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庄女仙赐长生
先秦时期,西王母已经完成了从半人半兽到人形的转变。此时期保留下来的西王母神话主要记录于《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中。《竹书纪年》是记载夏、商、西周、春秋时晋国以及战国时魏国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因书写在竹简上而得名。《穆天子传》又名《周王游行》,是一部历史小说,主要记录了周穆王西巡之事,由大量神话组成。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代王,姓姬名满,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君主,他不喜欢在朝中理政,常年在外征讨、巡游。神话讲道:周穆王曾于登基后的第十三年和第十七年两次西征。第十三年,周穆王到达西王母的使者——青鸟所居之地。第十七年,周穆王再次西征,在昆仑山见到了西王母。周穆王以白圭、黑璧为见面礼,并在西王母的瑶池设筵款待西王母。筵席上,西王母自述为天帝之女,与虎豹、乌鹊为伴,并为穆王献上一曲歌谣,祝愿“将子毋死”,即健康长寿。两人以吟诵歌谣的方式往来,颇有些相见恨晚的男女之意。此神话虽没有对西王母的外貌进行描写,但从她熟悉贵族往来的礼仪,善于吟咏,自述为天帝之女等细节来看,肯定不是喜欢吹口哨,披头散发的半人半兽的妖婆,而是一位端庄的贵族女子了。
在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神话中,西王母似乎具有了祝福人长寿的能力。到了汉代,这种能力得到了增强,西王母作为能赋予人长生不死能力的女仙而成为汉人最崇拜的神灵。汉代卦书《易林》里保留了不少民众向西王母祈祷的言辞,如“患解忧除,王母相予。与喜俱来,使我安居”,“引髯牵须,虽拘无忧。王母善祷,祸不成灾”。位于今山东省的齐地是汉代西王母信仰的中心之一,当地老百姓将夏至日祭祀西王母视为一年中的重大祭祀活动。同为齐地人所著的《管子》对此有记录。齐地民众崇拜西王母的信仰行为在西汉末年甚至一度发展为对汉王朝统治构成极大威胁的群众性政治运动。
运动发生于建平四年,即公元前3年,距离被视为西汉灭亡标志性事件的王莽篡汉自立仅剩11年。这一年关东大旱,持续数月没有降雨,田地里大片庄稼枯萎,民众缺水断粮,纷纷逃离家乡,形成庞大的流民群体。这时,有人借着祭祀西王母的名义掀起骚乱,鼓动受灾农民手持麻秆、禾秆等物一边奔跑,一边呼喊“传行西王母筹”。成千上万的流民披头散发,昼夜不停地狂奔过二十多个郡和封国,一直跑到京城。京城里的百姓也被鼓动起来,在夜里点燃火把,敲锣打鼓,大声喊叫,还有人在街道和田野聚会,举行各种仪式祭祀西王母。这一狂热活动甚至蔓延到全国各地,直到半年多以后才逐渐平息,对西汉的统治秩序构成严重威胁。
西王母能使人长生不死之说,在后羿射日的神话中也得到了展现。
上古时期,曾有十个太阳一起出现在天上,地上的庄稼、草木都被旱死了,人们找不到食物。猰㺄(状如狐,声如婴的怪兽)、凿齿(獠牙有三尺长的怪兽)、九婴(有九个头,能喷火的怪兽)、大风(巨鸟)、封豨(大野猪)、修蛇(大蛇)等怪兽到处吃人。天帝命后羿下凡,为人间除害。后羿诛杀了危害人间的怪兽,还将炙烤大地的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但这十个太阳其实是天帝的儿子,天帝丧子后悲痛不已,将后羿及他的妻子嫦娥贬下凡间。嫦娥无法忍受凡人的生老病死,后羿便跋山涉水来到昆仑山,向西王母求取不死之药。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赐给他一颗仙药,二人分食可长生不死,一人食之则可白日飞升。嫦娥重返天庭之心异常迫切,便偷食仙药,飞向月宫。
西王母信仰中使人长生的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与她瘟疫之神的最初身份相关。作为司瘟疫之神,西王母既可以降下瘟疫,又可以消除瘟疫。消除瘟疫的结果就是挽救了性命,延长了生命,所以,西王母信仰中掌管瘟疫与护佑长生的内涵其实是一体两面的,健康无忧自然能长命百岁,健康长寿也是先民试图对瘟疫进行管理而要达到的目标。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西王母信仰中就产生了护佑长生的内涵。
图10 羿射十日(汉画像,河南南阳出土)
汉代的西王母被认为是一位中老年女性。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大人赋》中描述了时人心目中的西王母:一个老妪,头戴玉发饰,住在洞穴里,以三足乌为使者,白发苍苍但长生不死。
西汉另一位著名的辞赋家扬雄在《甘泉赋》中称赞西王母,说她像一位雍容、尊贵、慈祥的母亲。这种想象与西王母赐福长寿的职司相关,民众认为老而弥坚乃长寿的象征,道教中的南极仙翁(也就是寿星)以须发纯白的老者形象出现,也是这种逻辑的产物。
在很多汉代画像石中,供西王母差遣的并非三青鸟,而是三足乌。这是西王母神话在汉代的一个变化。
图11 西王母与三足乌(明代蒋应镐绘图本《山海经》)
东汉以后,西王母在神话中逐渐演变为三十多岁、貌美无比的女仙,并且与仙桃有了直接的关系。汉晋时期成书的《汉武故事》和《汉武帝内传》记载:
图12 掌管仙药的西王母(汉画像石,河南南阳出土)
农历七月初七中午,汉武帝在承华殿斋戒时,忽然看到有青鸟从西方来。东方朔告诉汉武帝,这是西王母即将降临的预兆。果然,当晚入夜不久,空中传来隐约的雷声,紫气弥漫。不一会儿,西王母就降临了,“视之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西王母就座后,汉武帝向西王母请求不死之药。西王母婉拒,拿出七只仙桃,送给汉武帝两只。汉武帝吃完桃子,留下桃核。西王母询问为何,武帝答曰:味道异常鲜美,想在下界种植。西王母笑着说:此仙桃三千年一结果,凡间的土壤种不活。
图13 西王母(明《三才图会》)
宋元明时期,随着西王母与仙桃信仰的进一步传承,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出现了一些以西王母召开蟠桃大会为内容的杂剧,如金院本《瑶池会》《蟠桃会》,元代杂剧《宴瑶池王母蟠桃会》,明代杂剧《群仙庆寿蟠桃会》,到了吴承恩写《西游记》时,道教最高女神王母娘娘的形象最终成熟定型。
汉代以后,仙桃成为不死之药的替代品和长寿的象征,中华文化史中也逐渐发展出蔚为壮观的桃文化。古人对仙桃信仰之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甚至连北魏科学家贾思勰都在其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称:“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后来,在长生之外,仙桃还发展出驱邪避鬼的内涵,尤其是桃木。这也与西王母消除瘟疫的能力有相当的关系。瘟疫由瘟鬼传播,而桃木可以驱瘟鬼,这是我们接着要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