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子瞻和陶诗①
【原文】
子瞻谪岭南②,时宰欲杀之③。
饱喫惠州饭④,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⑤,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⑥,风味乃相似。
【注释】
【译文】
【赏析】
据记载,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在常州因病去世。苏轼曾在崇宁元年(1102)于太平州做官,可惜只做了九天的官就被罢免了。当时的丞相名叫赵挺之,他仇视苏轼,想要趁机杀死苏轼。黄庭坚联想到自己被贬谪后的遭遇,因而写下这首词表示对苏轼的思念与崇敬之意。
一个“跋”字,写出了诗人对苏轼的崇敬之情。这首诗的首句就直接简明扼要地指出“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就是说苏轼遭人嫉妒被贬谪到远离京师的岭南地区做个地方小官,结果当权者还是不肯放过他,不仅让他丢官,还想要让他丢命。毕竟,当时的岭南地区瘴气很重,外地人很可能会因水土不服而丢掉性命。让人意料之外的是,苏轼心性豁达,非但没有因水土不服而丢掉性命,反而生活得如鱼得水,这也导致了苏轼遭到当权者的嫉妒和打击,先被贬惠州,再被贬更远的儋州。诗人对当时的当权者妒贤嫉能表示愤慨,对苏轼表示深切的同情。
此外,通过“饱喫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苏轼在惨遭贬谪和迫害的情况下还能怡然自得生活的情景,同时也赞扬了苏轼那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事实上,苏轼喜欢陶渊明的诗,不仅仅是因为陶渊明的诗句超凡脱俗,值得细细品鉴,还因为两人在性情上和精神世界上高度契合,诗人巧借陶渊明的超凡品格赞美苏轼,从这也能看出诗人十分喜欢苏轼的人品性情。
这首诗的第三段写道:“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诗人将陶渊明和苏轼二人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赞扬了这二人都是足以流芳百世的名人。众所周知,陶渊明只做了一百多天的彭泽令就因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而辞官归隐了;苏轼却屡次遭到朝廷贬谪和当权者的打击报复,反而总是在官场沉沉浮浮。从表面看,两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然而,这两人令作者真正佩服的地方是:两人都不会因生活贫富就患得患失,也不会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品性。整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苏轼品性高洁的赞赏,和对自己惨遭贬谪后无法像苏轼一样处世豁达,因而总是郁郁寡欢,苦闷之情无法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