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现实与文化方略:城市文化建设调研规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连市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011—2015)

杨锦峰 李 珠 邱 伟 王长丽 古雅静

为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落实中共大连市委关于进一步发展城市文化的部署,明确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切实推进大连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大连市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011—2015)》。

一、序言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享受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推动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开始了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大连多年来保持了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态势,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特别是大连已确立了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对大连的文化发展繁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大连的文化发展环境十分优越,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大连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区位条件、优秀的人文传统、优良的城市功能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十一五”时期,大连的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大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共文化事业、艺术事业、群众文化事业长足发展,文化市场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大连的文化事业已呈现出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基本态势。大连还被列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大连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一批有市场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脱颖而出,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已经取得了愈发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连的文化发展在具有良好基础、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个差距”和“两个不够适应”:与国内相应城市和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够适应,与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不够适应。文化发展观念中缺少建设意识、前瞻意识、创新意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缺,文化市场仍不够成熟,文化产业相对薄弱,城市文化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尚待优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上述情况都需要认真对待和切实解决。

在经济竞争与文化竞争并存的世界格局中,大连不但要在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要在文化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当前,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复杂性。文化的健康、全面、高质量发展是在复杂的文化发展形势中树立文化旗帜的根基,是文化竞争力、号召力和影响力提升的前提。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对于民族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理想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全国各地纷纷确立了宏大的文化发展目标和规划。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总体战略中,在全国各地描绘出宏大的文化建设蓝图的形势下,大连稍有懈怠就会落伍,尤其会与那些先进发达城市拉大差距。乘势而上,奋发图强,加速大连向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市迈进,是大连必需的文化选择和必有的文化态度。

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大连提出文化强市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文化强市战略也是未来五年甚至十年中大连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大连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实施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工作方针,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建设,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着力提高人民的文明素质,增强文化综合实力,努力把大连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市。

2.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普及与提高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大连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和净化我市的文化环境。

——坚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围绕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市和现代文化名城的目标,坚持把繁荣和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调整资源配置,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形成城市、农村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形成文化强市的基本框架,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显著增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全面夯实,文化总体发展水平成为全省排头兵,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在东北占有领先地位。通过五年的发展,为实现把大连建成东北地区领军、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这个发展目标的主要支撑点是: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形成规模,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发展软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文化人才结构优化,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大连市的文化改革发展要完成包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个主要方面的任务。

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学习,加强面对全社会的思想引导

在各级党组织、政府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学习,组织有效形式,结合大连的实际发展情况,尤其是结合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培养自觉理解、把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力,并在发展、建设各项实际工作中加以充分体现。

通过推广研究成果、组织核心价值体系宣讲活动、开展基层党组织主题学习活动等方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深入各级党员干部中间,扩大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设置研究和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课题系列,设立实验基地和实验项目。在新闻媒体、各类社会传媒领域,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介绍和宣传,创办专门栏目,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解读核心价值体系。在工作评价、干部考核等过程中,注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的考察。

2.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科学

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对整个社会发展,尤其是整个社会精神发展的重要基础作用,充分认识文化科学对整个文化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应用研究作用,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科学的发展本身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

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科学的领导。建立扶植政策,增加对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课题的投入,支持成果的推出和转化,奖励优秀研究成果和人才。出台《大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和《大连市文化科学发展规划》。建立全市性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科学的课题规划和年度课题申报、评选、奖励制度。组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科学创新工程。

挖掘、整合、配置研究资源,以专业研究院所、院校、社会学术组织为基本力量,逐步构建大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系,构建文化科学研究阵地。强化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大连市社会科学院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发展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整合文化、艺术研究机构,建立作为大连文化发展脑库的大连市文化科学研究院,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智力支撑。建立专家咨询体系,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3.加强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宣传教育

正确认识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建设对社会发展状况、社会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状况、民心民意状况的重要作用。用科学、进步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滋养精神发展,为大连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健康文明、正气舒张、和谐共处、进取向上的社会氛围和精神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现代科学和人文科学体系为主线,以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背景,以大连地域历史和文化资源、现实社会发展和生活发展为素材,广泛深入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宣传教育。

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区街道组织实施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建设活动,并与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结合起来。开展军民、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在全市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大专院校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科学人生观、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各类有意义、有趣味、有带动力的教育实践活动。

各类媒体要成为加强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特别重视媒体宣传的舆论引导作用,全方位渗透正确、科学、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力抵制各种低级、落后、腐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伪科学、伪文化、伪现代的思想文化行为。大力增加具有思想含量、科学含量、文化含量的传播内容,打造以思想道德力量、科学力量、文化力量滋润人心、吸引大众、鼓舞生活的精品栏目、节目和作品。加强对社会生活中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正反两方面事件和人物的深入调查和正确宣传。

强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青少年宫等场所的宣传教育功能。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特定人群,设计相应活动,尤其注意与业务活动、特色活动相结合,开展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普及式宣传。开展红色旅游,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以大连发展史、革命史、建设史为主要内容,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爱家乡、爱大连宣传活动。

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1.分批次新建文化设施

(1)第一批项目

大连博物馆:全面展示大连发展历史,包括展示近代工业文明成果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大连图书馆(新馆):集传统文献资源与现代信息资源于一体的新城区中心图书馆。

大连市群众艺术馆(新馆):代表大连群众文化活动设施最高水准的文化建筑。

大连文化艺术档案馆:国家指定的四类专业馆之一,综合保存和展示大连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建设成就的专业馆。

大连美术馆:集艺术品展示、收藏,美术创作、教学于一体的专业美术馆。

(2)第二批项目

大连大剧院:代表大连文化设施最高水准、最具城市文化标志性的综合性多功能文化建筑。

大连工业历史博物馆:反映大连工业发展历程的博物馆。

大连船舶历史博物馆:反映大连船舶制造业发展历程的博物馆。

城市建筑历史博物馆:反映大连城市建筑历史及风格、特色的博物馆。

鸦户嘴堡垒遗址博物馆:旅顺口近代历史重要遗迹博物馆。

东北亚杂技马戏中心:东北亚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杂技专项演出场所。

大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用于国内外文化交流、文化名家名人来连创作和讲学、文化会议召开、新人新作交流、接待国内外文化艺术团体等的文化设施。

县(市)影剧院:各县(市)都要有一个四厅以上标准的数字影院和规模可观的剧场。

2.改扩建设施、设施设备改造

(1)改扩建设施

主要有大连艺术学校现址改造、大连图书馆现址改造、大连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现址改造。

(2)设施设备改造

主要有大连现代博物馆改陈、大连汉墓博物馆内部设施改造、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舞台设备改造、艺术大厦整修、旅顺博物馆整修、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改造。

3.现代传媒建设

数字图书馆:整合图书馆资源,架构数字图书馆体系,形成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服务网络,实施“一卡通”工程。

数字博物馆:整合博物馆资源,建成面向全市的博物馆展览和信息服务体系。

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实现双向互动、互联互通,提供高清电视、数据接入和话音一站式服务。

三网融合:实现数字电视、宽带、语音、跨屏转移、多媒体通信、智能家庭等多种业务的融合。

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1)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平台

以新建公共文化设施、改造公共文化设施为基础,调动院校、企事业单位文化设施,构建公共文化、艺术活动设施系统,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水准、多样式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以艺术馆、文化馆(站)、各类文化宫为基地,构造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平台,满足群众学习、创作、实践文化艺术和开展有关活动的需求。继续打造文化广场,为发展具有城市特色、群体规模的广场文化活动提供场所。同时,注意开发公园、海滨等空间,开发特色活动和适于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

(2)文化信息传播平台

继续发挥传统传媒在文化信息传播中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开发现代传媒技术,重点做好文化资源、产品、信息的数字化传播,重点做好三网融合技术基础上的文化信息共享。

2.提供丰富、健康、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准的文化艺术产品

(1)鼓励文化艺术机构创作面向群众的文化艺术产品

设立文化艺术机构面向群众的产品提供责任制度,实施鼓励政策,以社会效益为主要追求,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引导、扶持文化艺术机构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坚持“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新展”的做法。

(2)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产品

通过大型文化活动、文化交流和市场渠道,引进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产品,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机会享受新鲜、多样、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1)延伸文化服务渠道

结合文化艺术机构专业特点、服务对象等具体情况,将文化服务向更广大的群众生活延伸。采取文化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式,不但吸引群众来,而且送到群众中,变单向吸引为双向互动,把文化服务的渠道延伸到更多的社会生活层面。

(2)开展文化服务活动

通过文化惠民系列工程,把公共文化服务推向人民群众。结合国家、辽宁省有关文化惠民、文化服务工程和活动的要求,做好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准。引导、支持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社会兴办的文化活动。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扶植政策

明确政府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意识,确立政府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渠道责任。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保障、扶持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4.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将文化服务更广泛、更高水准地推向广大农村。结合国家确定的农村文化建设工程,高水准完成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结合国家、省、市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生活在内容、形式、水平、参与程度、经常化程度等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5.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用两年时间(2011年、2012年)完成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任务。制定实施《大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完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公共文化供给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任务。

六、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专业艺术事业、群众文化事业

1.公共文化事业

借助网络通信与计算机技术,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

推动公共博物馆展示、服务功能的提升,逐步推行免费参观,逐步实现数字化服务,重点推出特色展览,增加馆际交流展览。

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和修缮。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展大连文化发展史考古调查。加强对大连发展史的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遗产等的申报工作。

强化新闻出版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构建科学的新闻出版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事件新闻报道工作机制、社会舆情快速反应机制、重大舆情专报制度。

2.专业艺术事业

实施精品战略,以优秀的舞台艺术创作引导社会和人民的精神进步,表现城市的文化品格。积极参与省内、国内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艺术赛事。

建设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剧种和院团。把大连京剧院建设为国家级重点院团。筹建辽剧艺术团,使辽剧(辽南影调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优势的剧种。筹建中等规模的大连交响乐团,解决大连没有专业音乐艺术团体的问题。

3.群众文化事业

完善群众文化网络。健全区(市、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大力普及村(社区)基层文化活动室。

抓好文化活动特色化、层次化建设。加强100个特色活动基地的建设。实施“和谐乡风”文化推进计划。积极创建示范性文化馆(站)。

培养扶植一批乡镇(街道)、村(社区)进入国家、省、市文化工作先进单位行列。

七、打造重点文化工程

1.文化艺术精品工程

实施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创造一批优秀成果。每年力争取得省部级文艺奖项100个以上,国家、国际重要奖项10个以上。

实施出版物创优工程,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社3至5家、全国知名出版社1至2家。

实施展览、展会精品工程,打造1至2个具有大连地方特色的文化展览、展会。

2.文化惠民工程

继续开展“打造文化大连”系列主题活动,重点推进公益文化讲座、科学文化知识普及教育、艺术技能培训等活动。

对部分演出、电影放映、展览等文化活动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方式,保障特殊群体享受文化成果和文化服务的权益。

大力开展送文化到基层活动,推进农村电影“2151工程”,全面完成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公益电影进城乡、进社区活动。坚持开展文艺下乡、进校园、进工厂、进军营等活动。开展“文艺惠民公益展示工程”,开展艺术家与群众面对面、市民艺术素质培训等活动,让文艺走进人民。

八、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

1.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在城市开发与建设规划中,设立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旅顺口近代历史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城市老街区保护工程,实施名村名镇保护工程,实施建筑文物保护工程,实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继续选择、申报非遗项目,开展非遗传承工程。

2.保障城市的文化发展空间

扩大文化发展空间,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中为文化发展设计、划定、预留空间。

九、优化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1.打造区域文化中心,提升国际影响力

(1)打造文化品牌

打造电视剧品牌、舞台艺术品牌。恢复举办大连艺术节,将其办成具有浓郁国际色彩的城市文化盛事。继续开展新年音乐会、新年诗会、京剧票友节、相声大赛、艺术博览会等定期举办的文化艺术活动。打造文化旅游景点品牌,重点创建近代史文化旅游系列、文化产业旅游系列品牌。

(2)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活动,扩大文化交流

积极参与辽宁省级、国家级文化艺术重要赛事和文化评选活动,扩大文化影响力。积极参加国际文化艺术赛事、演出、展览,发展国际商演,提高国际文化影响。着力创办具有地区性、国际性影响的文化论坛。积极吸引国内外文化力量参与大连文化活动。在国内外发展文化交流友好城,开展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合作。

2.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格

开展城市建筑艺术化工程,对城市新建建筑启动艺术化设计、论证、审批机制。开展街景艺术化工程,对城市街景和建筑物环境进行艺术化改造。加强文化广场建设,兴建文化主题公园。

十、发展公共文化信息传媒体系建设

1.开展舆论传播工程

坚持公共传媒的思想引导、精神引导和文化引导。通过媒体资源联合引导社会舆论,通过名牌栏目建设正确表达民意、疏导民情、鼓励民心。通过优秀文章、作品、节目,弘扬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文化意趣,陶冶民心,优化精神环境。

新闻出版、广电传媒要打造东北有影响力的媒体单位,并推出具有良好政治引导力、优秀文化传播力和精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栏目。

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建立外地、国际文化产品引进渠道和机制,建立大连文化成果对外地、国际的宣传推介渠道和机制。

2.发展新兴传播媒介

在继续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建设的同时,大力提升互联网等的文化传播功能,形成现代传媒体系化格局。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实现社会引导全覆盖,实现文化资源更广泛的社会共享,实现大连文化成果的广泛传播。

加强对网络等媒介的引导和管理,通过法律、行政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净化传媒环境。

十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预期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政策完善、管理科学、调节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导向正确、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主导产业突出、企业实力雄厚、市场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占当年GDP的7%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大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2.建构现代文化产业格局

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培育特色知名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积极推进文化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促进文化产业不断优化升级,实现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

3.培育重点产业业态

(1)扶植骨干产业

继续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大连文化产业骨干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确定、培育、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重点发展新闻传媒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影视业、文化艺术服务业、网络文化和动漫游戏业、广告会展业、文化旅游业及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服务业,使之成为大连文化产业格局中的重点产业业态。

(2)布局产业集聚区

按照区域产业业态发展的特点,布局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引导相关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建设创意产业、影视产业、动漫游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四大集聚区。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聚区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特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优势文化产业,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文化产业的建设和投资,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4.积极培育、完善和管理文化市场

着力推进影院、剧场、图书音像出版市场、娱乐场所、旅游工艺品和文化交易品市场、旅游景点、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景观等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发挥合力效应。坚持宣传贯彻文化市场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市场执法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加大对市场从业人员的法规宣传力度,依法对文化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管。

十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基本要求

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2.重点改革工作

(1)继续深化新闻媒体改革

大力推进党报、广播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报业集团改革,支持传统纸质媒体向全媒体发展,打造与市场紧密接轨的新型传媒集团。推动大连广播电视台进行机制创新,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

(2)继续实施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科学界定文化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推进一般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动已转企的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精心组织好非时政类报刊社的体制改革工作。配合省网络整合领导小组做好我市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加入省网的相关工作。鼓励大连华臣影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跨地区经营。鼓励新华书店在事转企的基础上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

(3)加快推进文艺院团改革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辽宁省关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精神,使大连歌舞团、大连话剧团顺利实行事转企改革,由事业单位转为国有企业,使大连杂技团由事业单位转为国有控股企业。大连京剧院保留原有事业单位性质,通过内部机制改革,提高市场适应能力和发展活力。

(4)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积极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艺术学校、艺术研究所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整合文化艺术专业研究资源,整合现有文化研究机构、艺术研究机构,建立作为文化发展脑库的中型研究机构——大连市文化科学研究院。整合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建立统筹人才培养的机制。整合公益性文化资源,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整合文化科技资源,建立文化艺术科技创新机构和机制,为城市文化艺术发展提供科技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新的业态。

(5)继续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继续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管办分离,进一步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关系。加强对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重视国有文化无形资产和数字产权的管理,积极探索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继续完善综合文化行政主体,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强化监管,维护文化生产、经营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保护文化环境。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落实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和主管主办制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

十三、保障措施

1.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组织领导

(1)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周密部署

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战略位置,进一步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2)健全组织领导体制,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进一步健全文化组织机构,逐步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动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认真履行职责,每一个项目都要确定对口责任单位和相关负责人,形成完善的责任体系。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税务、工商管理、国土资源等部门要主动做好政策指导、决策咨询和服务工作,落实并完善各项政策规定,为加快深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文化政策建设和引导

(1)制定和完善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法规

贯彻落实辽宁省委办公厅、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并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大连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和相关配套政策。

(2)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增加投入的长效机制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提高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完善投资方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助和兴办公共文化事业,引导非营利性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3)建立多渠道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

加紧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和产业准入政策,在信用贷款、土地使用、上市融资、政府贴息、项目补贴、政府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形成企业投入、政府资助、银行贷款、设立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引进外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境外文化企业与大连企业合资合作。支持本土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到境外创办文化企业。

3.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优化人才结构

培育城市文化名人。着力培育省内顶尖、国内知名乃至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名作家、名编剧、名编导、名演员、名设计人员、名评论家、名专家。注意开掘大连籍文化名人资源。

健全文化艺术活动关键环节的骨干队伍。合理配置岗位,对创意、编导、设计、经营、管理和特殊技术岗位,选择具有相应学历、职称和能力的人才到岗任职,并达到专业数量要求。

(2)重视人才培养、使用、引进与激励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构筑大连文化人才高地,将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规划。实施文化名人、文化领军人物、文化学科带头人培育工程。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文化艺术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工程。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运作和投融资体系的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掌握文化产业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坚持以项目带人才,为人才创造机遇,使人才脱颖而出。

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机制。充分重视在职人员,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能尽其用。提高文化艺术从业者的生活保障水平。建立老专家留用机制。

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依据《大连市引进人才若干规定》并结合文化艺术行业特点,细化引进政策,重点引进文化名人、拔尖人才、紧缺人才以及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和方式。引进人才不仅包括文化艺术专业人才,还应包括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授予荣誉称号、舆论宣传为核心的激励体系。加大对优秀文化艺术单位、优秀文化艺术项目、优秀文化艺术作品成果、优秀文化艺术科研成果、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奖励力度。在先进单位、劳模、先进工作者等的评定中,向文化艺术单位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倾斜。加大对文化事业、文化项目、文化人才的社会宣传力度,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心理环境。

                                                                                                                                       2012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