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名中医医案精选(第一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张洪涛医案

针刺配合滞针法治疗顽固性面瘫

王某,女,36岁。

初诊:2006年12月18日左眼闭合不全,口角斜半年余。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口角斜,经当地卫生院输液及口服中药、西药(具体药名不详)治疗,症状有所减轻,但疗效不理想。现左眼睑闭合不全,流泪,鼻唇沟不对称,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口角歪向右侧,今为求针灸治疗,慕名来张主任处求治。中医诊断:顽固性面瘫,证属瘀阻脉络,筋肉迟缓。治宜扶正祛邪、化瘀通络。取穴:均取患者腧穴第一组:阳白、四白、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颧髎、翳风、风池、合谷、足三里。第二组:颊车透地仓、颧髎透迎香、阳白透攒竹或鱼腰或丝竹空。

针法:第一组:面部穴斜刺或平刺透穴,深刺、轻刺,并多捻转,少提插。循经取穴宜深刺、轻刺,多捻转,少提插。得气后,留针30min,中间不行针,10次为1个疗程。第二组:得气后用捻转补法,达到滞针手感后,向瘫软面肌方向牵拉2 ~ 3min。然后牵拉起瘫软面肌,用胶布沿针刺方向将面肌与外露针身固定,5 ~ 10min牵拉1次,3次后起针。

三诊:患者眼睑可闭合,但闭合力弱,流泪基本消失。鼓腮漏气不明显。效不更方,循上法继续治疗。

七诊:左眼可闭合,鼻唇沟基本对称,鼓腮无明显漏气,左眼皱眉力弱。继续巩固治疗。

十诊:双侧表情基本对称,鼓腮无漏气,双侧额纹对称,症属临床治愈。

【按语】

顽固性面瘫多因患病日久或失治误治,致正虚邪恋,瘀阻脉络,筋肉迟缓不收而成。针刺治疗本病旨在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化瘀通络,纠偏正邪。中医认为“阳主动”,“治痿独取阳明”,“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笔者在治疗中所取各穴,均为病侧面肌所过经络之穴,多为少阳、阳明之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达扶正祛邪,调和气血,化瘀通络,纠偏正邪之目的。在滞针法中,所取颊车为阳明胃经穴,地仓为阳img脉、手足阳明之会穴;颧髎为手少阳、太阳之交会穴,迎香为手足阳明之会穴;阳白为足少阳、阳维脉之会,攒竹为足太阳经穴,丝竹空为手少阳经穴;鱼腰为经外奇穴,主治目睑下垂,口眼斜。对上3组腧穴透刺,并滞针牵拉、留针,无不体现“头为诸阳之会”、“阳主动”等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多条阳经同时得气,使脏腑与经络、经络与经络、腧穴与腧穴之问的经气得以贯通,气血得以交融,从而使正复邪祛,瘀阻化,经络通,经络所过之病肌得以水谷精微、精气的濡养,而达纠偏正邪愈疾之目的。

整理:徐彦龙;审阅:赵道洲

局部及远端取穴治疗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

方某,男,30岁,无业。

初诊:2010年8月10日。右眼睑下垂一月余。患者一年余前因运动时不慎摔伤头部,出现头痛、呕吐而致昏迷,急送至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行头颅CT检查提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肿,经开颅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及静脉滴注液体等抢救治疗一月后患者神志渐清醒,经康复治疗后患者可下地行走及行简单肢体运动。就诊前一月患者自觉右上眼睑下垂、视物不清。刻下症见:患者右上眼睑下垂,视物不清,复视,时有头昏,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动眼神经麻痹。中医诊断:上胞下垂,证属气虚血瘀。治宜益气养血、舒筋通络。

取穴:鱼腰、睛明、太阳、阳白、合谷(双)、足三里(双)。

针法:鱼腰透阳白,睛明、太阳直刺0.5寸,用平补平泻法,合谷及足三里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5次为1疗程,每日针刺1次。

针刺2次后,右上眼睑有所上提,再针刺5次后,上眼睑已无明显下垂现象,双眼裂大小相等,眼睑开合正常,10次后视物清晰,头昏及乏力症状基本消失。随访三个月无复发。

【按语】

上眼睑下垂中医称为上胞下垂,本病是由外伤致使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通过局部及远端取穴,进行针刺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而达治病的目的。

整理:赵霞;审阅:赵道洲

局部及远端取穴治疗面肌痉挛

袁某,女,52岁,退休干部。

初诊:2013年12月8日。左侧面肌不自主抽动一年余。患者一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左侧面部口眼斜,经口服中西药及针刺治疗一月后症状消失,但出现左侧面部不自主抽动,经多家医院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且逐渐加重,拍颅脑CT排除颅脑疾患。目下症见:患者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面色潮红,纳可,睡眠欠佳。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面肌痉挛。中医诊断:面img,证属:肝风内动。治宜息风镇痉。

取穴:攒竹、迎香、地仓、颊车、太阳、颧髎、合谷(双)、太阳(双)、侠溪(双)。

针法:面部穴(患侧)采用补法,合谷、太阳、侠溪采用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患者针刺5次后,自述抽动次数及频率明显减少,8次后面部基本无抽动,为了巩固疗效,针刺满10次,诸症皆消,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面img”范畴。它的特点是一种无痛性、有规则的阵挛性面部肌肉的抽动,通常先开始于眼轮匝肌收缩,抽动常局限眼睑或口角,严重时可扩展至一侧面部,包括颈阔肌,常为一侧性,很少两侧同时发生。

本病由肝风内动,肝主筋,引起筋惕肉动而不能自制。太冲、侠溪具有息风镇痉之效,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侠溪是胆经的荥穴,荥主身热,两穴相合有疏泄肝胆之热、息风镇痉之效。

治疗期间注意静养,保暖遇寒,作息要有规律,以防止病情复发。

整理:赵霞;审阅:赵道洲

矩阵针灸治疗外展神经麻痹

周某,男,35岁。

初诊:2014年6月12日。右眼球不能外展一周。患者一周前外出受凉后出现右侧面部麻木不适,后出现右侧眼球不能外展。前往当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右侧外展神经麻痹,给予口服西药治疗,但效果欠佳,故来我科求治。刻下症见:患者右侧眼球向外侧转动受限,复视,右侧面部麻木不适,舌淡,苔薄白,脉浮弦。西医诊断:外展神经麻痹。中医诊断:风牵偏视,证属风邪阻络。治宜祛风通络,调和气血。

取穴:四中穴、太阳(双)、风池(双)、球后(双)。

针法:四中穴针刺以百会穴为中心沿皮刺入1.2寸。太阳穴针刺针尖对准耳垂斜刺入1.2寸,风池穴针刺针尖对准对侧眼球斜刺入1.2寸,使眼球有酸胀感。球后穴针刺嘱患者眼向上看,固定眼球,针尖沿边缘进针。经治疗10次后眼球转动自如,视物清晰,经眼科复查后病已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本症乃风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眼部筋脉失于濡养所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至。风池穴为祛风要穴,太阳穴可祛风散邪、舒筋通络,球后穴为经外奇穴,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与眶下壁之间,分布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为治疗斜视、眼底诸病要穴。四中穴居于人顶,可升阳气。诸穴相合,组成头部矩阵针灸,具有诸风可去、经脉可通、气血得运、眼病可除之效。

整理:赵霞;审阅:赵道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