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肝胆部第一

按:本篇总述肝、胆与四时关系。叙述了其相应之脉;其相、王、废、囚、死之月,王、困、死之日与时;其神、其主、其养、其候、其声、其色、其臭、其液、其味、其宜、其恶;肝、胆俞募;以及相关病状、脉象、死生。第2条“四时经”约有22字与《难经》第15难内容相关,约有6字与《素问·平人气象论》内容相关。第3条、第5条见于《素问·玉机真藏论》;第4条、第6条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第7条见于《灵枢·本神》;第8条自“再至曰平”至“六至命尽”见于《难经》第14难,自“肝脉急”下79字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接下来自“足厥阴”至结尾71字见于《难经》第24难及《灵枢·经脉》;第9条见于《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

1.肝象木(肝于五行象木),与胆合为府(胆为清净之府)。其经足厥阴(厥阴[1],肝脉),与足少阳为表里(少阳,胆脉也,藏阴府阳,故为表里)。其脉弦(弦,肝脉之大形也)。其相,冬三月(冬,水王木相);王,春三月;废,夏三月(夏,火王木废);囚,季夏六月(季夏,土王木囚);死,秋三月(秋,金王木死)。其王日,甲乙;王时,平旦、日出(并木也)。其困日,戊己;困时,食时、日昳(并土也)。其死日,庚辛;死时,晡时、日入(并金也)。其神魂(肝之所藏者魂),其主色,其养筋(肝气所养者筋),其候目(肝候出目,故肝实则目赤),其声呼,其色青,其臭臊(《月令》云:其臭羶),其液泣(泣出肝),其味酸,其宜苦(苦,火味也),其恶辛(辛,金味)。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门(直两乳下二肋端);胆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穴在期门下五分)。

右新撰(并出《素问》诸经。昔人撰集,或混杂相涉,烦而难了,今抄事要,分别五藏,各为一部)。

2.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起于夜半,肝家王(冬至者,岁终之节。甲子日者,阴阳更始之数也。少阳,胆也。胆[2]者,木也,生于水,故起夜半。其气常微少,故言少阳。云夜半子者,水也)。肝者,东方木(肝与胆为藏府,故王东方,应木行也),万物始生,其气来耎而弱,宽而虚(春,少阳,气温和耎弱,故万物日[3]生焉),故脉为弦(肝气养于筋,故其脉弦强[4],亦法木体强[5]也)。耎即不可发汗,弱即不可下,宽者开,开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宽而虚(言少阳始起尚耎弱,人荣卫凑[6]理开通,发即汗出不止;不可下,下之而泄利不禁。故言宽虚通利也)。春以胃气为本,不可犯也(胃者,土也,万物禀土而生,胃亦[7]养五藏,故肝王以胃气为本也[8]。不可犯者,不可伤也)。

右四时经

3.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歧伯曰: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歧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9]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歧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忘当作怒)忽忽,眩冒而癫疾;不及,则令人胸胁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黄帝曰:善。

4.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云: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曰平)。春以胃气为本。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5.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10]然(《巢源[11]》云赜赜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6.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有胃而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7.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不精不敢正当人,一作其精不守,令人阴缩),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12],死于秋。

8.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名曰平脉也。反得浮濇而短者(《千金》云微涩而短),是肺之乘肝,金之刻[13]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三,忌庚辛)。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云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沈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为微邪,虽病,即差。

肝脉来,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14],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厥阴脉也。

肝脉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缩[15],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淡饮;微涩,为瘈疭挛筋。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脉弗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9.肝死藏:浮之脉弱,按之中如索不来,或[16]曲如蛇行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校注】

[1]按:原本校语“阴”作“阳”,据广本、庆本、宛本、钱本校改。

[2]庆本“胆”作“一”,盖蒙上“胆”字的重文符号误作。

[3]庆本、钱本“日”作“自”。

[4]庆本“弦强”之“强”作“絃”,属下读。

[5]庆本“法木体强”作“以木为体”。

[6]凑,庆本作“二”,钱本作“腠”。

[7]广本“亦”作“以”。

[8]庆本末“也”作“之”。

[9]谓:钱本作“为”。下“此谓不及”之“谓”同。

[10]按,“责责”同“朿朿”,尖锐貌。

[11]庆本、钱本“源”作“原”。下或同,不复出校。

[12]夭:读若“鋈”(音悟)。《说文·金部》:“鋈,白金也。”《灵枢·五禁第六十一》:“色夭然白。”

[13]刻,庆本作“克”。按:“剋”为“刻”之换声符字,“尅”为“剋”之变。今用“克”。下同,不复出校。

[14]《校注》:“离经,违背正常规律。”

[15]钱本“缩”上有“阴”字,校云:“按:‘阴’字原脱,今依《甲乙经》补。”

[16]或:庆本作“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