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序言
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也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研发指明了方向。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都在采用国家规划教材,这对于规范全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内容,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国家规划教材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阶段性,更新周期较长,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这就需要工作在职业教育一线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们,积极研发新教材,作为国家规划教材的有力补充。新教材应把“学以致用”、培养“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研发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让学生学而不厌,即学即用。本着这一初衷,我们向电子工业出版社申报了“中职电子专业对话式、图话式教材探究与开发”大型课题研究项目,并获准立项。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中职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毋庸质疑,我国的中职教育仍存在学生厌学,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的现状。如何让中职学生“好学,学好;好就业,就业好”,这是摆在我们每个职教工作者面前的难题。要想攻克此难题,就得从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而新教材的研发正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源头。
通过我们对现有的中职电子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的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1)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实用性。由于专业课教材过多地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难度大,且实用性不强,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忽视了中职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对课程实用性的要求,从而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容易使学生滋生学习无用的思想。
(2)教材版面呆板,缺乏趣味性。很多教材大篇幅地采用文字表述,问题描述不直观。由于缺少图片的支持,尤其是实物图片的支持,教材内容显得呆板,缺乏趣味,学生学习备感单调,对教材内容难以理解。而且这样的教材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学过以后,仍然无法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
(3)教材内容更新缓慢,严重滞后于应用电子技术的发展步伐。比如某些关于电视技术的教材,“黑白电视机原理”仍然占有较大的篇幅。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没有及时反映到教材中。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电子企业的需要。
(4)知识点不够精练,不利于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中职教育的学制一般为2~3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要求为1∶1。这就要求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做到少而精。加之电子专业的知识具有前后连贯性,大部分课程不能同时讲授,如果教材的知识点太杂,在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时,就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通过“中职电子专业对话式、图话式教材探究与开发”课题研究项目,于2016年开发了“电子维修技术图文对话一月通”丛书。该套丛书共4本,分别是《电子元器件与电路一月通》、《彩色电视机维修一月通》、《液晶显示器与液晶电视机维修一月通》、《电冰箱与空调器维修一月通》。该套丛书出版后,得到了业内各相关学校师生的肯定,好评不断。时隔4年,我们根据读者回馈信息及教学培训实践,增加、删改、整合了一些内容,使之与时俱进,更贴合当今初学者的需求。丛书现改名为“电子电工技术入门一月通”,增加了呼声较高的《电工技术应用一月通》,使该套丛书适合更广泛的需求。本套教材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以易学够用为原则,打破理论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约束,做到即学即用。通过多年的电子专业教学摸索,我们总结了电子专业相关行业对该专业理论与实践的要求,加大了教材中实用知识的篇幅,压缩甚至删减了中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极少涉及或无须涉及的理论知识,降低了学生入门的难度,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快速上手。
(2)改变以文字表述为主的编写模式,完全采用图话、对话的讲述模式。图话、对话模式使教材版面耳目一新,让学生又找回了类似孩童时看连环画的浓厚兴趣。图片具有简明、直观、形象等特点,学生通过大量的实物和示意图片,非常轻松地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甚至在实习时可以做到按图索骥,无师自通。教材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情境对话,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避免了他们对大段大段枯燥文字的畏惧和厌烦。
(3)精练和整合多门专业主干课程,更加适合电子专业的教学规律,使课程能在较少的课时内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若每天学习3~4课时,每本教材都可在一个月内学完。
总之,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的增长,中职电子专业教育对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的标准也在提高。中职电子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的研发必须与学术研究联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调整思路与模式,力求同时适应学生、企业和市场三方面的需求。我们也相信这套教材一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也一定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编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