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的孩子也值得被爱
怕孩子受凉,几次提醒后,孩子依然光着脚丫在地上走。
给孩子买来一大堆文学巨著,他不看一眼,却偏偏对几本已经快要翻烂的漫画书爱不释手。
经常被老师叫去办公室,只因孩子上课调皮捣蛋……
每每下班一回家,孩子过来帮爸爸妈妈拿过手里的包放好,对爸爸妈妈说声“辛苦了”,爸爸妈妈以及孩子脸上绽放出的发自内心的笑容,瞬间便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温馨、和谐与美好,父母在此时也确认自己足够爱孩子。然而,当遇到以上所述的情景呢?父母还能够对孩子温柔以待吗?恐怕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些“不乖”“不听话”“叛逆”表现时,会采用最直接的“吓唬”“呵斥”。虽然这种方式看似有效,但孩子会生出很大不快,不但父母的权威感会失去,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最亲的人会“攻击”自己,这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产生心理阴影,长大后也易出现心理问题。
曾看过一位儿童成长专家的文章,他对乖孩子和不乖的孩子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他说:“淘孩子像草莓,有问题马上就能从外表看出来;乖孩子像苹果,可能外表光鲜,小心里面生了霉。”所以,孩子不乖并不一定是什么坏事,他可以让你直接看到孩子的问题。
乖孩子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小时候表现乖巧,很少让父母操心,心理成熟比较晚,依赖性比较强。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共生关系。也就是说,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生存,谁都离不开谁。可孩子一旦面对挫折,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同时乖孩子因为很容易得到父母的爱,因此会更显娇纵、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性,生活中也更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想法,长大成人步入社会时更容易迷茫无助。这从现在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就能看出一些端倪。经研究发现,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很多是在父母的各种“安排”下成长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所以步入社会会显得茫然无助。
而不乖的孩子一般情商都很高,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强。也因为淘气,经常会被家长和老师批评,甚至打骂,因此他们具备很高的逆商,在面对挫折时更积极、更“皮实”,心理也更健康。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孩子的“淘”“皮”,则是具备很独特的气质性格特点,所以,淘气、皮、不乖的孩子,大多数思维更活跃,想法更简单,性格外向,更善于表达。这些无疑都是值得培养的优良品质。
所以,不乖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在不乖的孩子面前,父母需要更用心地去认知、解读、支持和引导孩子,让孩子一步步朝着良性发展的趋势成长。
◆跨越认知鸿沟,解读并满足孩子的需求
年轻的一辈如果和年长的人沟通不顺畅时,就会调侃说双方之间有代沟,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存在认知上的差距,所以,若父母用自认为比较合适的方式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往往不会使孩子满意,此时孩子就表现出所谓的“不乖”。例如,有的妈妈小时候非常喜欢玩儿跳皮筋,大家在一起跳皮筋非常开心、快乐,所以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跳皮筋。可是现在的社会,孩子们对跳皮筋这项娱乐活动可能没多大兴趣,他们更喜欢去游乐场玩旋转木马、玩蹦床等。还有些父母小时候家庭条件比较差,所以尽一切可能让孩子物质不匮乏,一心想着用金钱买东西来满足孩子,可是孩子若不懂感恩,或者不喜欢父母买的东西,只是想要父母多陪伴自己,父母就非常失望,认为孩子不乖。
原本父母觉得自己已经倾尽所有在爱孩子了,可孩子还是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多是因为父母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
◆给孩子“有度”的支持
孩子不乖、叛逆,最好的方式就是给孩子支持。父母应该尽量支持孩子的自主探索,给孩子更多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不是一味遏制、控制,当然,支持孩子要有限度、有引导性。例如,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会玩游戏、上网,无疑,通过网络孩子能够了解更多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也能了解更多知识,很多学校、老师也通过网络与家长、孩子沟通,并给孩子留作业等,但这里的网络仅限于利于孩子成长的,而对网上不良的信息、长时间上网或者沉迷于游戏等现象,父母就非常有必要干预制止了。当然这里的干预也要有度、有方法,尽量不“一刀切”。
◆做好孩子的引导者
据资料显示,美国人的职业生涯教育从6岁就开始了。美国的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发布了《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该方针提倡规划职业生涯教育要从6岁开始,并按照小学、初中、高中以及18岁以后,将不同时段的人群划分为不同职业分工,并要求孩子学会对自己的兴趣、专长、特点以及能力等有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而此时的“自我认识”与父母的引导分不开。这也是孩童需要启蒙老师、研究生需要导师的原因,对于未知的领域,父母需要牵着孩子的手去了解。
引导也要讲究方法,一般比较提倡引导式提问,用选择法让孩子二选一,既能给孩子锻炼思维的机会,又能避免孩子不乖、吵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