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医事春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绪 言

疾病是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话题,人们对于疾病的探索从未停止。古代宫廷统治者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依然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疾病问题,因此,医生群体中出现了一类特殊的群体——太医。太医除为帝王治疗疾病外,往往还担负着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帝王寻找有效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方法。太医因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能得到更多的医药信息和资源,同时又因身处宫廷之中,行为处事均受到限制,从而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成为世人渴望探知的对象。

中国历代掌管宫廷医政、医疗的中枢机构名称有所不同,秦及以前由于史料缺失,有待发掘再进一步考察,但从《周礼》的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中,可知这一时期已设医官。两汉设太医令丞,一属太常(西汉),一属少府(东汉)。三国至晋基本沿袭汉制,至南北朝始设独立的医学机构,称太医署,隋唐袭之,宋有翰林医官院,辽北面官有太医局,金改称太医院,元、明、清仍之。综上可知,太医院是指金、元、明、清四朝掌管宫廷医政、医疗的机构,延续了七百余年。

中国古代医事制度从《周礼》开始逐步确立,完备于唐、宋,继承于金、元、明、清。通过考察发现,学界对于北京太医院医事制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医官制度、教育考核制度,而对诊疗制度、祭祀制度及与相关机构的关系等内容的研究较为缺乏。且有关研究或仅针对制度的某一方面,或者仅立足于某一朝代,未能探讨其制度沿革的动因和意义,对其朝代内部的历次调整和变革的部分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尚未提出对当前医政、医疗方面的借鉴意义。因此,深入研究北京太医院历代医事制度的沿革,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并挖掘其对当前医疗管理和中医教育等方面的借鉴意义势在必行。

关于“太医院”的具体职责,《大清会典》曰:“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共医事;掌九科之法以治疾;掌炙制之法以治药。专诊视疾病,修合药饵之事。”即主要为王公贵胄诊视疾病,修合药饵。

金、元、明、清四朝均建都于北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而且保留了“太医院”,成为“南京太医院”。四代太医院的构成虽有不同,但其核心都是为宫廷医疗服务的太医。行走在宫廷之中的太医,虽然比民间医生风光,但是“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也会被卷入宫廷斗争中,成为宫斗的工具或者牺牲品,如明代太医许绅临死言:“吾不起矣。曩者宫变,吾自分不效必杀身,因此惊悸,非药石所能疗也。”七百多年的太医院医事如同一部春秋史,书写着这群人的医海浮沉,因此本书以《太医院医事春秋》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