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身心一元论
对人性的认识是我们一生的主题。童年的这种认识主要来自情绪上的快乐和痛苦的体验,而这时我们无法控制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增多,我们开始用自我暗示的语言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在大多数时候能够平静下来。我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语言、心理和生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身心一元论。
以前的每一个心理学理论体系都有自己关于身心关系的假设,但是这些身心关系的重要性在实际应用中变得可有可无。例如,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都认为心理是以生理为基础的,但它们研究的对象仅仅是外显的语言和行为,没有建立任何关于语言和行为的内部生理学知识,更没有从意义的角度将两者联系起来。在新理论中,心理和生理是作为同一事物来研究的,所以关于身心关系的假设——身心一元论是整个理论的基础。这一点不仅体现在理论结构上,而且体现在所有应用性的语言上。
笔者花了很长时间研究物理学,从本质上认为世界是一元的,也就是物质的,身心也是一元的、一体的和物质的。心理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方式,将它单独列出来只是为了便于研究。笛卡尔提出的身心二元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认为意识或精神是区别于物质的另一种存在。心理实在一般是指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观念和用动作表现出来的行为。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观念必须借助嘴、舌头、咽喉来发出声波,它在大脑内则是由控制语言的神经功能与大量意义性的神经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语言的存在和表达的整个过程都是以物质的运动为基础的,在这一点上行为对心理的表现更容易理解。例如,关于心理在行为上的一种表现——微笑。当你说某人在微笑,指的是他脸上出现的一种模式化的肌肉运动,我们将这种模式称为笑容。微笑最先开始于大脑内的神经兴奋,然后表现为脸部肌肉的运动,整个过程都依赖于生理作用。
身心一元论者认为,内隐的心理过程包含了内隐的语言和行为,外显的心理过程不仅包含内隐的语言和行为,而且必须要有外部的语言和行为。内隐的语言和行为主要是以表征词汇的形式在大脑中运行。这些表征词汇是功能/范畴性神经的另一种称谓。所以,根据身心一元论,心理结构的本质是生理结构(神经结构),我们最终建立的心理学理论也应该具有生理学属性。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心理是一种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科学的结构。人类心理是一个适应性系统,它根据目标选择行为,使其适应特定的情境。心理是一个概括性术语,它仅仅表示一系列的事件,就算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也是持这种态度。身心一元论将彻底打破这一切,我们认为每一个心理事件背后的本质都是某种神经性的功能作用,而这些功能作用本身就具有科学的结构。