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六经辨治失眠
太阳病方论治失眠
失眠从太阳病论治来源于营卫不和这一病机,即《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同时《内经》还提出了治则,《灵枢·邪客》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所谓“通其道”就是使其营卫协调,阳入阴之道路通畅,使阴阳之气能够调和贯通,则能安卧入眠。所以,失眠病证从太阳病论治的基本治则是:和调营卫,交通阴阳。
1.常用方
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等。
2.辨治眼目
心悸不寐,怔忡不适,四肢不温,气上冲感,汗出恶风,舌淡红或暗红、舌苔薄白,脉细或缓等。
3.验案举例
(1)桂枝汤治验(李建安医案):余曾治一失眠症,通宵不寐,常自汗出,历服天王补心丹、养血安神片、酸枣仁汤罔效。余用桂枝汤治之,汗止而寤寐如常。学生奇而问之:“如之奈何?师不用安眠药而能获如此神效。”答曰:“营卫不和,卫不入于营,故不寐。今服桂枝汤则营卫和,故汗之而能寐也。”
(2)苓桂枣甘汤治验(胡希恕医案):张某,女,65岁,1965年12月13日初诊。多年失眠,久治不效。近头晕心悸,脐左跳动,有时感气往上冲,冲则心烦,汗出,口干不思饮,苔白,脉缓。此属寒饮上扰心神,治以温化降逆,佐以安神。予苓桂枣甘汤加味:茯苓24g,桂枝12g,大枣5枚,炙甘草6g,酸枣仁15g,远志6g。服3剂睡眠稍安,头晕心烦、气上冲感亦减,前方加生龙牡各15g,续服6剂,诸症若失。
4.相关条文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三两(切) 大枣二十枚(擘)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条: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4条: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少阳病方论治失眠
《类证治裁》云:“阳气自动而静,则寐;阴气自静而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阳护于外,阴守于内,通过少阳枢机运转而阴阳交配。若少阳枢机不运,乃使表里开合无度,气血运行紊乱,阳气不交于阴而导致失眠。
1.常用方
小柴胡汤、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柴胡桂枝汤、四逆散、奔豚汤等。
2.辨治眼目
心烦不寐,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苔满,苔薄,脉弦等。
3.验案举例
(1)小柴胡汤治验(任宏程医案):节某,女,52岁,1989年3月18日就诊。述因惊吓染患失眠三十余年,始为入寐困难,闻步履、门响、人语等声扰醒,醒后不能再寐,家人倍蹑手足而行,莫敢触冒。每日睡眠不足四个小时,甚者彻夜不眠,良医数更,中西药并进,针灸按摩、气功保健、土单验方、求神拜佛遍施,终无一效。近几年尤为严重,连日不眠,甚则月余,终日苦不堪言。但精神状况尚可,饮食如故,仍能坚持工作,旁无他症。谈叙间,随取往日病例处方一大厚叠,余逐观之,率多按养血安神论治,镇心安神、养阴清热、涤痰清心、活血化瘀、消食和胃者亦复不少。余聆视病情,也感茫然,讶为顽症。殚思再三,忽悟失眠一症,病因虽繁,但总属阴阳失调,阳不交阴,治疗也当着眼于此。奈苦无良方,辗转思维,蓦然忆及小柴胡汤正是调和阴阳之方,不妨一试,乃疾疏方:
柴胡15g 半夏 黄芩 人参 甘草各10g 生姜5片 大枣5枚
嘱令千里流水煎之。
患者对治愈早已懊丧,今又见药简量轻,平淡无奇,直摇头长叹。余释其病理,言此方乃医圣先师调和阴阳之祖方,心诚则灵。千里流水煎药,乃为奇处。《本草纲目》云:“流水者,以大而江河,小而溪间,皆流水也。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主治……阳盛阴虚,目不能瞑。”患者将信将疑,取药而去。不意翌日来告,昨天服药,当夜即安然入睡,一觉竟10个小时,醒后精神疲惫,仍有睡意。既效不更,仍宗前方,6剂诸症竟悄然而去。余为之获效速捷而惊讶,恐其病久疗效不固,嘱再进3剂,以收全功。一年后追访,安然无恙。
(2)奔豚汤治验(徐登国医案):陈某,女,39岁,1987年10月21日初诊。失眠头昏、心悸躁烦年余,服西药有时虽能成眠,而晨起仍感头昏脑胀,倦怠乏力,久而厌食。后服归脾丸、枣仁安神液、柏子养心丸等药,也多乏效。面色萎黄少华,失眠头昏,有时彻夜不眠,心悸怵惕,抑郁寡欢,两胁隐痛,口苦,时有嗳气,溲黄,舌淡苔黄,脉细弦。此为阴血亏少,肝失濡养,木郁化热,引动心火,气机失于和降,心神不能安宁所致。法宜养血滋阴以柔肝木,泄热平冲以宁心神。方取奔豚汤化裁。药用:
当归10g 炒白芍10g 炙远志10g 酸枣仁5g 丹参15g 黄芩10g葛根10g 法半夏10g 郁金10g 李根白皮15g 龙齿(先煎)30g 生姜3片 甘草6g
服5剂后已能成眠,嗳气停止,胁肋不痛,自谓有心静神怡之感。肝热得清,冲气得平,心神渐安,原方去郁金、生姜,继进5剂,睡眠一如常人。嘱其常用生脉饮、地黄丸滋阴益气养血,善为调养,睡眠一直很好。
4.相关条文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伤寒论》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伤寒论》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方论治失眠
《素问·逆调论》有训:“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阳明通降失常亦是导致失眠的一个常见因素。姜春华先生在其《中医学术思想研究及临床经验选粹》一书中亦明言:胃家实,腑浊上攻于心,心神受扰而不宁,故不眠。如用安神镇静之品,是治标而遗其本,服大量安眠药无效即是明证。法当去胃腑之实,实祛浊除,心神得宁,自然安寐。
1.常用方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百合地黄汤、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枳实芍药散、猪苓汤等。
2.辨治眼目
心中烦躁,辗转难眠,手足心热,口干多汗,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脉弦数有力等。
3.验案举例
(1)大承气汤治验(姜春华医案):战某,男,38岁。1982年3月4日初诊。连续失眠十余日,彻夜不寐,服大量安眠药无用,痛苦不堪。面红目赤,大便不通多日,舌苔黄厚,脉大。用大承气汤:大黄9g,芒硝6g,枳实6g,厚朴9g。仅服1剂,腑通,当夜酣然入眠。
(2)黄连阿胶汤治验(刘渡舟医案):李某,男,49岁。患失眠已两年,西医按神经衰弱治疗,曾服多种镇静安眠药物,收效不显。自诉:入夜则心烦神乱,辗转反侧,不能成寐。烦甚时,必须立即跑到空旷无人之地大声喊叫,方觉舒畅。询问其病由,素喜深夜工作,疲劳至极时,为提神醒脑起见,常饮浓咖啡,习惯成自然,致入夜则精神兴奋不能成寐,昼则头目昏沉,委靡不振。视其舌光红无苔,舌尖宛如草莓之状红艳,格外醒目,切其脉弦细而数。脉证合参,此乃火旺水亏,心肾不交所致。治法当以下滋肾水,上清心火,令其坎离交济,心肾交通。
黄连12g 黄芩6g 阿胶(烊化)10g 白芍12g 鸡子黄2枚
此方服至3剂,便能安然入睡,心神烦乱不发,续服3剂,不寐之疾从此而愈。
4.相关条文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伤寒论》第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得眴,不得眠。
《伤寒论》第221条: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伤寒论》第319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13条: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第1条: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第6条: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第5条: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太阴病方论治失眠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眠。”此文明确提出营气衰少、卫气内伐是老年人失眠的病因。因气血亏虚,营气衰少,营卫不和,克伐于内,致卫气昼行于阳者少,表现为日间精神疲惫;营气失其常度,使神不安于舍,虽入夜,但不能眠。营卫不和可导致失眠,而营卫化生不足亦可导致失眠。脾主运化,如若脾胃功能较弱,营卫化生亦不足,同样可以导致失眠。
1.常用方
干姜附子汤、理中汤、皂荚丸、瓜蒌薤白半夏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赤小豆当归散、三物白散、肾气丸等。
2.辨治眼目
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睡眠不实、哈欠频作,眩晕,疲乏过度,或伴腹痛恶心、呕吐等。
【验案举例】
(1)四君子汤治验(孙文垣医案):潘景宇内人,后半夜不睡,面黄肌瘦,两太阳及眉棱骨痛,大便溏,稍劳则体热,四肢无力,其脉左寸洪滑,自春至秋皆然。此由脾虚,肝心二经火盛然也。先用四君子加酒连、柴胡、扁豆、泽泻、滑石调理,夜与钱仲阳安神丸数粒,灯心汤送下。服八日得睡,而太阳亦不痛。继用六君子加黄芪、秦艽、柴胡、泽泻、当归、白芍、黄柏,全安。
(2)酸枣仁汤治验案(赖良蒲医案):何某,女,32岁。1936年仲冬,因久患失眠,诸药不效。形容消瘦,神气衰减,心烦不寐,多梦纷纭,神魂不安,忽忽如有所失,头晕目眩,食欲不振,舌绛,脉弦细,两颧微赤。此乃素禀阴虚,营血不足,营虚无以养心,血虚无以养肝,心虚神不内守,肝虚魂失依附,更加虚阳上升,热扰清宫所致。议用养心宁神法,以酸枣仁汤加人参、珍珠母、百合花、白芍、夜交藤,水煎;另用老虎目睛五分研末冲服。连服13剂,使能酣卧,精神内守,诸症豁然。
4.相关条文
《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139条: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伤寒论》第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3条: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三》第19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第7条: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第4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咳嗽病脉证论治第十二》第12条: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少阴病方论治失眠
《景岳全书》指出:“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忧也。”故而少阴肾阳衰微,水气内动,上凌于心,亦可致失眠。黄煌教授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从盘古开天地,人类无不如此生活节律,何以颠倒?其中必有障碍。障碍在哪里?依《伤寒论》看,在少阴,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欲寐’,就是那种似睡非睡,精神委靡,困倦思睡而不得的状况。障碍是什么?中医说是‘寒’。”少阴有寒的这种状态,犹如人处数九隆冬、冰天雪地之中一般。而服用少阴病方后,往往周身温暖,或微微汗出,通体舒坦。这个时候,人体也会恢复原有的平衡,睡意自然降临。
1.常用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等。
2.辨治眼目
默默欲眠,入睡困难,疲惫无神,怕冷无汗,头痛、腹痛、腰痛、牙痛等。
3.验案举例
(1)真武汤治验(蒋天佑医案):张某,男,35岁,1968年8月27日初诊。患失眠6~7年,现每天至多能入睡2小时,甚则彻夜不眠。自觉迷糊,头晕,心悸,胃纳不好,尿时黄,腰困,记忆力减弱,肌肉跳动。舌质红,苔淡黄稍腻,脉右虚弦,左沉细缓。辨为肾阳衰微,水气凌心。治以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服2剂,即能睡7~8小时。
(2)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范中林医案,余国俊记录):回忆30年前,笔者在成都读书时,我校刘教授颇善医道,惟自身常年失眠,遍用诸方,疗效平平,深以为苦。因闻城里一老中医一年四季治病,无论男女老幼,亦无论所患何病,开手便是麻黄附子细辛汤,竟而门庭若市,门诊人次逾百,且经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萨”声名鹊起,便往一试之。既至,老医令其伸舌,随口吟曰“麻黄附子细辛汤”。助手立即抄方与之。刘教授悻悻然,又转思不妨姑妄从之,遂抓药2剂。不意服完1剂,当夜竟然安睡!笔者因讶其异,曾访问过一些病人。据说此老中医经年累月如此开方,偾事者偶尔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观舌之“诀窍”则是:凡舌质不现明显热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与明代张介宾治病,凡无热象者便赏用温补药物,岂非如出一辙?笔者附记于此,绝非欣赏这种置四诊八纲的简单化、公式化的所谓“绝招”,只不过是说明麻黄附子细辛汤适应范围广,运用机会多而已。若能讲究临证思维方法,其效必彰!
4.相关条文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伤寒论》第282条: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13条: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厥阴病方论治失眠
厥阴为风木,若肾水寒不能温煦肝木,风木之气因水寒脱根而疏泄上冲,导致肝木升发失序。肝体阴而用阳,风动无序则木火不循常道而升为火热。同时肾水寒不能温煦脾土,脾弱则土不能伏火,形成水寒火热,木枯土败之象。火热在上而不能下旋,水寒在下而不能上旋,则阴阳不交,气机升降失常,呈现厥阴寒热错杂之状态而发为失眠。
1.常用方
乌梅丸、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
2.辨治眼目
烦躁焦虑,潮热汗出,四肢末端冷,心烦,口干口苦,喜温饮,舌苔中后根腻,尺脉沉弱、弦紧等。
3.验案举例
(1)乌梅丸治验(李士懋医案):张某,女,47岁,1976年11月3日初诊。寒热交作,日数十次,热则欲入水中,寒则覆衾亦不解已十余年。头昏痛,自汗,项强,胃脘痞满,嗳气,寐差,一昼夜睡眠不足1小时,时轻时重,水肿。脉沉弦细软,两尺弱。舌可苔白。
乌梅6g 黄连8g 川椒6g 炮附子9g 桂枝9g 干姜7g 细辛4g 党参12g 黄柏4g 当归10g
二诊:服乌梅汤3剂,寒热著减,浮肿亦消,心下尚满,嗳气、头昏、心悸、寐差。此升降失司,痰饮内阻,阴阳不交而为痞,心肾不交而不寐,予子龙丹4粒(每粒0.3g),每服两粒,得快利,止后服。未利,24小时后再服两粒。利下,上方加茯苓30g,半夏45g,旋覆花15g,继服3剂。
三诊:服子龙丹2粒,即泻6次,隔日开始服汤药3剂,痞满、嗳气除,寐亦转安。
(2)甘草泻心汤治验案(李秀华医案):张某,女,58岁,1989年6月14日入院。患者四年来夜不能寐,每晚靠服用安定片或水合氯醛等西药维持才能入睡2~3小时,但稍闻声响便醒而不寐,屡治鲜效。近20天来彻夜不寐,虽加倍服用安定片亦目不能瞑,不得卧,心烦易躁,疲倦乏力,两目胀满而突,胸脘痞满嘈杂,口干苦,纳呆不食。症见身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苔黄厚,脉沉细。乃脾胃虚弱,寒热内蕴中焦,上扰心神所致。治宜调理中焦,开结除痞。初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方治疗不效。复以甘草泻心汤化裁:
甘草18g 黄芩 半夏 鸡内金 陈皮 干姜各10g 党参15g 黄连5g 大枣4枚
服药1剂,诸症皆除。
4.相关条文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失眠症治疗关键在六经辨证论治。临床中灵活选用经方,可以有很好的疗效。但需指出的是:经方应用时可随证加减,但不能乱加减;药量也可因人因证而异,不能生搬硬套、原方照抄。而且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方结合使用,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此外,经方还可配合时方、单验方,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失眠症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且持久的过程,不能偏执于方药的作用,还要重视病人的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节,这样才能够达到治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