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校注说明

《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系清代龙柏所撰。龙柏,字佩芳,自号青霏子。长洲(今苏州西北部地区)人,约生活于乾隆、嘉庆年间。

《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全书共8卷,由《脉药联珠》《古方考》《药性考》《食物考》四部分组成。一至三卷为《脉药联珠》与《古方考》合编,四至七卷为《药性考》,卷八为《食物考》,以四言歌诀叶音不限韵编辑主体文字,间附眉批、小字注释。全书载古方336首,药物、食物皆取材于《本草纲目》,共4254味,龙氏新增补遗291味。该书取二十八脉之浮、沉、迟、数为纲,统领全书,在此四提纲基础上,上言脉症,下联方药,先言脉理,因脉言症,因症用药,贯穿方药。又对药物、食物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一一分考,使学医者知脉理之精,审古方之变,明药食之用。《药性考》在四提纲的基础上,每门仍分草部,藤、木部,水、土、金、石部,禽、兽、鳞、介、虫、人、服器、造酿部等类,共十五部。蔬谷果肴,飞潜走叫之肉,凡是百姓饮食常用之物,皆归《食物考》。

《脉药联珠药性食物考》刊行后,得到广泛传播,现存版本约11种,其中刻印最好、保存最全、印刷较精的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醒愚阁刻本,本次校注以此为底本,以清光绪中羊城冯氏刊本《翠琅玕馆丛书》之《脉药联珠》《古方考》(简称《翠琅玕馆丛书》本)为主校本,其中药食部分以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本草纲目》为参校本,进行校注整理。

具体方法如下:

1.底本原为繁体竖版,今改为简体横排,并用现代标点符号进行标点。

2.原书目录在每卷之前,今一并置于正文之前。卷四至卷八目录附有药食别名,因此在收入总目录的同时,仍于各卷下附原目录。

3.书中所镌眉批在目录者,置于目录中。眉批在文中者,置于所述文后,小字表示为[批]。

4.书中原有大字小字之分,大字为正文主体内容,小字为作者注释发挥。为了保存原貌,此次校注原文也保留大字小字。

5.书中插图,皆原图拍照复制。

6.原书中漫漶不清的文字,以虚阙号:□”按所脱字数补入,并在校记中说明:某书作某”。

7.本书药食皆源于《本草纲目》,以四言歌诀方式记述药食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内容,与原文出入较大。本次校勘,对于凡经撰者变化裁剪而没有重大差别的一律不动,不加校记。

8.为保持底本原貌,底本中古字不改,如藏(脏)府(腑)畜(蓄)差(瘥)被(披)内(纳)等,不常见者出注说明。

9.底本中的通假字不改,如:辩”通:辨”,:蚤”通“早”,“齐”通:脐”,“梁”通“粱”,“丁”通“疔”等,不常见者出注说明。

10.底本的异体字、俗字径改为简化字。如:膲”改为“焦”,“麤”改为“粗”,“查”改为“楂”,“煖”改为“暖”,“棃”改为“梨”,:采”改为“彩”,“燄”改为“焰”,“繖”改为“伞”,“鱓“改为“鳝”,“筍”改为“笋”,“妬”改为“妒”,“昬”改为“昏”,“山臾”改为“山萸”,“飱”改为“飧”,“毬”改为“球”。在中医学上有特殊意义或中医习用的异体字不改,如蹻脉、阴蹻、阳蹻的:蹻”不改为“跷”,作“”。

11.原书中因避讳将:玄”写作:元”处,因不影响文义理解,为保存古籍原貌,不改。

12.底本表示上下文之意的:右”皆径改为“上”,“左”皆径改为“下”。

13.对个别冷僻字词加以注音和解释。为便于阅读,相同字词的注释于每卷首见处出注。

14.原书每卷序数后分别有的“金”“石”“丝”“竹”等字,在本次校注中一律删除,特在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