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在课堂发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言:关注学习课例 探究学习课堂

武宏钧

有幸拜读家良先生的文稿,先睹为快,感悟良多。家良先生且行且思,多年来一直关注学习课例,致力于学习课堂的研究,这种极专业的教育情怀,在县级教研员中是不多见的。

语文学习课例,是实践智慧的结晶;学习课例研究,是诠释实践的智慧。学习课例研究贴近现场实情,易于获取感性认识,吸收经验,一直是整个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研究者们对它情有独钟、喜爱有加。那些方法独到的学习课例研究精彩可信,体现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特点,能够让学习者掌握深度分析的技能。对于这些可以复制的知识技能,而非“空中来去”的理论说教,一线研究实践者们尤为喜欢。

相对于中学语文学习过程而言,课例研究就是语文课堂学习研究。它是行动研究的一种形式,又是协作式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师通过共同备课、课前课后交流分享以及观课、评课等协同工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课例与教案的显著区别是,教案是预案,借用英语中的说法是“将来时”;课例是已经发生过的,是“过去时”。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进行客观、逐字逐句的文本记录,是真实的课堂再现。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思路、想法、理由和认识,其中要有研究的成分。

课例仅是教育案例的一种。课例和教育案例有一个相同点——均有一个研究的“主题”。课例是以学科教学的内容为载体、具有某个研究主题的教学实例,而非一般性的教育问题。其中“主题”正是课例所要表达的灵魂(研究的成分),“载体”

正是课例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媒介。

对同一节课的不同片段作出点评时,往往对每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析,如果从整体来看,则发现这类文章分析课堂的视野比较宽泛、点评比较发散。还有的文章是具有一个大的研究观点,但选取了不同的课堂片段,每次从一个更小的视角加以剖析,就每个片段而言,读者无法了解这个片段对应的原课究竟具有怎样一个整体的授课思路。还有一种是围绕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漫笔类文章,它们也不是课例。这类文章的作者以一线教师居多,往往是针对一节课的课后反思,或观察了一类课之后有感而发。这类教学漫笔往往比较生动、情感化、吸引人,但缺乏围绕一个主题的深入提炼和理论深度的诠释。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课例的根本特征:以课堂教学的学科内容为载体,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述的是一个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实例背后的故事。而且教学实例的整体思路相对完整,可以看出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授课过程或如何改进的过程,可以看出这样上课或者改进课堂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当然也会有理性的提升和概括。

课例研究具有生长性特点,是随着研究者的行动不断深入发展的。观课活动为课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观课曾被界定为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借助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师对课堂呈现的材料部分进行教学实践,尝试从内部方案语言向外部课堂教学语言转换。要实现这个转换,个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有新的变化。个体已有结构图式的变化是渐变,一次尝试一般不可能全部实现。其他材料为课堂呈现材料及教师实践提供支持,课堂实践又促使教师积极调整课堂实践方案,搜集和充实其他支持性材料。很多人把注重个人实践理解为设计好一个方案,然后实践,如达到目的,就大功告成了。这样理解是片面的,从课例研究层面来看,除要尝试性地实践之外,还要不断使课例研究材料系统化,并不断升级。一个课例研究材料的完善不是一次或一年就能做到的,它是无数次实践的结果,有的也许要我们付出终生努力,通过一个又一个研究周期来延续下去。

教师建构的课例研究材料不可能是完美的,要不断比较与分析、发展与完善。

比较的思路是:与其他教案或课堂实录作比较,找出差别所在,分析差别原因,找到差别的支撑性理论依据。进一步的做法是:把相关的材料找出来,筛选出课例研究需要的部分,并充实进课例研究材料之中。教师在学习实践中要随时观照自己的课例研究,及时丰富研究材料。现实中有价值的言语事件,新生的有生命力的词汇等,都可以融进课例研究。一般做法是,及时写进材料里,尽快在课堂上实践、验证,或找机会探讨、分析。教师的教学研究不能止于简单的积累,也不能是不切实际的研究,课例研究可使教师轻松成为一个研究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怎样进行教学课例研究呢?家良先生的著作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是理解合作设计的确切内涵。教案的设计也应是合作的成果。虽然我们有集体备课的良好传统,但实践中集体备课往往简化为“上课教师汇报设计内容”加“同伴提出修改建议”的过程,其核心要素——协作互助、深度研讨、智慧碰撞等往往被忽略,导致不能产生实质性合作,只能是走过场。在教学课例研究中,教案的合作设计要求教师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授课的最佳方式。为此,研究小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交流自己的看法:以往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各自初上这堂课时有哪些困难与乐趣,学生的表现如何;当前班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可采用的教科书及其他教材等。

教案的合作设计有助于上课教师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恰当地调整自己的最初设想。可以说,教案的合作设计实现了教师群体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可以让每一个参与者收获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上课教师要把集体生成的统一认识不加批判地接受下来。合作设计不能以磨灭师生的独特性为代价,每一个课堂中的师生都是具体的,上课教师要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吸收集体智慧的同时充分考虑自己的教情和班组的学情,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原有的教学思路,撰写自己的教学方案。

二是开展实证性的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起点。在传统的教案设计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大都过于笼统,有时所表达的是整个学段或整个班组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甚至只是用“基于学生的兴趣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等类似的话语加以概括,这种分析对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也几乎是当前教师的通病。

在教案设计阶段,教师可以运用测试或访谈等手段,开展实证性的调查研究,以便真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兴趣,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以及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等。教师越是深入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越有利于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案。

三是转变教案的设计重点。教学课例研究致力于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丰富学生的见解”才是教学课例研究的核心追求。教学课例研究对学生学习的关注,要求教案设计必须突破传统意义上只关注教师如何教的局面。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人们对传统的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以规划的单线型教案作了大胆革新,将其细化,分为两栏,即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或添加“设计意图”分为三栏。这种复线型的教案有意识地增加了教师对学生主体活动的设计,并将设计意图也列在旁边,有助于教师课后进行反思。

在此介绍一种复线型教案,或许能使教师对教学课例研究有更深入的理解。在复线型教案中,教学课例研究由四项内容组成。

教学活动及提问。包括对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和教师在不同情况下要提的关键问题。

预期的学生反应。包括教师预期学生会产生的想法、答案、反应等。

教师行为描述。概略叙述教师怎样应对学生的不同反应以及应该记住的重要事项。

课堂教学评估。教师同步记载和评估课上各个不同部分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上述复线型教案不仅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反应,而且也将教师对学生的反应所作出的应对措施列入教案写作范畴,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作为观察和交流工具,复线型教案可以为随后的教学研讨提供反映学生学习状况及教师教学状况的详细证据。

长久以来,我对教育教学工作分辨不清,工作一直处于迷惘状态。按说教师应以教学为主,但长期的教学琐碎事务会让教师陷于繁忙状态而失去教育工作的整体幸福感。但如果把教育工作看作一项长期的学习实验,你会从中积累资料,总结规律,获得工作的幸福感。教研好比仰望星空,教学好比脚踏实地。有了星空,你会沐浴日月星辰的光芒,你的双脚会在大地上行走得更加坚实有力,你会欣赏到人生不同阶段的美妙风景。而一味以教学为主,就会像在地下挖煤的旧时代煤炭工人一样,终年感到暗无天日,精神困顿无所收获。

什么是“教研”?教研即教育研究。教研是学校教研组负责人(组长)组织教师围绕某个主题(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等)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理解教学本质、发现教学问题,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的一种活动形式。教研是教师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研者必须是钻研者。教研是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钻研者之间的活动,在进行教研时,把各自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与大家进行交流、分享,因此没有钻研就没有教研(或者说不是真正的教研)。教研者可以是有分工的钻研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可以根据钻研者所长进行分工,在进行教研时,进行成果整合。

在许多教研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没有要求参与者在活动前做相关准备,导致教研效果不佳。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准备的教研者如何能与其他教研者顺利对话!应该意识到,较高水平的钻研者与较低水平的钻研者并不会自动发生教研活动。这里要指出的是部分学校教研活动非常不正常,更谈不上规范了。

教研促进钻研。教研中钻研者水平的提升,指向教研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钻研者的分工或钻研者水平的参差不齐产生教研的动力。教研就是不同分工或不同水平钻研者的互动过程。教研时,或是不同分工的钻研者成果整合成为集体的、系统的教研成果,或是较高水平的钻研成果被教研者认识直至吸纳。这两个过程对教研者二和教研者三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教研者一的收益则不仅仅限于教育教学本身,还可获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层次需求(归属感,来自他人的尊敬及自我实现等)的满足。

教研促进教师的发展。广大教师在教研中通过相互交流、思想进行碰撞,一定能获得较高认识,如果教研后能够静下心来,捕捉教研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合理的表达,那么一篇原汁原味的教研论文自然水到渠成。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评职称缺少文章”“做老师要写什么论文”,理由很简单“没有时间去写”。我在想“教师为什么写一篇文章就那么难”?很大原因是教研出问题了。

让学习在课堂发生,只有教研规范了,教师成长、学校发展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