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友生医案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痹证案

例61

秦某,男,26岁。1976年5月9日初诊。

患风湿痹证2年,腰膝痛甚,阴雨天寒时尤甚,怕冷,容易感冒,口淡乏味,不渴,舌苔白润,脉沉细弱。投以桂枝附子汤加味:桂枝10g,熟附子10g,炙甘草10g,生姜3片,红枣5枚,白术30g,炒白芍15g,骨碎补15g,桑寄生30g,杜仲15g,续断15g。连服5剂,时自微汗出,腰膝酸痛明显减轻,腿力渐增,阴雨天寒时痛亦不加剧,但大便软烂不成条,夜难入寐。

二诊:守上方加生黄芪30g,党参15g,云苓15g,夜交藤、合欢皮各15g。再进7剂,腰膝酸痛减去大半,胃纳好转,天亮睡醒仍自微汗出。

三诊:仍守上方加生龙牡各30g,制乳没各15g,木瓜、生薏苡仁各15g。再服5剂,腰膝酸痛全除。近日虽因事久坐,半天也不觉痛,知饥食增(每餐能食200~250g),但胃纳不香,脉力渐旺。

四诊:再守原方服5剂,诸症悉除,仅夜寐较差仍存。最后用二诊方10剂,加入红参30g、鹿茸15g、酸枣仁15g,蜜丸长服以巩固疗效。

例62

王某,女,25岁。1974年5月6日初诊。

久患风湿痹证,初起为右侧腰腿痛,经治虽渐好转,但又出现左侧腰腿冷痛而拘急,天气冷时加剧,入暮尤甚,以至夜不能寐。近3个月来,腰腿冷痛月甚,且左腿有麻痹感,终日卧床,不能久坐,步履艰难,需人扶持,行走时左下肢跛躄呈侧弯状,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投以桂枝附子汤加味:桂枝10g,熟附子10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白术15g。

5月10日二诊:服上方3剂,每次药下须臾,即感全身温暖而微汗,腰腿痛稍见减轻,痛点游走。守上方加桑寄生30g,独活10g,防风10g,党参15g。

5月15日三诊:再服二诊方5剂,每次药下反应如前而汗出较多,白天腿痛明显减轻,入暮仍感痛甚。守一诊方加重白芍为24g,大枣为10枚;更加当归15g,鸡血藤15g,五加皮10g,威灵仙10g。

5月26日四诊:再服三诊方5剂,腰腿痛续减,左腿麻痹解除,脚力渐增,能骑自行车。又服上方5剂,腿力更增,能够行走500米左右,白天腰腿痛很轻微,但入暮痛较明显,下半夜尤甚。守上方再进5剂。

6月1日五诊:由于28日月经来潮而腰腿痛甚。守上方加重当归为24g,白芍、鸡血藤、大枣各30g,甘草为15g;更加桑寄生30g,独活、防风各10g。

6月28日六诊:再服上方20剂,左腰腿痛渐除,不仅白天痛很轻微,入暮也不加重,天气变冷亦不感到痛甚,可以坚持久坐2~3小时,行走更觉有力,左下肢跛躄侧弯已不明显,腰腿冷感消失,屈伸自如,自觉病已基本痊愈,乃上班工作。最后仍守上方加黄芪、杜仲、续断、山药、狗脊等,更进20剂而痊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两条虽互有异同,但都属于风寒湿邪为患,只不过是表里病机各有偏重而已。从临床实际来看,三方实可合用。我对本证常用桂枝汤加术附,疗效尚称满意,上述两案即其例证。

例63

唐某,女,32岁。1990年9月9日上午初诊。

患风湿痹证。左腰腿硬痛已四五年,腰痛有沉重感。近年右膝关节酸胀痛甚,怯寒易感,舌苔白黄而腻,脉沉迟弱。投以附子汤加味:熟附子30g,党参30g,白术30g,云苓30g,炒白芍30g,当归15g,鸡血藤30g,葛根50g,桑寄生30g,杜仲15g,续断15g。3剂。

9月15日上午二诊:腰腿痛明显减轻(腿痛减半、腰痛减1/3),过去不能平卧,现在可以平卧1小时左右,硬感稍有减轻,大便成条色黄。守上方再进5剂。

9月24日下午三诊:腰腿痛基本解除,硬感转软,可以平卧2~3小时,现惟右臀部在卧压时微痛,否则不痛。近又感冒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昨今好转,未影响腰腿痛。守上方加重桂枝为30g,再加黄芪50g、防风30g。再进5剂而愈。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本证是因伤寒邪犯少阴而外连太阳所致。但其病机重点在于少阴阳衰阴盛,故用附子汤温补少阴阳气以驱散太阳阴邪。有的注家推崇本方为“风寒湿身痛仙丹”,当是根据仲景用以主治身体骨节痛而临床实践有得之言。我对风寒湿邪外犯太阳而内伤少阴的关节痛证,也常用此方获得良效,本案即其例证。

例64

罗某,男,26岁。1989年11月25日上午初诊。

患风湿痹证。右膝关节肿痛、灼热40天,近20天来逐渐加剧,拄杖跛行,举步维艰,周身皮肤散见红疹,入暮发热,汗出后怯寒,口渴甚而喜热饮,口微苦,不思食,大便干结,粪色酱黑,小便黄热短少,舌苔白厚微黄而腻,脉浮数。投以麻杏苡甘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30g,生甘草10g,桂枝10g,赤白芍各30g,知母30g,防风15g,防己15g,川牛膝15g,木瓜15g,生姜5片,红枣5枚,白茅根30g,赤小豆30g。3剂。

12月3日上午二诊:右膝关节热痛基本解除,肿尚未消,跛行基本纠正,今日步行前来就诊,夜间已不发热,口亦不渴,胃纳渐开(每餐能食100g米饭),周身红疹消失,大便通畅,小便如前,苔薄,脉平。守上方合五苓散加减: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50g,猪苓15g,泽泻15g,白茅根50g,赤小豆30g,赤白芍各15g,五加皮15g,生姜5片,红枣5枚。再进3剂。

12月9日上午三诊:行步基本正常,尿转清长,大便先硬后软色黄,纳佳,寐安。守二诊方加川牛膝、木瓜各15g,再进3剂。

12月14日上午四诊:诸症消除,行步正常,病已向愈。守上方加减:麻黄10g,杏仁10g,生薏苡仁50g,生甘草5g,防己15g,黄芪30g,牛膝15g,木瓜15g,苍术10g,黄柏5g,白茅根50g,赤小豆30g。再进3剂以巩固疗效。12月30日上午来求诊已患11年的癫痫时告知,服上方后,一切恢复正常,已停药13天,疗效稳固。

例65

孙某,男,21岁。1990年12月3日初诊。

患风湿痹证。身热午后较甚(38℃左右),右膝关节红肿热痛月余,膝弯拘急,步履维艰,左目赤已半年,右背痛向左背走窜,头昏,纳差,口干喜冷饮,大便结,小便黄赤频数热痛,舌尖红苔黄而腻,脉浮数。投以麻杏苡甘汤加味:麻黄15g,杏仁15g,生薏苡仁50g,生甘草15g,防己30g,赤白芍各30g,当归15g,鸡血藤30g,葛根50g,牛膝15g,木瓜15g。3剂。

12月6日二诊:近日寒热如疟状,每日二三度发,寒重热轻,热退无汗,渴喜冷饮,饮不解渴,头闷痛,膝痛如故,但大便已不结,尿路刺激征大减。守上方加柴胡30g,桂枝15g,知母15g,生石膏30g,白茅根50g,赤小豆30g。再进3剂。

12月10日三诊:头痛解除,渴减,但仍寒热如疟状,每日数度发,膝痛好转3天,昨夜又复如故。守上方合桂麻各半汤加减:麻黄15g,杏仁15g,生薏苡仁50g,生甘草10g,桂枝15g,赤白芍各15g,生姜3片,红枣5枚,防己30g,牛膝15g,木瓜15g。再进3剂。

12月13日四诊:寒热如疟状解除,尿转清长,胃纳好转(每餐可食米饭2大碗),惟膝痛仍如故。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30g,赤白芍各30g,知母10g,白术15g,熟附子10g,麻黄15g,防风15g,甘草10g,生姜5片,生薏苡仁30g,防己30g,牛膝15g,木瓜15g。再进7剂。

12月20日五诊:服上方前4剂时肠鸣水泻,日1行;后3剂时肠鸣,大便转软烂,日1行,膝痛基本解除,舌苔白腻(自云晨起白苔厚腻满布),脉仍浮数。守四诊方加重白术为30g,再加苍术15g。再进7剂。

1991年1月10日六诊:右膝关节肿痛全除,已能正常行走,仅跑步时稍感膝痛。守五诊方再进7剂,以巩固疗效。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治》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本条是属风湿热痹证,与上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的风寒湿痹证相对。风寒湿痹宜用麻黄加术汤方,以麻黄汤发散风寒,加术(白术或苍术)驱其寒湿。风湿热痹宜用麻杏苡甘汤方,在麻黄汤方基础上,去桂枝之辛温,易生薏苡仁之甘凉,以驱散风湿、清利湿热。以上所述例64、例65两案,都属风湿热痹的麻杏苡甘汤证(并随宜配合了桂枝芍药知母汤、五苓散和自制白茅根汤与芍甘归鸡汤等方)。至于前述例61、例62两案的风寒湿痹之所以用了桂枝加术附汤而未用麻黄加术汤者,是因风寒湿痹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固宜用麻黄加术汤方,实中兼虚证则宜用桂枝加术附汤方之故。

例66

谢某,女,14岁。1991年7月4日中午初诊。

患风湿痹证。脚膝关节疼痛三四年,时痛时止,每月发作二三次,痛引腓肠肌,腰及两手肘关节亦有时痛,冬令足冷难以回温,大便易结。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10g,赤白芍各15g,知母5g,白术15g,熟附子10g,麻黄5g,生姜3片,炙甘草10g,防风15g,独活10g,牛膝15g,木瓜10g,生薏苡仁30g,桑寄生30g,杜仲15g,续断15g,当归10g,五加皮10g,威灵仙10g。5剂。

7月9日二诊:服上方后,脚膝关节疼痛全止(服至第3剂时即止)。守上方再进5剂。

7月19日上午三诊:服上方5剂后,因效果好,自行加服5剂。脚膝疼痛未再发生,昨日上午挑水一担,下午腹痛,得大便后缓解,旋即左腹股沟及大腿部疼痛约10分钟自止。守上方去五加皮、威灵仙,再进5剂。

7月23日上午四诊:19日下午配药回家,7时许右脚及左膝关节疼痛约1小时,服上方后,至今未再疼痛,近日汗出较多。守三诊方去麻黄,加黄芪30g、防己15g。再进5剂以巩固疗效。

例67

聂某,女,47岁。1989年7月27日初诊。

患风湿性关节炎多年,逐渐发展成为“风心病”(1979年发现心脏二尖瓣狭窄),病情日益加重,手足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痛甚时骨间灼热,手足浮肿,起坐行走艰难,大便结,怯寒,脉细涩(间有“早搏”)。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加味:桂枝15g,赤白芍各30g,知母15g,白术30g,熟附子15g,麻黄15g,防风30g,黄芪60g,炙甘草15g,生姜5片,红枣10枚。5剂。

7月29日二诊:昨日中午开始服药(自减附子为5g)后,周身自觉发热微汗出(体温由36.8℃升至37.3℃),感到轻松;晚上9时服二煎后也觉发热微汗出,手足浮肿稍见消退,小便短少灼热;今日怯寒减轻,昨今两日均解软便2次,腹微痛,脉力好转。守上方再进。

8月1日三诊:上方附子从前日起,由5g加至10g,昨已加至15g,服后并无不良反应,仅感周身微热微汗,关节肿痛明显减退,自觉轻松,小便次数增加,尿色由浓茶样转至淡黄色,大便软烂不成条,色深黄,不甚臭,昨日上午解2次,上午及晚间各解1次,腹不痛,咽喉不干痛。守上方加重附子为20g;再加白茅根50g,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g。再进5剂。

8月9日四诊:浮肿基本消退(平卧时不肿,站立时仍有微肿),尿转清长,大便软烂日行1~2次,色深黄,服第2剂时,因感冒低热,肩、膝关节痛甚,但持续1天自止;昨晚口苦乏味,不思饮食。守上方出入:桂枝30g,白芍30g,知母10g,白术30g,熟附子30g,麻黄10g,炙甘草15g,生姜5片,红枣10枚,黄芪60g,生薏苡仁30g,木瓜15g。再进5剂。

8月19日五诊:服上方2剂后,身有微热(37.5℃~37.8℃),停药2天,热退继续服2剂,又发热,停药即热退,又服1剂又发热,停药热退后,手足关节肿痛复如故,但怯寒稍缓,现胃纳尚佳。守初诊方改熟附子为制川乌(另用蜜煎1小时取汁冲服),加白茅根、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g。再进5剂。并嘱另取红人参切片,时时嚼服。

8月24日六诊:近日时时嚼服红人参(每次1片),自觉舒适,浮肿见消,夜寐甚安,惟自汗较甚,迫切要求止汗。投以生脉散加味:红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黄芪50g,浮小麦30g,生龙牡各30g。以益气养阴、固表敛汗。

9月23日七诊:自服六诊方后,自汗即止,夜寐甚安,肿消痛止,神旺食增,大便通畅,脉起有力,自云病愈,要求停药。

例68

黄某,男,23岁。1991年5月21日上午初诊。

患风湿痹证。今年清明节前起病,发热微恶寒,左腹股沟疼痛灼热,持续半月,寒热虽退,而左腹股沟热痛未已,时轻时重。昨晨痛处起如5分镍币大疱五六个,微痒,今日已消去三四个。昨起疼痛增剧,痛由左大腿延及左小腿,脚筋挛急,不能转侧,只能屈,不能伸,伸直则痛尤甚,并引腰酸胀痛,1周前尚能行走,现已不能步行,需人搀扶前来就诊,扶起时腰不能伸,左脚歪斜不能直立,时出冷汗,不思饮食,无饥饿感,口淡或苦,大便软烂不成条,色深黄,隔日1行,尿清,寐差,舌红苔薄白,脉濡数。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加减:桂枝10g,赤白芍各50g,知母10g,白术30g,干姜10g,云苓30g,炙甘草10g,苍术10g,黄柏10g,防风15g,防己15g,黄芪50g,当归15g,鸡血藤30g,生薏苡仁50g,牛膝15g,木瓜15g。3剂。

5月24日上午二诊:痛减大半,纳开(每餐能食150~200g米饭),神旺,面色转华,已能坐起(过去只能平卧,不能坐起),舌苔已退,脉力渐增,现惟髋臀部及左腹股沟、大腿有时隆起热痛由上而下游走,左足胫骨外侧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扶起站立时,腰能伸直,但脚膝仍不能伸直(坐时可以伸直)。守上方加乳香、没药各10g。再进3剂。

5月29日上午三诊:服上方3剂,因效果好,自行加服3剂,现髋臀部及左腹股沟已不觉痛,脚痛亦渐止,已能站立如常,但尚不能行走,行走即痛,大便已正常,食增神旺,面部肌肉渐丰。守二诊方再进3剂。

6月2日上午四诊:上方尚未服下,因过食生冷(番茄)而使髋臀部疼痛复剧作,痛处隆起,乃于30日着家人来询问,是否需要改方。即嘱原方照服,并给云南白药10瓶,嘱专服其中的保险子,每次随药方服1粒,每日3次(早、午、晚)。今日其姐来告,髋臀部疼痛基本消失,但仍稍见隆起,摸之身有微热,并感头昏眼花,出冷汗,不饥不思饮食,舌苔白厚。改投附子理中汤合黄芪桂枝汤加味:熟附子15g,炮干姜10g,白术30g,党参30g,炙甘草10g,黄芪50g,桂枝15g,炒白芍30g,生姜5片,红枣5枚,白豆蔻10g,砂仁10g,云苓30g。3剂。

6月5日上午五诊:身热、出冷汗、头昏眼花均已解除,知饥食增(每餐可食200~250g米饭),但觉痛又加重。守二诊方出入:桂枝10g,赤白芍各30g,白术30g,炙甘草10g,防风15g,黄芪50g,当归15g,鸡血藤30g,党参30g,云苓15g,桑寄生30g,独活15g,杜仲15g,续断15g,防己15g,黄柏5g。再进3剂。6月11日中午六诊:服上方3剂,因效果好,自行加服3剂,现左髋臀部及大腿痛已减9/10,仅左下肢外侧仍有微痛,已能勉强自主行走,脉仍细弱。守五诊方再进5剂。

6月21日上午七诊:服上方5剂,因效果好,又自加服5剂,今日独自步行来诊,现仅行走时左髋臀部(仍稍见隆起)及膝关节微痛,左脚踝关节稍感麻木。守五诊方去苍术、黄柏、党参、云苓,加川芎10g、赤小豆30g。再进5剂。

7月4日中午八诊:痛已基本痊愈。守上方出入:桂枝、当归、五加皮、威灵仙、木瓜各10g,赤白芍、白术、防风、防己、云苓、牛膝各15g,黄芪、党参、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g,炙甘草5g。再进5剂,以巩固疗效。

例69

黄某,女,3岁。1991年6月22日上午初诊。

患风湿痹证。发热1周,住院治疗热退后,脚痛不止已4天,大、小腿起包块4个,脚背1个,浮肿,现脚不能站立行走,医院检查血象偏高,按关节炎处理无效,鼻涕多,时出冷汗,纳减,大便成条色黑,指纹紫红。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加减:桂枝5g,赤白芍各15g,知母10g,生甘草5g,防风10g,防己10g,独活10g,牛膝15g,木瓜10g,五加皮5g,威灵仙5g,苍术10g,黄柏5g,黄芪15g,当归10g,金银花15g,连翘15g,夏枯草15g,生薏苡仁30g,赤小豆30g。3剂。

6月26日上午复诊:脚痛全除,已能站立行走,脚上包块已消去2个,脚背包块亦消,胃开食增。守上方再进3剂而痊愈。

例70

熊某,男,13岁。1991年12月15日上午初诊。

患风湿痹证。左脚膝关节疼痛已2个月,膝以下冷,右腓肠肌稍见萎缩,跛躄而行,头昏,面色无华,舌苔白黄润滑,脉细弱。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方加减:桂枝10g,赤白芍各15g,炙甘草10g,防风15g,防己15g,独活10g,五加皮10g,威灵仙10g,苍术10g,白术15g,黄柏5g,牛膝15g,木瓜10g,生薏苡仁30g,当归10g,黄芪30g。3剂。

12月20日上午复诊:据患者父亲面述,左脚痛基本消失,现仅弯膝时按之稍有痛感,跛行已完全纠正,步履如常。守上方再进3剂而痊愈。

例71

李某,男,30岁。1964年12月10日初诊。

患风湿性关节炎近10年,通身关节疼痛,尤以腰腿为甚,阴雨天痛剧,舌苔白黄,脉濡细数。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5g,白芍15g,知母15g,甘草15g,麻黄15g,黄芪15g,防风10g,生姜10g,当归10g,乳香10g,青风藤15g,红藤10g。连服3剂(第1剂方缺知母,服后口干渴甚;第2剂方有知母,服后则口干渴止),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因守方服至60剂,腰腿关节疼痛消失,病告痊愈。

例72

涂某,男,62岁。1992年6月10日初诊。

全身关节肿痛灼热月余,尤以下肢为甚,不能活动,肢麻,神困嗜睡,脉缓,舌苔白微黄厚腻,饮食、二便尚可。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桂枝10g,赤白芍各30g,知母10g,白术15g,熟附子10g,麻黄10g,生姜皮10g,炙甘草10g,防风15g,防己30g,独活10g,当归15g,鸡血藤15g,川牛膝15g,木瓜10g,生薏苡仁30g。

6月12日二诊:服上方3剂,诸症减轻,舌苔减退,舌多津,守上方再进3剂。

6月17日三诊:症减十分之四,关节灼热消失,现仅踝关节日肿夜消,踝以下麻,双膝痛,左肘痛致屈伸不利,乏力,脉细。守上方加泽兰30g,五加皮、威灵仙各10g。再进5剂。

6月22日四诊:症减十分之七,惟大便溏泄,日二三行,欲呕,神疲思睡。守上方加重熟附子、白术各为30g。再进5剂。

6月26日五诊:诸关节肿消痛止,痛已向愈。现惟神疲,足软,趾端麻冷,便溏日2行,脉虚软不任按,苔白舌多津。守上方去木瓜、薏苡仁、赤芍,减白芍为10g,加重白术为50g,更加黄芪、党参各30g。再进5剂以收功。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尤在泾注:“诸肢节疼痛,即历节也,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形气不足,而湿热下甚也。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湿热且从下而上冲矣,与脚气冲心之候颇同。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热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本条是属风湿痹证中的寒热虚实错杂证,近人称之为“尪痹”(形容关节肿大而身体消瘦),比较顽固难治。以上所述6案即其例证。并由此可见,本方之于本证卓有疗效,但在具体运用时,必须随证适当加减,才能提高疗效。如腰痛加桑寄生、杜仲、续断;脚痛甚(跛行)加牛膝、木瓜、独活、威灵仙、五加皮;浮肿合自制白茅根汤;气虚合四君子汤或玉屏风散;血虚合自制芍甘归鸡汤等。

例73

于某,女,7岁。1992年5月21日上午初诊。

久患风湿痹证。现左脚板右旋,足趾不能上翘,跛躄而行,但不痛,左小腿肌肉稍见萎缩,青筋暴露。近时继发颈部淋巴结核,经西医诊治低烧虽退,但结核依然。投以独活寄生汤方加减:独活10g,桑寄生30g,杜仲15g,续断15g,当归10g,川芎5g,赤白芍各10g,生地黄10g,党参15g,白术10g,云苓15g,炙甘草5g,黄芪15g,桂枝10g,牛膝15g,木瓜10g,生薏苡仁30g,威灵仙10g,五加皮10g,补骨脂15g,骨碎补15g,制乳没各10g。3剂。

6月24日上午二诊:服上方3剂见效,因自加服3剂,现左脚板右旋基本复原,跛行大有改善,颈部淋巴结核消失。守上方加山药、石斛各15g。再进5剂。

7月1日上午三诊:跛行基本纠正,左小腿肌肉萎缩基本复原。守二诊方再进5剂而痊愈。

独活寄生汤是一个通治风湿痹证的著名古方,至今尤为临床医生所喜用。如能善用加减,确实是有良效的。但因本方是在八珍汤(仅缺白术,但可加用)补养气血的基础上加以祛风湿,扶正药多于祛邪药,所以比较适宜于风湿痹证日久正偏虚者,尤其对风湿邪入心脏的气血两虚之证颇为相宜。但对风寒湿邪入心而阳气偏虚者宜合附子汤;对风湿热邪入心而阴血偏虚者宜合生脉散。本方若用于风湿痹证初起而邪偏实者,必须妥善加减,才能取效。否则,如属风寒湿邪偏实而用人参、熟地黄等壅补,必致邪滞难解;如属风湿热邪偏实而用桂心、细辛等温散,必致热势愈炽,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不过临床所见风湿痹证,大都迁延日久而致气血两虚,故运用本方的机会较多,本案即其例证。

例74

罗某,男,13岁。1992年7月初诊。

患顽痹证。左手腕关节内旋而不能外展,手指呈鹰爪状,向内不能伸展,左足内旋,踝关节以下欠灵活,行步歪斜但不痛,下肢有力,肌肉未萎缩,大便秘结,数日1行,舌脉尚无异象。投以补阳还五汤方加味:黄芪60g,当归30g,赤白芍各30g,川芎10g,生地黄30g,地龙30g,桃仁10g,红花10g,甘草15g,伸筋藤30g,鸡血藤30g。3剂。

7月11日上午二诊:鹰爪手指能勉强自动伸开。守上方加葛根50g,麻黄30g,桂枝30g,杏仁15g,生姜5片,红枣10枚。再进3剂。

7月21日三诊:鹰爪手指更见灵活,可以大幅度展开和收拢,右足行走时自觉较前灵活。守二诊方加熟地黄30g,牛膝、木瓜各15g,生薏苡仁30g。再进10剂。

7月30日上午四诊:服三诊方10剂,左下肢运动基本正常,行走已不歪斜,左手指鹰爪状明显改善,大便仍结但易行。嘱守三诊方坚持服至病愈为度。

例75

陈某,女,50岁。1985年4月18日上午初诊。

患顽痹证,两手指关节变形外旋、肿大,两足踝关节亦肿大但未变形,上下肢尽疼,手指有痒感,足有灼热感,怯寒,舌淡,脉细涩。投以补阳还五汤合桂枝附子汤方:黄芪120g,当归15g,赤芍15g,白芍30g,川芎10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桂枝15g,熟附子15g,白术15g,炙甘草10g,生姜5片,红枣5枚。5剂。

4月27日下午复诊:手指关节自觉轻松。守上方加重赤白芍各为60g、当归为30g、白术为30g,续进,并嘱坚持服至病愈为止。

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补阳还五汤方(生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去土)一钱,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水煎服)是以益气为主,活血化瘀为辅;为中风半身不遂等症的著名古方,至今尤为临床医生所喜用。我认为此方不仅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也适用于因气虚血瘀而成的其他病证。如上述两例因痹证日久,气虚血瘀以致手足关节变形的治验,即其例证(但前例因血虚肠燥、大便秘结而合用了自制芍甘归鸡汤,后例因阳虚怯寒、舌淡、脉细涩而合用了桂枝附子汤,同中稍异)。

例76

彭某,男,4岁。1985年7月9日上午初诊。

患者于今年5月30日在风雨中玩耍后,下午4时许突然左脚叫痛,行走异常,入暮尤甚,彻夜哭闹不眠,两脚左直右弯不能活动,不能弯腰,高热达39℃以上。6月1日住入省儿童医院,高热达40℃以上,经输液后,热退痛止,左脚稍能活动;次日两脚渐能抬起;3日可以下床拐行,但至晚上脚痛剧烈;4日脚又左直右弯不能活动如前,经输液后痛止,但仍只能拐行,有时还会手痛能伸不能屈。经会诊,或认为是风湿病,或认为是小儿麻痹,或认为小儿淋巴结炎,或怀疑为白血病,未能确诊,6月7日出院。8日住入当地县医院,晚上脚又剧痛哭闹了一夜,经输液后痛虽止,但不能站立行走。此后脚痛每隔1~2天剧作1次,脚不痛时稍可拐行。因治疗无效,乃再住入省儿童医院,仍无起色。今日前来就诊,投以自制芍甘归鸡汤方加味:当归10g,赤白芍各30g,甘草10g,鸡血藤15g,牛膝10g,木瓜10g,生薏苡仁30g,五加皮10g,威灵仙10g。

8月14日上午二诊:服上方12剂时,大见效验,脚痛只轻度发作1次(较前痛减十之八九)。服至20剂时,由于感冒,又轻度发作1次,此后未再发作,现仅右肩微肿而已。患儿平素脾胃虚弱,运化不良,食少,大便易溏。日前曾腹泻1次,近日泻止,仍日行软便2~3次。守上方合玉屏风散、异功散加味:当归10g,赤白芍各15g,甘草5g,牛膝10g,木瓜10g,生薏苡仁5g,五加皮10g,威灵仙10g,黄芪15g,防风10g,党参15g,白术30g,云苓15g,陈皮10g,山楂15g,六曲5g,麦芽15g。

1986年10月14日三诊:服二诊方20剂,一切恢复正常,但仍容易感冒。守一诊方合玉屏风散以善后。

例77

吕某,男,49岁。1972年1月2日初诊。

久患风湿腰痛。1956年仅感腰部不适;1959年逐渐感到腰痛,时作时止,但痛不甚,尚能参加体力劳动;至1965年后,腰痛逐渐加剧,以致不能参加体力劳动。近年来腰腿痛甚,尤以右侧髋、膝关节更为明显,右大腿外侧皮肤麻痹而灼热,最近且见右小腿皮肤红肿,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西医检查发现第7腰椎骨裂,并有风湿性关节炎和高血压病史。投以自制芍甘归鸡汤方加味:当归15g,生白芍15g,生甘草15g,鸡血藤15g,牛膝10g,木瓜10g,杜仲15g,续断15g,白茅根30g,生薏苡仁30g,赤小豆15g,云南白药1瓶。连服4剂,腰腿痛基本消失,其他症状悉除。患者原因无法去北京参加会议颇感焦急,幸而服药病已基本痊愈,乃欣然启程赴京报到。

例78

柳某,男,19岁。1974年12月20日初诊。

患风湿性关节炎,腰腿关节痛甚,行走无力,手指关节亦痛,每隔五六天腰及上下肢关节必发阵痛1次,咽喉干燥,大便秘结,脉细数。投以自制芍甘归鸡汤加味:当归15g,白芍30g,甘草15g,鸡血藤30g,川牛膝15g,木瓜10g,生薏苡仁15g,桑寄生30g,独活10g。连服10剂,腰腿关节疼痛大减,手指关节痛全止,行走轻快有力,大便畅利而粪软烂不成条,脉已不数。

二诊:守上方加白术15g。再进10剂,腰痛基本解除,仅感微酸,未再阵发剧痛,惟下肢膝、踝关节和脚后跟以及脚板心等处时有游走性微痛。

三诊:仍守上方加减以善后。

以上3例风湿腰脚痛,都属肝肾阴血不足以养筋骨而外邪留滞之证。我对本证常用自制芍甘归鸡汤方(当归、芍药、甘草、鸡血藤)为主,随症加味(腰痛甚加桑寄生、杜仲、续断,脚痛甚加牛膝、木瓜、五加皮、威灵仙,浮肿加白茅根、生薏苡仁、赤小豆)治之。方中主药用量至少各15g,多则30~60g。此方疗效甚佳,不可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