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在2019年10月15日,习近平主席致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贺信中提及“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今世界各国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背景下,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为了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推动产业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日益网络化的开放环境中开展多边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如何鼓励海洋新兴企业和涉海类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起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推动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是学术界致力推进的重大研究课题。因此,研究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特征、机制及影响,对支撑当前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2017年10月份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所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了建设成“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整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效,特别关系到在我国经济版图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成败[1]。因此,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被上升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抢占世界海洋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战略[2]。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建设“海洋强国”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一带一路”和“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部署,财政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以推动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环境产业和深海矿产产业等六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创新集聚发展[3]。在此背景下,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历史重大任务,更是一项极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3]。
1.1.2 理论背景
经过对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得知关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该领域相关的研究范式及理论尚未形成[4],这导致我国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决策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所以,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题材来展开相关研究在当今的“蓝色经济”时代显得非常迫切与重要。
由于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活动十分活跃[5],不仅包括政府资助下的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简称:学研机构)为主体所从事的基础性研究,也包括产业部门主导下的应用技术创新[4],决定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通过产业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合作来实现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以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推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必然选择[6]。那么,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具有哪些特征?国外传统海洋强国(例如美国、英国等)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我国存在哪些差异?对我国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哪些启示?这些有趣而重要的议题由于缺乏深入研究而导致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对其理论认识仍然不够明晰。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产学研合作日趋网络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越来越多地在网络化的开放环境中相互竞争和开展多边交流与合作,它们之间的合作已由早期的点对点线性模式逐步向网络集成创新模式转变[7]。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对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创新驱动作用[6],所以有必要从社会合作网络分析视角来理解和考察产学研等组织之间合作互动模式及其对创新绩效带来的影响。但现有研究较为缺乏这种视角[8,9],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仍然以传统的逻辑推理分析为主[10],导致学术界对学研机构与企业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建立起的合作网络关系仍然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那么,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具有哪些特征?学研机构与企业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相互合作网络关系如何影响到协同创新绩效的实现?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是什么?这些有趣而重要的议题迄今仍然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其实,对这些议题进行解答不仅有助于为学研机构与企业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参与产学研合作实践过程中如何管理和协调彼此之间合作网络关系提供了实践启示,而且为政府政策制定者做出“海洋强国”战略部署和推进实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决策这个日益突出而重要的实践管理问题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撑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