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录:国医名师周耀庭临证实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长期发热,邪伏膜原证

5岁小儿不明原因高热半年不退

初诊记录 2008年8月8日

袁某,男,5岁。

主诉:发热半年,最高39℃。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最高39℃。曾用激素未愈。检查除血沉快以外未见异常。高热前有时恶寒,汗出后体温暂降,次日诸症重现,日日如此,反复不愈,二便如常,食欲尚好,偶有咳嗽,无痰。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淡黄腻。

脉象:脉细滑。

既往史:否认传染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心肺(-),腹平软,肝脾(-)。

中医诊断:发热。

西医诊断:高热待查。

辨证:湿热内蕴,阻遏膜原。

治法:清利湿热,开达膜原。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0g,青蒿10g,黄芩10g,枳壳6g,法半夏6g,草果6g,槟榔10g,厚朴10g,连翘15g,茵陈15g,橘皮10g,竹茹10g,生姜2片,茯苓10g,滑石(包)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体温39℃,高热前有时恶寒,汗出后体温下降,这是比较典型的湿阻膜原型发热。舌脉显示体内有湿热,故辨证为湿热内蕴,阻遏膜原。治以清利湿热,开达膜原为法。方用柴胡达原饮配伍清利湿热药加减。

方中北柴胡、黄芩、枳壳、法半夏、草果、槟榔、厚朴为柴胡达原饮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宣湿透达膜原之功;青蒿、连翘、茵陈、滑石、茯苓具有清化湿热的作用,与上药配伍,清利湿热,开达膜原。橘皮、竹茹、生姜为橘皮竹茹汤的重要组成,具有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诸药配伍,使湿热清利,膜原开达,则体温恢复正常;脾胃升降有序,则恶心呕吐可止。

复诊记录1 2008年8月15日

体温略有下降,轻度恶心,手心热,退热前有汗出,大便偶尔干燥。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淡黄腻。

脉象:脉细滑。

检查:扁桃体Ⅰ度肿大。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0g,青蒿10g,黄芩10g,枳壳6g,法半夏6g,草果6g,槟榔10g,厚朴10g,连翘15g,茵陈15g,茯苓10g,滑石(包)10g,藿香10g,石菖蒲6g,青黛(包)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观察本次处方所用药物,是在8月8日处方的基础上,去掉橘皮、竹茹、生姜,加入藿香10g,石菖蒲6g,青黛(包)10g而成。

考虑因患者恶心症状大减,故上方撤掉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之橘皮、竹茹、生姜。又病因属湿热为患,湿性黏腻,不易祛除,故加入藿香、石菖蒲、青黛,增强全方祛湿作用。

复诊记录2 2008年8月29日

体温逐渐下降,每于下午、晚上体温有所上升。自汗,余无不适。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淡黄腻。

脉象:脉浮滑略数。

检查:咽不红。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0g,青蒿10g,黄芩10g,生枳壳6g,法半夏6g,草果6g,槟榔10g,厚朴10g,连翘15g,茵陈15g,茯苓10g,滑石(包)10g,藿香10g,石菖蒲6g,青黛(包)10g,浮小麦10g,白芍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观察本次处方所用药物,是在8月15日处方的基础上,加入浮小麦10g,白芍10g而成。

近期患者自汗出。汗为心之液,浮小麦为甘凉之品,有清心热,益心气,养心阴,除心烦之功;白芍酸甘,有养阴敛阴之用,二药合用,则可补益气阴,收敛止汗。

复诊记录3 2008年8月29日

体温继续下降,近3天体温最高37.1℃。汗出减,恶心,余无不适。

舌象:舌质淡红,苔淡黄腻。

脉象:脉细滑。

检查:咽不红。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0g,青蒿10g,黄芩10g,枳壳6g,法半夏6g,草果6g,槟榔10g,厚朴10g,连翘15g,茵陈15g,茯苓10g,滑石(包)10g,藿香10g,橘皮10g,竹茹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汗出减提示湿热轻,故去石菖蒲、青黛(包);汗出减则心之气阴损伤亦减,故去浮小麦、白芍。近日又有轻微恶心,再加橘皮10g,竹茹10g,以和胃止呕。总之,随证加减,药有进退,以求药证相符。

复诊记录4 2008年9月26日

1周前因外感体温升高,伴流涕色白质稀,体温曾一度升至38.5℃,经服退烧药后体温下降至正常。近日周身泛发少量皮疹,色淡红,无津水渗出,瘙痒。刻下偶有鼻涕,体温正常已1周。余无不适。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淡黄腻。

脉象:脉细滑。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0g,青蒿10g,黄芩10g,枳壳6g,草果6g,厚朴10g,连翘15g,茵陈15g,茯苓10g,滑石(包)10g,藿香10g,金银花10g,防风6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已1周,目前病情较平稳,故将8月29日方去掉槟榔、法半夏、橘皮、竹茹,减轻药力巩固疗效。因近日感冒未愈,故加入金银花清热解毒,清透余邪。皮疹应为湿热内蕴,外感风邪所致,故加防风,一则解表治外感,一则祛风除湿治疗皮疹。

复诊记录5 2008年10月10日

近两周体温正常,平稳。皮肤仍有少量红色皮疹外发,瘙痒。余无不适。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淡黄腻。

脉象:脉细滑。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0g,青蒿10g,黄芩10g,枳壳6g,草果6g,厚朴10g,连翘15g,茵陈15g,茯苓10g,滑石(包)10g,藿香10g,金银花10g,防风6g,赤芍10g,丹皮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槟榔6g,赤小豆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本次处方为9月26日方加入赤芍10g,丹皮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槟榔6g,赤小豆10g而成。

患者皮肤红疹仍有外发,瘙痒较重,故上方加入赤芍、丹皮、白鲜皮、地肤子、槟榔、赤小豆,与原方中防风配伍,共同起到疏风解表,清热祛湿,凉血活血之功,用以治疗皮肤痒疹。其中槟榔还可破气消积祛湿,与方中药物配伍,增强开达膜原的作用。

复诊记录6 2008年10月24日

体温正常。皮疹大部分消退,已无瘙痒感,无新疹外发。食欲尚可,鼻塞,大便正常。余无不适。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淡黄腻。

脉象:脉滑略数。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同10月10日。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病情稳定,效不更方,巩固疗效,继服14剂。

复诊记录7 2008年11月7日

体温正常。皮疹已结痂,不痒。纳食尚可,饮水一般,二便正常。余无不适。

舌象:舌尖红,苔根部淡黄腻。

脉象:脉滑略数。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0g,青蒿10g,黄芩10g,枳壳6g,草果6g,厚朴10g,连翘15g,茵陈15g,茯苓10g,滑石(包)10g,藿香10g,金银花10g,防风6g,赤芍10g,丹皮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槟榔6g,赤小豆10g,生薏苡仁10g,野菊花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前方加入生薏苡仁10g,野菊花10g。为巩固皮疹疗效,方中加入生薏苡仁、野菊花祛湿解毒。

【继承人再按】

患者体温虽然平稳,但舌质已从淡红变为舌尖红,舌苔虽仍为淡黄腻,但厚度有所增加,脉象滑而略数。从舌脉上看,患者体内湿热似有增加的趋势。故应加强处方祛除湿热之力。故此次处方在10月10日的基础上,加入生薏苡仁健脾祛湿,野菊花清热解毒,二药合用既可加强处方清热祛湿之功,又是周老临床治疗皮疹常用药物组合。

复诊记录8 2008年11月21日

体温正常。皮疹已退,不痒。2周前感冒,现鼻塞,纳可,无咳嗽,大便日1行。余无不适。

舌象:舌尖红,苔淡黄腻。

脉象:脉细滑。

检查:咽微红。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0g,青蒿10g,黄芩10g,枳壳6g,草果6g,薄荷5g,连翘15g,茵陈15g,茯苓10g,滑石(包)10g,藿香10g,金银花10g,防风6g,赤芍10g,丹皮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槟榔6g,板蓝根15g,生薏苡仁10g,野菊花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前方去厚朴、赤小豆,加入薄荷5g,板蓝根15g。

因患者感冒未愈,故加入薄荷,板蓝根以清热解表。

【继承人再按】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周老临证之时,望诊常望咽喉。此诊望咽喉呈微红色,提示肺胃有热,外感风邪所致,故加薄荷清热解表又利咽喉,板蓝根清热解毒又利咽消肿。厚朴祛湿开达膜原虽好,但此时恐其温燥助热,故去之不用。因病情稳定,减赤小豆以使药力集中。

复诊记录9 2008年11月6日

体温正常。皮疹已退。现鼻塞,微咳,纳食、二便正常。

舌象:舌尖红,苔淡黄腻。咽微红。

脉象:脉滑略数。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0g,黄芩10g,枳壳6g,草果6g,槟榔6g,连翘10g,茵陈15g,茯苓10g,滑石(包)10g,金银花10g,法半夏6g,桑叶10g,菊花6g,辛夷6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患者体温正常已10周,且皮肤痒疹已经消退,故上方减去散风利湿的青蒿、薄荷、藿香、防风、赤芍、丹皮、白鲜皮、地肤子、板蓝根、生薏苡仁、槟榔、野菊花,连翘由15g减至10g。因近日感冒,故加入法半夏6g,桑叶10g,菊花6g,辛夷6g,以解表利窍。

该患者高烧39℃已半年,辨证为湿热内蕴,阻遏膜原。治以清利湿热,开达膜原为法。经周老选用柴胡达原饮加减治疗,体温稳步下降,服药第7周体温退至正常,巩固10周体温平稳,未复发。

老师评阅意见

此例长期发热达半年之久,遍治无效。来诊后很快获效,3周内体温已接近正常。良好疗效的取得,仍然归功于正确的辨证与治疗。此总结能够准确地抓住辨证要点:长期发热、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以及苔腻,由此,可排除单纯热盛的可能,并得出湿阻膜原结论。方药分析亦甚为中肯,深合我意。膜原证理论,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疟论》。但是这一宝贵理论,在很长历史时期内,没有引起人们注意与重视,直到明代吴又可首先将它应用于临床,在他的《温疫论》中提出邪伏膜原的理论,并制订了名方达原饮,贡献不小。我们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治疗长期发热,获得良好效果,并在实践充实并发展了这一理论。

周耀庭

2009年2月6日

长期发热伤阴

初诊记录 2009年2月20日

李某,女,66岁。

主诉:低热2个月,高热1周。

现病史:患者近2个月每于午后体温逐渐升高,发热前自觉怕冷甚则寒战,发热时伴呕吐,体温最高达38℃。偶有少腹痛,无关节痛,打嗝,大便干。一周前体温逐渐攀升至40℃,遂于某医院住院治疗,体温无下降趋势。今日向医院请假,慕名找周老就诊。

舌象:舌质淡紫,舌苔淡黄厚腻。

脉象:脉弦滑略数。

既往史: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子宫肌瘤术后;哮喘六七年。

实验室检查:CT:有结节,不除外结核、炎症、占位性病变。胸片:双肺纹理重。血沉(ESR):55m m/h。

中医诊断:发热。

西医诊断:高热待查。

辨证:湿热内蕴,阻遏膜原,气滞血瘀。

治法:清利湿热,开达膜原,理气活血。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5g,黄芩15g,枳壳10g,槟榔10g,草果10g,厚朴10g,橘皮10g,竹茹10g,连翘15g,茵陈15g,金银花15g,丹皮10g,败酱草20g,元胡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患者每日午后体温逐渐攀升高达40℃,属高热。体温升高前有寒战,高热时伴恶心呕吐。这种发热的特点符合湿阻膜原型发热类型。舌苔黄腻、脉弦滑略数表明体内有湿热。舌质淡紫表明体内有瘀血。患者既往史也支持以上分析。患者罹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多年,该病亦多与湿邪有关;患者已行子宫肌瘤切除术,该病与气滞血瘀有关;哮喘六七年,说明体内素有水湿痰饮之邪。因此辨证为湿热内蕴,阻遏膜原,气滞血瘀。治以清利湿热,开达膜原,理气活血。

北柴胡、黄芩、枳壳、槟榔、草果、厚朴为柴胡达原饮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清利湿热,开达膜原之功;连翘、茵陈增强清热利湿的作用;橘皮、竹茹为橘皮竹茹汤的主要药物,起到理气健脾,和胃止呕的作用;金银花、败酱草、丹皮,清热解毒排脓,治疗慢性结肠炎;元胡,理气活血,治疗少腹痛,并对应舌质淡紫之瘀象。

处方以柴胡达原饮清利湿邪,开达膜原,酌加清利湿热之品,以清利湿热,开达膜原;配伍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呕;稍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药,共奏清利湿热,开达膜原,理气活血之功。

复诊记录1 2009年2月27日

午后先恶寒,后发热,体温逐渐升高,最高达40℃。及时服用退烧药,体温可下降至正常。不欲饮水。本周服药后纳食较前有所增加。大便正常。

舌象:舌质青紫,左半侧光滑无苔,右半侧淡黄腻苔。

脉象:脉弦细滑。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5g,黄芩15g,枳壳10g,槟榔10g,草果10g,厚朴10g,橘皮10g,竹茹10g,连翘15g,茵陈15g,金银花15g,丹皮10g,败酱草20g,元胡10g,鱼腥草30g,法半夏9g,生知母10g,鳖甲10g,青蒿10g,寒水石20g,藿香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此次处方为2月20日方的基础上加入鱼腥草30g,法半夏9g,生知母10g,鳖甲10g,青蒿10g,寒水石20g,藿香10g而成。

服药7剂后,患者纳食有所增加,但体温仍然居高不下。周老仔细询问病情,认为上次辨证、立法、处方、用药是非常正确的,所以决定治疗原则不改变。虽然主要临床表现、体征没有太大改变,但此次患者舌象有些特殊,左半侧光滑无苔,右半侧淡黄腻苔。周老说,右侧淡黄腻苔表明体内仍有湿热,左侧光滑无苔表明湿热已经部分化燥伤阴了。因此这次用药治疗方向,一方面要清热祛湿透邪,且药物力量要加强,另一方面要稍用一点补阴之品。

方中加入鱼腥草清热解毒,加大力度治疗结肠炎;法半夏苦温燥湿,藿香芳香化湿,二药合用,祛湿力量加强;鳖甲、青蒿透热力量加强;寒水石清热力量加强;生知母清热同时具有滋阴作用,用于治疗湿热化燥伤阴。

复诊记录2 2009年3月11日

上药服用4剂后体温即恢复正常。无明显不适。

舌象:舌质青紫,淡黄腻苔。

脉象:脉弦细滑。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5g,黄芩15g,枳壳10g,槟榔10g,草果10g,厚朴10g,橘皮10g,竹茹10g,连翘15g,茵陈15g,金银花15g,丹皮10g,败酱草20g,元胡10g,鱼腥草30g,法半夏9g,生知母10g,鳖甲10g,青蒿10g,寒水石20g,藿香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已办理出院手续。求方带回老家服用。予上方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该患者首次就诊时辨证为湿热内蕴,阻遏膜原,一般此时用药周老强调滋阴药物使用一定要慎重,用不好容易导致湿邪不易祛除。复诊时,患者舌苔有明显的剥脱、少苔,周老指出这是湿热化燥伤阴的表现,果断地在方中配伍了滋阴清热的生知母,结果服药仅4剂,高达40℃的体温迅速退至正常。

老师评阅意见

此例亦为一例长期发热病例,根据其久治不愈的病史、热型特点以及参照脉舌变化,辨证中心为湿阻膜原。唯其舌淡紫以及曾患子宫肌瘤病史,与一般湿阻膜原病例有异。又湿阻膜原证因为其证乃由于湿盛所致,治疗用药一般避免应用阴柔之品,以避免碍湿之弊;惟此例舌象中心腻苔,而舌边光而无苔,乃为湿热化燥伤阴之象,因而在化湿剂中,佐以滋阴清热之品。此总结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病例与一般湿阻膜原病例的异同,对病史分析、方药配伍要点剖析较为透彻,切合我的思路。

周耀庭

2009年3月16日

免疫功能紊乱伴长期低热

初诊记录 2009年8月28日

齐某,女,68岁。

主诉:发热半年。

现病史:患者发热半年,体温最高38℃,曾服感冒药、消炎药无效,也曾在某部队医院输液7天,亦无明显变化。体温每日上午正常,下午升高,发热37.3℃以上则伴有肩部紧痛不适,无明显怕冷现象,平素无咳嗽、无痰,大便正常,食欲可。

舌象:舌尖红,舌苔淡黄腻。

脉象:脉弦细滑。

既往史:否认传染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咽不红。

实验室检查:血沉45mm/h;C反应蛋白稍高0.873mg/dL(正常值小于0.8)。

中医诊断:发热。

西医诊断:发热待查。

辨证:湿热内蕴,阻遏膜原,外感风邪。

治疗:清化湿热,开达膜原,散风通络。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5g,青蒿10g,枳壳10g,黄芩15g,秦艽10g,防风6g,草果10g,槟榔10g,法半夏9g,厚朴10g,茯苓15g,茵陈15g,连翘15g,丝瓜络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周老认为患者发热不是因为体内有炎症,所以虽口服、静点抗生素但体温不见好转,故不可再用。西医诊断应属免疫功能紊乱,但绝对不是免疫功能低下。

患者发热半年,体温每日可退至正常,舌苔淡黄腻满布,说明体内有湿热,阻滞在膜原。关节疼痛,表明还有外感风邪。故辨证为湿热内蕴,阻遏膜原,外感风邪。治以清化湿热,开达膜原,散风通络。

方用北柴胡、生枳壳、厚朴、槟榔、黄芩、草果开达膜原,茯苓利湿,法半夏燥湿,茵陈、连翘、青蒿清热祛湿,秦艽、丝瓜络祛风通络。北柴胡、青蒿配伍,和解少阳。全方共奏清化湿热,开达膜原,散风通络之功。

因本病由湿热所致,故嘱患者忌食生冷,少饮水,以防体内进一步生湿,加重病情。

【继承人再按】

对于此类患者,周老最常叮嘱的一句话是:“忌食生冷,少饮水。”一般患者及家属普遍认为,体温升高是体内有毒热,应多饮水、多排尿,既能促使毒素加快排泄,又能带走体内部分热量,还能补充高热汗出损失的水分。但周老对此类患者总是强调要少饮水。周老认为,本病是湿邪所致,饮水过多会妨碍体内湿邪的祛除,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生冷之品,最易伤脾,脾虚湿胜则病情加重。

复诊记录1 2009年9月4日

药后体温明显下降,每日晨起体温36.7℃,下午体温有所升高,最高体温降至37.3℃。发热时伴有的周身疼痛亦有所缓解。余无不适。

舌象:舌质红,舌苔中部及根部白厚。

脉象:脉弦滑数。

检查:咽红。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5g,青蒿10g,枳壳10g,黄芩15g,秦艽10g,防风6g,草果10g,槟榔10g,法半夏9g,厚朴10g,茯苓15g,茵陈15g,连翘15g,丝瓜络10g,银柴胡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服药期间,体温明显下降。7剂药后,患者体温从最高38℃下降到最高37.3℃。疗效显著,说明药证相符。故治法同前。

8月28日方加银柴胡10g,加强退热之功,服14剂。

复诊记录2 2009年9月18日

体温平稳下降。第1周体温最高37.3℃,有时可降到37℃以下。第2周体温降至37.1℃~37.2℃。无怕冷感觉,有时有汗。近日黎明便急,大便成形。前日双下肢疼痛,后经按摩已好转。

舌象:舌边尖红,舌苔淡黄腻。

脉象:脉浮弦滑略数。

检查:颈淋巴结无肿大。咽红。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5g,青蒿10g,枳壳10g,黄芩15g,秦艽10g,防风6g,草果10g,槟榔6g,法半夏9g,厚朴10g,茯苓15g,茵陈15g,连翘15g,丝瓜络10g,银柴胡10g,苍术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患者体温继续下降,已接近正常体温。患者腿疼,周老认为受风导致。证治同前。患者晨起便急,故将上方槟榔10g改为6g。上方加入苍术10g,可谓一药三用,一则燥湿健脾,祛除体内湿邪;二则燥湿缓解便急;三则祛风湿治疗关节疼痛。服7剂,巩固疗效。

复诊记录3 2009年9月25日

9月18日就诊当天返家后自测体温为37.1℃,此后体温即降至正常,一般为36.6℃~36.8℃。现偶有小腹胀气,纳可,周身酸痛轻,大便日1~2行,泻时伴有腹痛。

舌象:舌尖红,根部淡黄腻苔。

脉象:脉弦滑略数。

检查:咽微红。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5g,青蒿10g,枳壳10g,黄芩15g,秦艽10g,防风10g,草果10g,槟榔6g,法半夏9g,厚朴10g,茯苓15g,茵陈15g,连翘15g,丝瓜络10g,银柴胡10g,苍术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患者体温退至正常已2周。证治同前。上方防风用量增至10g。防风配伍方中作用有三:①散肝舒脾,治疗腹痛泄泻;②祛风胜湿止痛,治疗关节酸痛;③

祛风胜湿,防止湿与热合而阻遏膜原。

复诊记录4 2009年10月9日

服药期间因洗澡受凉,感冒发热37.4℃,服感冒药两天,体温即恢复正常。平素汗出不多,不咳嗽,无痰,二便可,肩部疼痛减轻。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根部淡黄腻,边有剥苔。

脉象:脉弦滑略数。

检查:咽部(-)。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上方继服14剂。

医嘱:忌食生冷,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效不更方,继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服药期间受凉感冒,虽然体温有所波动,但很快恢复正常,说明病情已平稳。但因患者患病时间较长,故需巩固一段时间,以防病情反复。

【继承人再按】

湿性黏腻,湿邪为患病情缠绵而易复发,对于湿阻膜原患者,周老常嘱咐患者,要坚持服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复诊记录5 2009年10月23日

体温退至正常已1个月,本周体温最高36.8℃。肩背痛较前减轻,无恶心、咳嗽等,大便正常。

舌象:舌淡红,根腻,淡黄腻苔明显减轻。

脉象:脉弦滑略数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5g,青蒿10g,枳壳10g,黄芩15g,秦艽10g,防风10g,草果10g,槟榔6g,法半夏9g,厚朴10g,茯苓15g,茵陈15g,连翘15g,丝瓜络10g,银柴胡10g,苍术10g,橘皮10g,砂仁6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少饮水。

【继承人按语】

虽然患者体温平稳,但湿热之邪较为顽固,故治疗原则、选药组方基本不变,尤其是草果不能减量,巩固疗效。上方加橘皮10g,砂仁6g,以调理脾胃,防止服药日久脾胃受伤。服14剂。

复诊记录6 2009年11月6日

体温平稳,偶有肩颈疼、腿痛,余无不适。

舌象:舌淡红,舌根部淡黄腻,舌苔较薄。

脉象:脉弦滑略数。

检查:咽微红。

治法:证治同前。

用方:柴胡达原饮加减。

处方:北柴胡10g,青蒿10g,枳壳10g,黄芩10g,秦艽10g,防风10g,草果6g,槟榔6g,法半夏9g,厚朴10g,茯苓15g,茵陈15g,连翘15g,丝瓜络10g,银柴胡10g,苍术10g,橘皮10g,砂仁6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医嘱:忌食生冷,少饮水。药后若体温平稳无波动,即可停药。

【继承人按语】

患者体温平稳已6周,处方药物用量适当减轻,北柴胡、黄芩减至10g,草果减至6g,服用14剂,巩固疗效。平时应注意忌食生冷,少饮水,防止病情反复。

本例患者发热半年,体温最高达38℃,曾在几家医院就诊,无明确诊断,治疗未见好转。经周老中药治疗后,体温逐渐下降,4周后体温恢复正常,巩固2个月停药。

疗效所以如此显著,在于周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不明原因发热,误辨率很高,因为疑似证很多,有时与其他证只有细微的差别,不同证型之间需要仔细鉴别。周老常教导我们,对于发热患者,不可辨证不细,一见高热辄用白虎汤、“三宝”之类,不仅取效甚微,反而会贻误病情。

患者发热38℃,周老并没有简单地将其病因归为热盛,没有用大量生石膏来清热。而是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望闻问切,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如舌苔淡黄腻满布,说明体内有湿热;每日发热,但每日体温可退至正常,体温变化的规律是上午低,下午升高,这种热型周老认为符合湿阻膜原特点;又患者发热半年,但精神尚可,也符合膜原证病程长、传变慢的特点。患者临床表现常伴周身关节肌肉酸痛不适,也表明体内有湿,外感风邪。故周老辨证为湿热内蕴,阻遏膜原,外感风邪。治以清化湿热,开达膜原,散风通络。

方用柴胡达原饮加减。膜原为少阳所主,故用北柴胡配黄芩以和解少阳;证属湿盛,配伍草果、厚朴、法半夏等以化湿、燥湿,为治疗本证所首要;热盛加青蒿、茵陈、连翘、茯苓以清热利湿;本例患者湿热互结,故在化湿同时须破结,如槟榔、枳壳、厚朴;患者关节酸痛,配伍秦艽、防风、丝瓜络散风除湿通络。全方配伍,共奏清化湿热,开达膜原,散风通络之功,使湿热除,风邪散,故体温恢复正常。

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在中药治疗的同时,一些影响病情恢复的因素也要考虑。周老特别叮嘱患者要注意平时的生活习惯,再配合药物治疗。本例患者发热是由湿热阻遏膜原所致,故嘱患者平素忌食生冷、少饮水,以防体内进一步生湿,加重病情。周老认为患者发热不是因为体内有感染性炎症,抗生素无效,故可不再用。西医诊断应属免疫功能紊乱,但绝对不是免疫功能低下。嘱患者不可随意使用温补药物及食品,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老师评阅意见

这是一例长期发热的治疗总结。长期发热是内、儿科难题之一。在西医常常经多方检查而诊断不明,治疗棘手。在中医治疗虽有优势,但如果辨证不准,药不对证,常致久治不愈。对此类证,辨证有三大要点:一是分清虚、实。不要误入“久病必虚”的歧途。久病致虚者固然不少,久病邪恋者亦甚多。故明辨虚实为第一要点。二是判别是湿是热。如果是邪实为主,则首先要辨明湿与热两大范畴。三是辨明邪气所犯部位层次。经过分析判断,以上三要点能够得到肯定,则治疗就有正确方针。这是成功的第一步。成功的第二步是确定治疗方法与方药的选择与制订。这也是我平时面对此类证所坚持的原则。李明老师对此例总结就是遵循我的这一思路层层分析,详细而透彻。

周耀庭

2009年11月10日

不明原因高热1个月

初诊记录 2010年3月3日

田某,男,33岁。

主诉:高热1个月。

现病史:患者不明原因发热1个月,体温最高40℃。一般体温在39℃附近波动。每日发热3次,伴恶心。发热前无怕冷,热时恶热,偶咳嗽,舌质淡红,舌苔淡黄厚腻,脉滑略数。

既往史:无。

体格检查:咽红。

辅助检查:(-)。

中医诊断:发热。

西医诊断:发热待查。

辨证:湿热内蕴,阻遏膜原。

治法:清化湿热,开达膜原。

处方:北柴胡15g,青蒿10g,枳壳10g,槟榔10g,黄芩15g,草果10g,厚朴10g,法半夏9g,茯苓15g,青黛(包)10g,滑石(包)10g,藿香10g,连翘15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复诊记录1 2010年3月10日

患者服药7剂,已由高热转为低热。一般37.5℃左右,近4天体温降至正常。咽红,舌尖红,淡黄腻苔,脉滑略数。

上方茯苓从15g降至10g,加金银花10g,茵陈15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舌苔由淡黄厚腻转为淡黄腻,厚度减,提示湿浊轻,故健脾渗湿之茯苓减为1og。又舌质淡红发展为舌尖红,考虑内热有增,故加金银花10g,茵陈15g清热解毒兼祛湿邪。

复诊记录2 2010年3月17日

患者体温平稳已11天,自觉疲乏。咽红,舌质淡红,淡黄厚腻苔,脉弦滑。

上方去金银花,加入厚朴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患者高热持续1个月,经周老中药治疗3天,体温即恢复正常,可谓立竿见影。之所以疗效好,见效快,我想与周老数十年临床经验及多年来的潜心研究是分不开的。下面将侍诊体会进行梳理:

1.辨证准确:患者高热已1个月,中西药已服用不少,均无效。结合患者发热热型的特点,伴恶心的症状,且舌苔黄厚腻的舌象,综合考虑,应为湿热阻遏膜原。湿阻膜原典型发热过程应该先怕冷,继而发热,然后汗出而热退。且每日发作1次。虽然该患者并不典型,但结合患者持续高热已1个月,但精神尚可;舌苔淡黄厚腻满布。所以仍诊断为湿热内蕴,阻遏膜原。

2.药猛而力专:处方中北柴胡、黄芩、青蒿,和解少阳。槟榔、厚朴、草果,3味“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茵陈、滑石、青黛、连翘,清热祛湿。藿香芳香化湿,茯苓淡渗利湿,枳壳理气有利于湿邪的祛除。诸药配伍,使膜原之湿热得以达出,故病愈。

老师评阅意见

此例高热1个月,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来诊后,经详查病情,辨证为湿热阻遏膜原,予以相应治疗近1周而告愈。李明老师此总结眉目清晰,尤其是本例临床表现,例如发热每天出现3个高峰,与一般此证多出现1个高峰不同,且无怕冷,未能构成往来寒热。在总结中指出如何排除不典型证、抓住其他辨证要点来确定辨证,此点对以后临床辨证水平提高,甚有帮助。

周耀庭

2010年9月10日

中枢性损伤导致高热

初诊记录 2010年10月8日

汪某,男,35岁。

主诉:患者妻子代述,病人高热3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2010年6月23日在天坛医院行脑膜瘤手术,手术顺利,但术后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9℃,一般中午或傍晚体温开始升高,汗出热退。偶有咳嗽,痰量不多。不恶心,大便通畅。舌苔白腻不厚。天坛医院诊断:中枢性损伤导致高热。患者目前因身体状况所限,不能亲自就诊,家属代其前来咨询周老,询问其高热是否能使用中药治疗。如果周老认为能中药治疗,准备1周后带其来诊室看病。

周老听完患者家属的介绍,对患者家属说,从目前了解的病人情况看,患者很可能是湿阻膜原型发热,用中药治疗效果应该不错。先开7剂药让患者服用,下周请带患者面诊。我做如下记录。

中医诊断:发热。

西医诊断:中枢性损伤导致高热。

辨证:湿热内蕴,阻遏膜原。

治法:清化湿热,开达膜原。

处方:北柴胡5g,青蒿10g,枳壳10g,槟榔10g,草果10g,黄芩10g,茯苓15g,厚朴10g,法半夏9g,茵陈15g,连翘15g,藿香10g,石菖蒲10g,滑石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结果:1周过去了,患者没有来诊;两周过去了,患者还没有来诊。周老门诊患者较多,渐渐地我已将此患者情况淡忘。2010年12月17日,患者坐在轮椅上由其家属陪同,来到诊室看病。此次患者是因两周前突发过敏性紫癜而来就诊。我问:上次发热如何了?家属答:7剂药后体温恢复正常。我问:就服了7剂药?答:是。我问:后来体温没有再升高?答:至今未反复。

【继承人按语】

1.手术后不明原因的发热临床较为常见,周老认为多数属于中枢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所致。该患者是否确诊为中枢性发热,西医诊断的任务交给西医医院。我们主要从中医方面进行诊断及治疗。

2.该患者被诊断为湿阻膜原型发热,周老诊断依据主要是:高热时间虽然较长,但精神尚可;发热时间有规律;汗出热退;舌苔腻。

3.处方是柴胡达原饮加减化裁方。方中北柴胡、黄芩和解少阳;草果辛温燥烈,化湿开达之力最强,非此药不足以开膜原之湿阻;枳壳、槟榔、厚朴理气破结;法半夏苦温燥湿;茯苓淡渗利湿;石菖蒲芳香化湿;茵陈、连翘、滑石、藿香、青蒿清利湿热。诸药配伍,共奏清化湿热,开达膜原之功,则热退体温得以恢复正常。

老师评阅意见

湿阻膜原型发热,可以见于感染性疾病,也可见于非感染性疾病,不论何种原因所致,只要在热型、脉、舌等方面符合此证,辨证即可成立,而且用化湿开达膜原法治疗而获效。此例发热发生于脑部手术之后,西医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调节功能失调所致,并非由于感染。从中医看来,脉证表现仍属膜原证,依法治疗很快获愈。李明老师总结清晰具体,甚好。

周耀庭

2011年1月29日

怀疑病毒感染

初诊记录 2011年1月7日

闫某,男,40岁。

主诉:发热20天。

现病史:患者于2010年12月中旬不明原因突然

高热,开始隔日发作1次,后逐渐转为每日1次。曾中西医治疗,未见好转。于某大医院感染科住院半个月进行全套系统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胸片、血生化、核磁、艾滋病等,均无阳性结果,怀疑病毒感染。患者自己要求出院,慕名前来就诊。现体温上午正常,下午开始逐渐升高,凌晨3点左右为高峰,体温一般38.5℃~38.6℃,最高39℃,热前怕冷,手脚冰凉,不需服药体温可暂时自行退至正常,退热前汗出较多,次日诸症复现,日日如此,反复不愈。后背疼痛,活动受限。饮水较多,稍有恶心。舌质淡红,两边青紫,舌苔淡黄厚腻,脉弦滑。

既往史:高血压。

体格检查:咽红。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沉、胸片、血生化、核磁、CT、艾滋病均无阳性结果。

中医诊断:发热。

西医诊断:病毒感染?

辨证:湿热内蕴,阻遏膜原。

治法:清化湿热,开达膜原。

处方:北柴胡15g,青蒿10g,枳壳10g,槟榔10g,黄芩15g,草果10g,厚朴10g,法半夏9g,茯苓15g,连翘15g,茵陈15g,滑石10g,青黛(包)10g,秦艽10g,防风6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周老认为患者发热符合湿阻膜原型发热,故选用柴胡达原饮加减治疗。

复诊记录1 2011年2月11日

药后体温逐渐下降,最高37.2℃~37.3℃。下午偶有心慌、紧张,曾做心电图无异常,心率112次/分,阵咳,晨起痰黄,白天白黏痰,咽微红,根部淡黄腻苔。

处方:北柴胡15g,青蒿10g,枳壳10g,槟榔10g,黄芩15g,草果10g,厚朴10g,法半夏9g,茯苓15g,连翘15g,滑石10g,青黛(包)10g,防风6g,桑叶10g,杏仁10g,炒栀子6g,炙枇杷叶10g,全瓜蒌15g,板蓝根2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远志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处方为2011年1月7日方去茵陈、秦艽,加桑叶10g,杏仁10g,炒栀子6g,炙枇杷叶10g,瓜蒌15g,板蓝根2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远志10g而成。

服药1周,看似雷打不动的体温出现转机,患者体温下降1℃,说明治疗原则、方药配伍正确。效不更方。现患者咳嗽痰黄,是肺热外感,故原方中加桑叶、杏仁、炒栀子、炙枇杷叶、瓜蒌、板蓝根、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化痰止咳;又因患者时有心慌,故加远志养心安神。

复诊记录2 2011年2月25日

体温最高37℃。心慌好转,偶咳嗽,痰量减少,乏力,容易出汗,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处方:北柴胡15g,青蒿10g,枳壳10g,槟榔10g,黄芩15g,草果10g,厚朴10g,法半夏9g,茯苓15g,连翘15g,桑叶10g,滑石10g,青黛(包)10g,杏仁10g,防风6g,炒栀子6g,炙枇杷叶10g,瓜蒌15g,板蓝根2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远志10g,石菖蒲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患者体温稳步下降,目前已在正常范围,其余症状均减轻。治疗原则不变,上方加石菖蒲,与远志配伍,加强安神之力,又可增强祛湿效果。

患者见体温平稳,请求停药。周老嘱,湿邪顽固,停药早易复发。治疗原则不变,患者服药巩固至2011年4月8日,期间体温未反复,余无不适,痊愈停药。长期发热不退,多方检查,原因不明,临床并不少见,究其中医原因虽多,但以湿阻膜原最为常见。周老多年以来对湿阻膜原型发热非常重视,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的方法,临床效果显著。诸多患者经过周老治疗得到痊愈。我将体会总结如下:

1.中医辨证非常关键:湿阻膜原型高热的诊断依据是:高热日久;一般每日发热1次;先寒后热,汗出热退;热有定时,下午至傍晚体温升至高峰;面色黄白,舌苔较腻,脉有弦象。如果医者没有认真学习,不了解湿阻膜原型发热的特点,或没有观察到恶寒现象,很可能会误诊为阳明热盛,而误用白虎汤甚至使用紫雪丹治疗,轻则贻误病情,重则变生他证。

2.选药配伍,加减化裁不容忽视:周老常用柴胡达原饮、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本病。方中北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枳壳、厚朴、槟榔、草果化湿开达膜原,法半夏燥湿,青蒿、茵陈、茯苓清热化痰,全方配伍,起到清化湿热,开达膜原之功。对于湿热明显者,常加连翘、青黛、滑石;对于有关节不适者,常伍丝瓜络、秦艽、防风;如果湿阻膜原较重者必加炒常山。

3.生活习惯要改变:周老认为本病皆因患者体内湿邪所致。临床观察发现多数患者或有过度饮酒、或有饮茶过浓、或有强迫饮水的习惯,周老认为这些皆为致湿之因素。故服药期间嘱咐患者对饮水稍加控制,有利于疾病痊愈。

4.巩固治疗不可放松:湿邪黏腻重浊。尽管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并不等于体内湿邪全部清除干净。故周老嘱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后还要坚持服药1个月左右,防止反复。

老师评阅意见

长期发热,包括长期高热与长期低热,常常病情缠绵难愈,病长达数月至数年不等,是中、西医内、儿科临床难题之一。长期发热的病因病机极为复杂,中医治疗必须切中病机要害,才能获效。湿阻膜原型长期发热是其中较为常见的证型之一。依法治之,多能获得良好效果。李明老师对此例的总结详细而系统,其中对此证辨证要点的叙述,条分缕析,眉目清楚,尤其是辨证时与阳明热甚的鉴别以及选方用药的思路分析,深得我意。

周耀庭

2011年6月20日

怀疑Sti11'S病

初诊记录 2010年1月15日

刘某,男,55岁。

主诉:发热月余。

现病史:1个月前外感,体温升高,血常规示WBC2.57×109/L,血培养(-),血沉升高85mm/h,经抗生素治疗,体温不降。近月余体温一直居高不下,在38.3℃~39℃热。发热前怕冷,服退烧药后汗出热退。发热规律为:晨起体温正常,中午过后体温逐渐升高,至39℃。自服退烧药1片,汗出,体温下降。体温不能退至正常,第二次发热开始。每6小时需服退烧药1次。因持续发热不退,住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检查及治疗。住院后检查血常规,WBC由1.1×109/L逐渐升高至2.57×109/L,血沉85mm/h。排除肿瘤、白血病,肺CT未见异常,无其他阳性体征。结果,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医院方准备使用激素治疗。家属不同意,遂出院,请周老治疗。患者发热伴身体疼痛,关节不适,咽痛,舌质红,淡黄褐色腻苔,脉弦滑。

既往史:无。

过敏史:无。

体格检查:咽红,背部少量皮疹。

辅助检查:2009年12月31日血沉85mm/h,2010年1月10日血常规示WBC2.57×109/L。

中医诊断:发热。

西医诊断:Sti11's病?

辨证:湿热内蕴,阻遏膜原。

处方:北柴胡15g,青蒿10g,枳壳10g,槟榔10g,草果10g,厚朴10g,法半夏9g,黄芩15g,茵陈15g,连翘15g,青黛(包)10g,滑石10g,茯苓15g,石菖蒲10g,藿香10g,防风1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继承人按语】

患者在西医医院诊断为Sti11's病?周老认为本病患者症状及体征表现来看,病位在少阳膜原,属于中医所说的膜原证,病因为湿热,故辨证为:湿热内蕴,阻遏膜原。治以清热化湿、开达膜原为法,方以清代医家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中柴胡达原饮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

柴胡达原饮用于治疗痰湿阻于膜原之证。有开达膜原、和解三焦之功。本患者湿热之象较为明显,若用柴胡达原饮原方,略显清热之力不足。故配伍清热化湿之品于方中。患者自觉关节不适、身痛,为风邪伤人之症状,故又加入祛风之品——防风。

方中北柴胡、枳壳、黄芩、槟榔、厚朴、草果,化湿开达膜原。茵陈、连翘、青黛、滑石加强清热利湿之力。法半夏燥湿,茯苓渗湿,菖蒲、藿香化湿,防风祛风止痛。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化湿,开达膜原之功。

2010年1月22日复诊:最高体温38.3℃,服退烧药后,体温可退至正常,并可维持数小时体温不升高。有痰。证治不变,上方加玄参15g,瓜蒌15g。7剂。

2010年1月29日复诊:体温最高37.5℃,咽红。证治同前,上方加炒栀子6g,金银花10g。7剂。

2010年2月5日复诊:体温最高37.1℃,关节不适。证治同前,上方加秦艽10g。7剂。

2010年2月26日复诊:体温正常已7日,大便稀。证治同前,上方草果增至12g,加苍术10g。14剂。

2010年3月12日复诊:体温正常已3周,关节不适已愈。证治同前,上方去秦艽。14剂。

2010年3月25日复诊:体温平稳已5周。证治同前,拟继续上方巩固2周。14剂。

经多次复诊,用药随症进退,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巩固7周后停药。

近期跟诊,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较多,伴随症状不一,但辨证均为湿热内蕴,阻遏膜原。为了便于理解,特将诊断依据总结如下:

1.发热较高,规律为:午后先有怕冷,后体温升高,然后汗出热退。

2.患病时间较长,但患者精神尚可。

3.多为1日发作1次,也有不典型者。

4.舌苔多为腻而满布,或白腻或淡黄腻或黄厚腻。

5.内热偏重者,多伴咽红、咽痛或颈淋巴结肿大、压痛或高热病史。

6.如有剥脱苔,多为湿热化燥所致。

7.多兼皮疹、关节疼痛等表现。

8.化验检查一般ESR升高,而无其他阳性结果。

周老常用处方:北柴胡15g,黄芩15g,枳壳10g,槟榔10g,厚朴10g,草果6~12g,茵陈15g,连翘15g,青黛(包)15g,滑石15g。若湿热较重者常加法半夏10g,藿香10g,菖蒲10g,茯苓15g;若关节不适者常加秦艽10g,防风10g;若便稀者常加苍术10g;兼皮疹者常加白鲜皮10g,地肤子10g,生薏苡仁15g;若有剥脱苔者常加白芍10g,知母10g。

老师评阅意见

此又一例长期高热病例,发热1月余,西医抗生素治疗无效。根据其热型特点,中医复诊记录3所见,尤其是脉、舌特点,辨证为湿阻膜原,使用柴胡达原饮加减治疗获愈。李明老师总结此例甚为细致:病史记载、西医治疗检查、诊断考虑、中医辨证依据、中医辨证以及方药配伍特点,一一予以详述。表明对我的思路体会甚为深入。

周耀庭

2010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