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有关打破规范的前人研究
译者会出于各种原因来打破规范。当各种规范发生冲突时,译者可能会打破目标语文化的规范以遵守源语文化的规范(Routti, 2001),或者打破较低级别规范以遵守更高级别规范,具体取决于不同规范被赋予的优先级。(Chang, 2011:334)译者可能优先考虑文本功能,打破期待规范,从而增强目标文本的某一特定功能。(Chesterman, 1997:142)在创新或初级系统中,如果人们期待新的译文来打破现有规范,那么对打破规范的行为容忍度更高,甚至会对之加以鼓励。(Even-Zohar, 1990:20-21)译者打破规范的方法有很多,如重新组合现有的方法(Simeoni, 1998:6)、发明新方法、旧瓶装新酒,或从相邻系统中借用方法等。(Chang, 2011:334)
资深译者比新手更有可能打破规范(Toury, 2012:77)。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资历和实力来抵御由此带来的风险,而新手则倾向于安全行事,遵守规范。但是,译者并不会仅仅为了证明自己可以打破规范而打破规范。资深译者可能会严格遵守规范以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并试图阻止新手进入行业,而新手可能会采取更为大胆甚至打破规范的策略,因为他们没什么可以损失的。(Sela-Sheffy, 2005:5-7)
上述研究阐明了谁打破规范、为何打破规范、何种情况下以及如何打破规范,但并未解释为什么一些打破规范的行为,无论其是否受到制裁,都会被其他译者所效仿,最终建立新的规范。译者的声望、文学系统的地位以及规范冲突等还不足以揭示为什么有些打破规范的行为会成功演变为新的规范,而另一些则不行。本节将打破规范和建立规范视为新规范创立的两个阶段,探讨从打破规范到建立规范这一转变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哪些人会触发二者之间的转变。研究案例选取1936年张谷若译版《德伯家的苔丝》(下文简称《苔丝》),考察其中文学方言的翻译。文学方言是一种用非标准语进行创作的文学手法,它既能体现塑造说话者语言能力的社会文化力量,又能揭示说话者所属的各种社会文化群体(Lane-Mercier, 1997:45),包括地区方言、种族方言(如美国黑人方言)、社会方言(如伦敦方言考克尼)等多个类别。本节以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规范被打破之时及之后,作为行动者的社会因素与译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分析中使用了“场域”“惯习”和“资本”等概念,以揭示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与文化变革时期,翻译场域与文学场域中规范和规则发生的冲突,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学翻译场域困境,探讨译者如何内化相互冲突的规范并提出解决困境的策略,以及规范打破者及其追随者如何互动进而促进新规范的建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