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黄煌的经方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没有上过大学,准确地说,我没有大学本科学历。但是,我这一生,都在读大学。

当中医学徒时,医院就是我的大学,飘着草药和艾草香味的门诊大院以及充斥着来苏尔味道的病房走廊,让我的大学更有医学院的气息;那些可敬的老中医,医术精湛,洞察人情,熟悉生活,他们就是我最好的教授。

后来,我来到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下同)攻读硕士研究生,那里是一所有围墙的大学。在那里,我取得了堂堂正正的研究生学历,获得了硕士学位,而且还就职于这个学校,当过讲师、班主任、学报编辑、研究生部主任以及某个学院的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等。我在这个大学里成长,在这里拼搏,在这里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20世纪80年代末,我顺应了出国潮,到日本京都大学公费进修,之后又多次去日本,最后在日本顺天堂大学拿了博士学位。在日本的时间不长,但给了我不少东西。在那里,我感受到了学术自由的惬意,坚定了从事经方研究推广的决心。

也是在这段时间,我加入了农工民主党,后来当上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03年,还就任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副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这期间,我亦官亦民,亦教亦医。中医学的理念和为医的经历,为我参政议政提供了素材和经验;从政界反观中医,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的实际以及明白了中医应该如何应答百姓的呼唤。那个明城墙根下的市府大院,何尝不是我的大学?

21世纪后,互联网改变了世界,我也跟进。2004年,我们师生设立了“黄煌经方沙龙”网,我几乎每天上网浏览新帖,常常被其精彩的内容所吸引。其中,有谈中医发展战略的,有谈经方研究理论的,更多的是谈学习经方、临床应用经方的心得体会,有鲜活的医案实例,有切于临床实用的经验……其中有资深学者的思考,有基层中医的心声,有初学者的困惑,还有患者感人肺腑的求医之诉。互联网的魅力,让大家对经方的热爱之情聚集、研究心得撞击,从而进发出绚丽的光芒。上网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是虚拟的大学。

经方,是经典方的略称。经方不仅仅是方,也是经方医学的代名词。经方医学是以东汉医学家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代表的古典医学,其中蕴含了中医认识疾病、控制疾病的基本思想,也保留了前人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医临床的规范。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经方被严重忽略了,经方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我在学医很长时间之后才发现这个问题。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在奋力推广经方,其中讲学是我的主要手段。我去过美洲、欧洲、澳洲、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国内走过的地方则更多。在讲学过程中,我饱览各地风光,造访各位行家里手,触发各种思维火花。行万里路,访千百人,这样的大学,我上得眼目清亮,精神抖擞。

有人说,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有《我的大学》,你的回忆录也用《我的大学》,是否重复?我也想避免此嫌,但思来想去,没有更好的书名,只得作罢,加个副标题——黄煌的经方人生,以示区别。

我写这本回忆录的目的,是想记录一个中医学徒如何成长为国内外业界关注的学者的人生经历,记录他如何学习中医、发现经方并将此民族文化瑰宝推向世界的知行过程,还记录一个跨世纪中医人的所见所闻。当今的中国,考察人才的标准往往是看学历,但从我的经历来看,学历不是唯一的;特别是评价中医,更不能迷信大学的文凭,更不要迷信硕士、博士的学位。回想起来,庆幸我没有大学本科学历,没有受到教科书的束缚,我才能有一些野性,才能有自由飞翔的冲动,才能提出一些比较独到的见解,才能写出一些受到临床医生欢迎的书籍和文章。

我可能是中医界中的一个特例。在我成长过程中,有难以重复的历史背景,有独特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还有我独特的天资和性格。但是,这也离不开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继承、创新、自由、开放、实践、总结,面向临床、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这些都是中医人才培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如果这本小册子能够成为一个中医人才培养的案例,那就是我最大的期待。

黄煌

20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