会直接影响药效和病者康复。

如何让汤药不苦口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道理说得好,“苦”药却难咽。口服中药汤剂比起丸、散、膏、丹剂等具有吸收快、见效迅速等特点,但其口苦难咽也是导致患者难以接受的一个原因。因为有的药实在是“苦”不堪言,难以下咽。尤其是在病情需要连服多剂时,有多少人是皱着眉头,勉强下咽!于是有人在服汤药时加食糖来减轻苦味,尤其是孩子哭闹拒绝服用时,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喝下药去,更是常常这样做。其实这种做法有时就是错误的。因为中药的不同性味具有不同的功能,如甘味药能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苦味药能泻火通便,燥湿,降气;辛味药能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等。如因中药味苦,就以甘味蔽之,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的正常发挥。

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白糖性凉,红糖性温。民间流传的药方中,用白糖煮茶水可以祛火;用红糖煮生姜、葱白可以祛寒,治风寒感冒等等。中药讲究的是四气五味,每味药都有酸、苦、甘、辛、咸等不同药味,加糖服药应首先了解药物的性味,凉性的药物可适当加一些白糖,热性的药物可加适量的红糖,这样才不会影响药效。

再者,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所含的蛋白质、鞣质等能与糖发生化学反应,使有效成分凝固、变性,进而混浊、沉淀而被弃去,以致影响药效。且糖可抑制某些清热药的疗效,干扰中药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还可降低中药中其他有效成分的吸收。如苦味健胃的中药,就是利用其本身的苦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而达到健胃的目的,这类汤药加糖后虽能减少苦味,但却降低了健胃的功效。

因此,中药里不可以随意加糖,在服药时应咨询一下医生,不可自作主张。

那么怎样才能在不加调味品的情况下,既让汤药的苦味减少,药液比较容易入口,又不影响药效呢?

(1)汤药温度:药理学研究发现,改变汤药的温度,就能减少汤药的苦味。正常人口腔内温度为36.2~37.2℃,舌根下高于舌面0.5℃。而味觉器官即味觉神经纤维大多分布于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周围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其感觉最灵敏,也就是说此时喝汤药味道最苦。而汤药的温度高于38℃,或低于35℃时,则味觉神经感觉不太灵敏,这时苦味就会减弱,不太苦口,有利于吞咽。所以,中药熬好以后,静置一段时间,在适当的温度服用就会减轻苦味。

(2)含咽方法:迅速将药液含至舌根部咽下,因为舌尖部对味觉最为敏感,减少汤药与舌尖部的接触和在口中的停留时间,会使苦味大减。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脆利落,宜快不宜慢。

(3)服后漱口喝水:服药后可立刻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清除口腔中残留的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