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 尉缭子 司马法 孙膑兵法全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国战事频繁,混战不休,但学术文化不仅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反而十分发达,形成了儒、墨、道、法、兵等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当时,有很多著名的兵家人物,其中包括孙武、吴起、孙膑、姜尚、尉缭等。在这里,就为大家介绍这一部综合版本的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根据史料记载,孙膑为齐国人,本名孙伯灵,是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但由于孙膑的同窗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将他骗到魏国并捏造罪名而砍去了他的双足,想让他就此埋没于世。后来,所幸齐国使者出使魏国时,孙膑秘密拜见该使者,最终得以逃到齐国成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后来,孙膑辞去官位,归隐田园,潜心于军事理论的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这本兵法堪称是《孙子兵法》之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也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孙膑提出了“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主张以“道”制胜,以“诡”“诈”制胜,体现了对战争更为深刻的理性认知。他强调必须遵循战争本身的规律去指挥作战,同时提出如何“富国”“强兵”的国防思想,这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吴子》是一部重要的兵家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所著,是反映先秦时期中国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历史悠久,部分流失,仅存《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吴子》主要论述了战争观问题,他既反对持众好战,也反对重修德而废弛武备,认为只有内修文德,外治武备才能使国家强盛。他主张兵不在多,“以治为胜”;强调料敌用兵,因情击敌;强调“审敌虚实而趋其危”;要“避之勿疑”,注重“应变”才是用兵制胜之道。可以说,《吴子》的智慧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有关思想,不愧为在历史上曾与后者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深受历代兵家所重视。

《尉缭子》是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一部颇具影响的著作,共五卷二十四篇,南宋刻行的《武经七书》本最早,而《汉书·艺文志》杂家收录了《尉缭子》二十九篇。对于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但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无法否认这本著作的价值。《尉缭子》反对迷信鬼神,主张依靠人的智慧克敌制胜。它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在战略战术上,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使用权谋,争取主动,明察敌情,善于权变,出其不意而出奇制胜。这些观点即使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中也仍有极强的参考价值。

《司马法》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军事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司马法》共一百五十五卷。东汉以后,马融、郑玄、曹操等人的著作中,都曾以《司马法》为重要文献资料而加以征引。《司马法》在讲论古代军政事务和战略战术原则中,教导人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天、地等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方面去思考与决策,并提出了如何处理对立统一的法则,要求人们从发展变化中看问题。虽然《司马法》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亡佚很多,现仅残存五篇。但就在这残存的五篇中,依然可见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作战原则和方法。因此说,《司马法》不愧为我国古代的一部优秀兵书。

为了便于读者们轻松地阅读,本书对这四部典籍分别划分为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共四大板块进行了译注,力求使原本艰涩难懂的古文变得通俗易懂,以便让您更加便捷地了解原著。对于个别原文残缺过多的部分采取了意译的方式,同时在题解处,也对文章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适当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战国时期军事家们卓越的军事智慧。

解译者

201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