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PREFACE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时代。在实现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的跨越过程中,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涉海产业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加强协同创新(简称: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以推动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这不仅是当今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和要害,也是学术界致力推进的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发现国外学者虽然关注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议题并展开系列研究,但是较少对该领域的科技创新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探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相关议题,但是整体上研究成果仍然不够丰富,尚未发现有相关研究对高校、科研院所(简称:学研机构)与产业部门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特征、运行机制以及它们相互合作所形成的网络关系如何影响到协同创新绩效的实现等重要议题展开系统分析,而该议题的研究在当今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显得非常迫切而重要。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书采取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实地调研访谈与文献查阅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对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征、机制及影响展开系统研究。
首先,本书对国内外学者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网络)为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这有助于把握国内外现有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局限性,为本书后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本书以一个典型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计量和基础研究竞争力指数来对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状况及主要国家的基础研究竞争力进行分析,发现该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尤其美国已经成为该领域的核心主体。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一个外延性较广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是该研究领域主力,很多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医学和生物学的重要期刊上。此外,我国在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活跃状况处于不断增强的态势,与4个标杆国家(美国、日本、西班牙和英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我国很多研究成果的影响力较低,论文发表量与被引量的匹配性(效率指数)和美国、日本、英国和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追赶它们仍然有待时日。该研究发现不仅有助于把握各国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领域竞争态势以及明晰我国与海洋科技强国在该领域的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还引出了产学研合作是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的议题,为下文探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相关议题奠定了现实基础。
再次,本书以西方海洋强国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采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机制为研究样本,试图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价值链出发,理清产学研合作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影响机理,通过调研比较分析,发现我国涉海类企业与学研机构在创新价值链上合作互动出现了“脱节”问题,尚未形成“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究促进后端的产业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创新链后端进一步反哺前端”的良好态势。基于此,本书从海洋科技创新三个环节(知识产生、开发与商业化)来梳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这为促进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科技创新和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决策提供启示。
最后,本书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对这个典型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演化历程及影响展开系统研究,发现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产学研合作网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愈加复杂,分派现象愈加明显,而且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不断增长,创新组织间的联结难度不断提升,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领域仍然处于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导的基础研究阶段。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产学研合作网络特征对创新组织的科学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创新组织在产学研合作网络中的合作广度与深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该研究发现不仅可以为国家推进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决策提供了实践和政策启示,还为学术界在未来对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动因及影响效应等议题展开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
总之,本书系统地研究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征、机制及影响。一方面,本书所开展的相关研究弥补现有文献较为缺乏分析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所带来的不足,从创新视角进一步丰富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另一方面,本书对涉海类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建立的合作关系和机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所得到的研究发现将对涉海类创新组织在参与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如何管理和配置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此外,基于研究发现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将为支撑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决策提供新的依据和参考。无疑,本书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